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41.
  目的  了解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6-2018年婚检人群HBV感染情况,探讨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推动德宏州乙型肝炎(简称乙肝)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6-2018年婚检对象的血清标本进行HBsAg检测,按照检测血清号进行配对,进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  结果  在65 639例婚检对象中,HBV感染率为3.05%(1 874/61 352);按照婚检双方是否感染HBV分为:双阴性、男阳性女阴性、男阴性女阳性和双阳性四类;结果显示,婚检双方至少一方为阳性者1 773对,占5.90%(1 773/30 068),且以男阳性女阴性为主,占3.59%(1 079/30 068)。分析四类人群构成趋势变化发现,男女均阳性者和男阴性女阳性者有所减少,男女均阴性者有所增加(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阴性女阳性与双阴性对比,女性年龄≥30岁以及男性为中国籍、女性为外籍和双方均为外籍相对于均为中国籍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  结论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婚检人群中HBV感染率有所下降,女性HBV感染可能在当地HBV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依据所发现的HBV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防治,可减少HBV在婚检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42.
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并提出2020年实现"三个90%"的策略目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全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5年起,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先后开展了4轮禁毒防艾滋病人民战争,坚持"党政重视,全社会参与,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为技术支撑,多项防治措施并举"的"德宏模式",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至2019年年底,率先在云南省实现了"三个90%"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德宏州实现"三个90%"的做法和成效,为其他地区实现该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目的 了解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04-2018年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后HIV/AIDS贫血发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基于德宏州HIV/AIDS的ART数据库,纳入分析2004-2018年启动ART的HIV/AID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启动ART后HIV/AIDS贫血和中重度贫血新发及其影响因素,用分段混合线性效应模型拟合基线不同贫血状况随访血红蛋白的变化轨迹。结果 共8 044例HIV/AIDS纳入分析。基线未患贫血者占78.8%(6 337/8 044)。6 337例基线未患贫血的HIV/AIDS中位随访时间为4.43(P25,P75:1.50,6.71)年,其中1 291例新发贫血和293例新发中重度贫血HIV/AIDS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0.16(P25,P75:0.07,1.99)年、0.48(P25,P75:0.09,2.97)年,贫血和中重度贫血的发病密度分别为4.40/100人年、0.41/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启动ART后HIV/AIDS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大、女性、傣族和景颇族、基线BMI<18.5 kg/m2、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初始ART方案使用齐多夫定(AZT),发生中重度贫血的危险因素有女性、傣族、基线BMI<18.5 kg/m2、基线轻度贫血、初始ART方案使用AZT。结论 2004-2018年德宏州HIV/AIDS启动ART后贫血的发病风险在某些特征人群中较高,如≥ 60岁老年人、女性、少数民族、BMI偏低、基线CD4<200个/μl、ART方案使用AZT者。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人群贫血的筛查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索HIV/AIDS患者中的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 RHR)过快和血脂异常与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的关联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基于浙江省台州市2017―2019年“HIV与衰老相关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纳入分析30岁以上的HIV/AIDS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AIDS患者患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用相乘模型探索RHR过快和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RHR过快定义为RHR>90次/min;血脂异常定义为TC、TG、LDL-C升高或HDL-C降低。  结果  共1 645例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42.8%和28.1%。15.8%(260/1 645)的研究对象的RHR过快,59.2%(974/1 645)存在血脂异常。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腰臀比和TC之后,TG升高和RHR过快是正常高值血压(aOR=1.56, 95% CI:1.14~2.13, P=0.005;aOR=1.60, 95% CI:1.06~2.43, P=0.026)和高血压(aOR=1.94, 95% CI:1.37~2.75, P < 0.001;aOR=1.95, 95% CI:1.20~3.18, P=0.007)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TG升高和RHR过快对正常高值血压(P=0.017)和高血压(P=0.032)均存在负向相乘交互作用。TC、LDL-C及HDL-C异常与RHR过快对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均未观察到交互作用。  结论  RHR过快和TG升高是HIV/AIDS患者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RHR过快和TG升高之间存在负向的相乘交互作用,提示RHR过快可能降低TG引起致高血压发生的阈值,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去阐明。  相似文献   
