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580篇
  免费   39369篇
  国内免费   28539篇
耳鼻咽喉   3361篇
儿科学   5358篇
妇产科学   4540篇
基础医学   44579篇
口腔科学   6822篇
临床医学   56942篇
内科学   52942篇
皮肤病学   4510篇
神经病学   19676篇
特种医学   155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6篇
外科学   37245篇
综合类   80172篇
现状与发展   98篇
一般理论   34篇
预防医学   30263篇
眼科学   11494篇
药学   45218篇
  468篇
中国医学   27358篇
肿瘤学   31656篇
  2024年   907篇
  2023年   5464篇
  2022年   10570篇
  2021年   19946篇
  2020年   15742篇
  2019年   12686篇
  2018年   13384篇
  2017年   13039篇
  2016年   11930篇
  2015年   18764篇
  2014年   23430篇
  2013年   21696篇
  2012年   32194篇
  2011年   36048篇
  2010年   24711篇
  2009年   20307篇
  2008年   24472篇
  2007年   24092篇
  2006年   22812篇
  2005年   21555篇
  2004年   14227篇
  2003年   13486篇
  2002年   10947篇
  2001年   9303篇
  2000年   8984篇
  1999年   8892篇
  1998年   5585篇
  1997年   5357篇
  1996年   4167篇
  1995年   3918篇
  1994年   3265篇
  1993年   2144篇
  1992年   2542篇
  1991年   2244篇
  1990年   1891篇
  1989年   1621篇
  1988年   1364篇
  1987年   1205篇
  1986年   995篇
  1985年   711篇
  1984年   399篇
  1983年   283篇
  1982年   156篇
  1981年   178篇
  1980年   120篇
  1979年   168篇
  1978年   81篇
  1977年   55篇
  1974年   52篇
  1972年   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林萍  徐大钊  单利 《癌症进展》2020,(7):708-710,727
目的研究西妥昔单抗联合伊利替康治疗晚期胃癌对患者核因子κB(NF-κB)、正常上皮细胞特异性1(NES1)蛋白表达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80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利用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单独利用西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NF-κB、NES1表达情况、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有效率为85.00%(34/40),与对照组的70.00%(28/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EA、NES1、NF-κ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E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ES1、NF-κ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8/40),低于对照组的42.50%(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中位生存期为8.26个月(95%CI:6.154~9.985),长于对照组的6.54个月(95%CI:5.112~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复发4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NF-κB、NES1表达水平,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晚期胃癌患者的诊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2.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术中肿大纵隔淋巴结的超声图像特点,探讨EBUS-TBNA超声内镜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EBUS-TBNA对纵隔淋巴结恶性病变的活检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1月行EBUS-TBNA患者的超声内镜图像。我们使用以下EBUS超声内镜特征来预测淋巴结的良恶:回声,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纵横比,形态,边界,淋巴门有无,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分级。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最终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肿大淋巴结EBUS-TBNA超声内镜下的特征与良恶性的相关性,以 P<0.05 为标准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13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227个淋巴结进行回顾性分析,67.4%的肿大淋巴结被证实为恶性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声、长轴及短轴的长度、正常淋巴门结构的消失是诊断恶性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纵隔恶性淋巴结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可以通过这些超声特征提高EBUS-TBNA对纵隔恶性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小儿弯刀综合征的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的近、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14例弯刀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8.23±28.55)个月,范围在23 d至9岁。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10例,中位心8例,右肺发育不良7例,有侧支循环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0例。用SPSS 16.0软件的寿命表(Life Table)做出本组患儿术后生存曲线,评估其近、中期生存状况。结果 9例异常肺静脉(scimitar vein,SV)从下腔静脉切下,端-侧吻合于左心房;SV分成2支2例,1例采用2支SV连同部分下腔静脉壁切下,另1例2支SV从下腔静脉从根部切下侧-侧吻合形成单根SV,均吻合于左心房;SV离左心房距离过大3例,2例将SV吻合在右心房右侧壁,再重建心房间隔,1例SV与自体心包卷管道连接再吻合于左心房。其他心血管畸形同期手术矫治。8例有侧支循环,3例心导管检查时被封堵,5例手术时切断缝合。本组14例手术死亡2例(14.29%),另有1例于术后1年2个月因肺炎、呼吸衰竭死亡。本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73%和73%。术后出院时有1例移植的SV开口狭窄,血流速度为1.9 m/s;有3例随访期间发现移植SV狭窄,血流速度超过1.6 m/s。结论 弯刀综合征可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中位心、右肺发育不良等。一般将SV与左心房吻合;SV离左心房距离大或多条SV时,可采用个性化办法将SV吻合于左心房。侧支循环心导管检查时可封堵,或术中切断缝合。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的应用及对手术疗效、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介入治疗科收治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180例,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将研究人群分为有营养风险组(NRS 2002≥3分)和无营养风险组(NRS 2002<3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反映营养状况的物理和生化指标以及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中,无营养风险患者有85例,有营养风险患者有95例,营养风险发生率52.8%。两组患者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体质指数、白蛋白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总蛋白和前蛋白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TACE治疗肿瘤的临床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无营养风险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有营养风险患者评分高(P<0.05)。有营养风险患者3年生存率为54.74%;无营养风险患者3年生存率为68.24%,存在统计学意义(HR=0.61,P=0.05, 95%CI=0.38~0.98)。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和门脉癌栓堵塞的发生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对于行TACE手术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5.
