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26篇
  免费   7782篇
  国内免费   4361篇
耳鼻咽喉   554篇
儿科学   1233篇
妇产科学   420篇
基础医学   4616篇
口腔科学   1609篇
临床医学   9602篇
内科学   6522篇
皮肤病学   699篇
神经病学   1474篇
特种医学   29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008篇
综合类   21212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预防医学   9556篇
眼科学   934篇
药学   9743篇
  91篇
中国医学   7311篇
肿瘤学   3392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995篇
  2022年   2445篇
  2021年   3140篇
  2020年   2751篇
  2019年   1492篇
  2018年   1570篇
  2017年   2130篇
  2016年   1621篇
  2015年   3078篇
  2014年   4028篇
  2013年   5034篇
  2012年   6914篇
  2011年   7342篇
  2010年   6988篇
  2009年   6181篇
  2008年   6315篇
  2007年   6049篇
  2006年   5233篇
  2005年   4146篇
  2004年   2923篇
  2003年   2404篇
  2002年   1837篇
  2001年   1594篇
  2000年   1271篇
  1999年   459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63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存在于人脑中一个约600 km长,具备协同作用且相互连接的血管网内。在此血管网系统中,脑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为大脑提供O_2、能量和营养,而脑静脉将CO_2和代谢废物从大脑中排出。脑几乎没有能量储备,必须通过血流持续供应O_2和能量。脑血管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有助于保证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P-选择素(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耳鼻喉科手术治疗的116例喉癌患者,随访≥2年,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外周血PAC-1和CD62P阳性率,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的关系。结果喉癌患者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82±1.76)%和(22.87±3.13)%,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而且在喉癌患者PAC-1表达和CD62P表达呈正相关性(r=0.238,P<0.05)。T3-T4分期或N2-N3分期患者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T1-T2分期或N0-N1分期患者(P<0.05)。另外远处转移组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转移组(P<0.05);随访期间有2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0.69%。复发喉癌患者PAC-1、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02±0.85)%和(21.84±1.17)%,明显高于未复发的喉癌患者(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PAC-1和CD62P是喉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与喉癌患者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同时可作为喉癌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4.
四妙勇安汤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4味药物组成,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100个经典名方之一。经溯源发现,四妙勇安汤源于《石室秘录》,后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验方新编》等书引用。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均有方无名,"四妙勇安汤"之名,最早见于1956年《中医治疗动脉栓塞性坏疽症的成效》,是由当时记者吕民报道河北省释迦宝山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当地的动脉栓塞性坏疽时冠名。四妙勇安汤从方药组成与剂量上看,从《石室秘录》开始即是"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生甘草一两,玄参三两",历代版本《方剂学》确定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比例就是3∶3∶2∶1。而查阅文献,释迦宝山临证所用的四妙勇安汤由"玄参132 g,当归99 g,银花66 g,甘草33 g"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比例变成2∶4∶3∶1。从治疗时间上看,原方记载的7日愈或是10日愈,而释迦宝山将其用到了三四个月,甚至五六个月。研究认为,古籍中的四妙勇安汤,应该是用于疾病的初期,尽早发现和治疗;而释迦宝山修改过的剂量,是广泛用于脱骨疽的中后期,甚至出现坏疽的严重病情所使用的,因此服药时间长,剂量大。且四妙勇安汤临证不仅限于治疗脱骨疽,也用于大头疮等,现代该方的使用已经大为拓展。相关研究已证实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稳定斑块、降脂、保护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和促纤溶等作用,后续应开展君臣佐使辨析,对其临床应用范围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我国东部地区结节性痒疹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选取120例结节性痒疹患者作为病例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结节性痒疹患者年龄(41.58±16.27)岁,性别男女比例约1∶1.2,体质类型分布前四位的是湿热质23例、血瘀质20例、气郁质19例、特禀质13例;健康体检者体质类型分布前四位的是平和质33例、气虚质19例、阳虚质14例、痰湿质13例;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偏颇体质明显增多(P<0.01),2组体质构成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较对照组转化分增加(P<0.05)。结论结节性痒疹的发病与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偏颇体质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6.
37.
38.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哌酮与舒巴坦的浓度,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氯唑沙宗为内标,采用Waters BEHC18柱(2.1 mm×100 mm,1.7 μm)进行分离,通过串联质谱仪,负离子检测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定量测定。对某院2018年以不同给药方案进行治疗的73例住院患者测定的头孢哌酮/舒巴坦血药浓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在测定条件下1~2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两者日内精密度RSD均<10%,基质效应分别为(72.77±0.99)%与(75.72±0.11)%,提取回收率均>90%。73例患者共监测血药浓度96次,其中不同给药方案2 g,q8 h(43例次);2 g,q12 h(26例次);2 g,q6 h(27例次),各组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34.12 mg·L-1(4.12~177.79 mg·L-1)、31.23 mg·L-1(1.89~251.8 mg·L-1)、59.96 mg·L-1(1.77~140.58 mg·L-1),舒巴坦血药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6.3 mg·L-1(0.61~136.01 mg·L-1)、28.83 mg·L-1(0.5~133.69 mg·L-1)、11.17 mg·L-1(0.73~143.53 mg·L-1)。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头孢哌酮血药浓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舒巴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满足临床头孢哌酮与舒巴坦浓度的检测;头孢哌酮/舒巴坦在不同给药方案下血药浓度结果与个体差异相关,有必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并依据结果适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制备蒙花苷磷脂复合物,研究其药动学性质。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蒙花苷磷脂复合物,以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SD大鼠灌胃给予蒙花苷磷脂复合物,HPLC测定蒙花苷的血药浓度。结果 采用优化后的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复合率接近100%。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蒙花苷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磷脂复合物中,在水和正辛醇中的表观溶解度显著增大。药动学结果显示,蒙花苷磷脂复合物的tmaxCmax,AUC0-t等参数与蒙花苷原料药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1.11倍。结论 磷脂复合物改善了蒙花苷的溶解性质,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新辅助放疗剂量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2019年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并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的 116例局部晚期患者临床资料。116例患者中 40~45Gy组 80例,≥45Gy组 36例,分析两组术后pCR率。结果 全组患者的pCR率为38.8%(45/116),40~45Gy组与≥45Gy组的pCR率分别为44%(35/80)和28%(10/36)(P=0.105)。结论 术前新辅助采用较高的放疗剂量不增加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pCR率,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确定合适的新辅助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