4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肠道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近年来在中国的患病率日益增加,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2009—2017年婚检与孕产妇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情况。方法婚检人群血浆样本210 486份和孕产妇血浆样本220 703份进行HIV检测,婚检和孕产妇人群HIV检测阳性分别为1 409例和1 475例。对德宏州2009—2017年血浆样本符合新发感染检测条件的388例婚检人群和336例孕产妇人群HIV阳性样本进行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检测以确定HIV新近感染,估计婚检人群和孕产妇HIV新近感染率。结果 2009—2017年婚检人群各年度HIV新近感染率分别为0.01%、0.04%、0.02%、0.05%、0.05%、0.08%、0.01%、0.03%和0.01%,总体相对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05,P0.05)。2009—2017年各年度孕产妇人群HIV新近感染率分别为0.02%、0.11%、0.07%、0.04%、0.04%、0.08%、0.02%、0.04%和0.04%,总体相对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8,P0.05)。结论德宏州2009—2017年婚检与孕产妇人群HIV新近感染率均保持较稳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47.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1/3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2006年全球新发病例数达920万例,死亡170万例.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有5.5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目前全国约有肺结核病患者45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150万,每年因患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到13万.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初步了解在HIV感染者体内,Epstein Barr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致癌性潜伏膜蛋白 1(latent membrane protain 1,LMP 1)功能区C末端DNA特异性30 bp缺失的发生率和33 bp重复序列拷贝数的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扩增175例HI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中EBV的LMP 1功能区C末端的基因片段,并进行核酸序列分析。为了避免核酸质量对实验成功率的影响,同时对提取的所有标本DNA的MDR1C3435T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 所有HIV感染者的PBL标本中,MDR1C3435T基因均成功扩增(扩增率为100%),证明标本的DNA质量合格。175例标本中的33例可以成功扩增EBV DNA(阳性率为18.9%)。在33例EBV DNA阳性的标本中,27例(81.8%)的LMP 1基因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30 bp缺失(the 30 bp del),其33 bp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分别为4(4例,14.8%)、5(12例,44.4%)、6(8例,29.6%)、7(3例,11.1%);其他6例LMP 1核酸序列没有发生30 bp核甘酸缺失,其33 bp重复序列单位的拷贝数为4(5例,83.3%)、5(1例,16.7%)。结论 HIV感染者体内EBV致癌性LMP 1功能区C末端基因发生特异性30 bp缺失的频率为81.8%,而其33 bp重复序列的拷贝数为4、5、6、7,共4种。  相似文献   
49.
目的了解浙江省台州市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头痛症状出现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2016年6月在台州市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ART)的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者纳入本次队列研究。使用logistic模型探索各种头痛发生和转归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本次一共纳入分析2 020人,其中有252人在接受ART前报告头痛,其报告头痛主要与CD4细胞计数、机会性感染和年龄有关。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有165人头痛缓解。对于基线未报告头痛的1 768例HIV感染者,有89人在6个月内报告头痛,其主要与年龄较大、基线机会性感染以及依非韦伦(EFV)的使用相关。结论 HIV感染者ART前头痛主要与HIV病情进展相关,多数可在ART后缓解;ART后新发生头痛与EFV的使用、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等相关,尽早启动ART治疗以及合理选择ART药物有助于减少头痛发生。  相似文献   
50.
丁盈盈  曹倩  李莉  高敏 《临床荟萃》2008,23(3):220-221
患者,女,60岁,因"腹泻11天,伴双下肢水肿6天"入院.患者于11天前进冷食后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每天2~3次,伴下腹阵发性胀痛,排便排气后可缓解,伴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当地医院按"急性胃肠炎"予以抗生素补液等治疗后腹痛缓解,腹泻仍存在,6天前,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小便无明显异常,拟诊"腹泻查因"于2006年5月15日收入我院消化科.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