126.
目的:探讨中期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Deauville五分法(Deauville five-point scale,5-PS)与最大标准摄取值缩减率(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variation,△SUVmax)两种图像判读法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DLBCL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资料分析,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5-PS和△SUVmax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的能力。结果:5-PS和△SUVmax分别以4分、86%进行分组。5-PS<4分组、△SUVmax≥86%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优于5-PS≥4分组、△SUVmax<86%组的患者(P<0.05)。△SUVmax与5-PS对患者PFS和OS均有影响,较高的阴性预测值(89.4%,93.6%;76.1%,85.9%),较低的阳性预测值(48.9%,31.9%;47.8%,34.8%),并且△SUVmax对于患者的敏感性优于5-PS(82.1%,83.3%vs.39.3%,44.4%)。单因素分析中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P=0.007)、△SUVmax(P<0.001)、5-PS(P=0.014)及基线全身肿瘤代谢体积(total metabolic tumor volume,TMTV)(P=0.001)与PFS相关,△SUVmax(P=0.014)、5-PS(P=0.033)、TMTV(P=0.004)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MTV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5),△SUVmax和TMTV是PF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2,P=0.020),并且△SUVmax<86%且高水平TMTV患者较低TMTV患者的PFS明显缩短(P=0.001)。结论:5-PS和△SUVmax均能初步评估DLBCL患者预后,但△SUVmax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并且联合基线TMTV可以对DLBCL患者进行再次危险度分层。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利用MRI技术连续采集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时图像,观察并测量软腭、舌、喉的运动规律及最大活动度。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7月-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头颈部恶性肿瘤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中位年龄58.5岁(28~78岁)。20例患者中鼻咽癌7例,口腔癌3例,口咽癌5例,下咽癌3例,鼻腔鼻旁窦2例。根据AJCC第八版分期Ⅰ-Ⅱ期患者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结果 吞咽时软腭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1.06±0.31)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后移动距离为(0.83±0.24) cm且近似正态分布。舌体向后移动距离为(0.77±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含压舌板行图像采集患者舌上移位移为0,无压舌板患者舌体中位上移距离为1.23 cm (0.59~1.41 cm)。喉向上移动距离为(1.14±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前移动的中位距离为0.4 cm (0.27~0.90 cm)。结论 吞咽运动有可能发生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引起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动;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注意GTV至PGTV的个体化外放距离,以保证肿瘤处方剂量。  相似文献   
128.
In China, colorectal cancer (CRC) ranked fourth and fifth in the highest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all malignancies in 2018,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se rates are below the world average, China placed first worldwide in the number of new CRC cases and CRC-related deaths because of its comparatively large population. This disease represents a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population and incurs a heavy economic burden on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CRC has various risk factors, including age, sex, lifestyle, genetic factors, obesity, diabetes, gut microbiota status,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Furthermor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RC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varying according to regional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is the main strategy to redu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RC.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strategies stimulating lifestyle changes, healthy diet habits, and early screening for high-risk individual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CRC,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should promot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through national policies. The ri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RC in China may be timely curbed by clarifying specific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ptimizing early screening strategies, and strictly implement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Thus, this study aimed to collect and report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n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CRC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9.
130.
目的探讨分析山东济宁地区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2-05/2013-05采集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室就诊患者580例,采用14C-UBT检测法与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该医院门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45.2%,其中男性感染率59.5%,女性感染率40.5%,不同性别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从31.4%~53.1%不等,农民、商人及工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78.6%、70.7%、68.8%,高于其他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年龄段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吸烟、饮酒、家庭收入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个人饮食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程度及职业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东济宁市某医院门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较高,其感染率与职业、个人及家庭生活习惯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