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90篇
  免费   8436篇
  国内免费   4719篇
耳鼻咽喉   810篇
儿科学   937篇
妇产科学   794篇
基础医学   7639篇
口腔科学   2123篇
临床医学   9200篇
内科学   9041篇
皮肤病学   813篇
神经病学   3315篇
特种医学   27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8015篇
综合类   14882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5982篇
眼科学   1801篇
药学   8121篇
  111篇
中国医学   5081篇
肿瘤学   5376篇
  2024年   205篇
  2023年   1114篇
  2022年   2338篇
  2021年   4079篇
  2020年   3325篇
  2019年   2622篇
  2018年   2631篇
  2017年   2766篇
  2016年   2462篇
  2015年   3830篇
  2014年   4729篇
  2013年   4764篇
  2012年   6898篇
  2011年   7216篇
  2010年   5343篇
  2009年   4406篇
  2008年   5020篇
  2007年   4454篇
  2006年   3995篇
  2005年   3299篇
  2004年   2272篇
  2003年   1841篇
  2002年   1423篇
  2001年   1060篇
  2000年   972篇
  1999年   768篇
  1998年   428篇
  1997年   401篇
  1996年   332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21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4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对2014-2016年在甘肃省和政县开展的白内障综合防盲干预项目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设计 横断面调查。 研究对象 甘肃省和政县2014-2016年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前407例患者及术后半年109例患者。方法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卫生经济学问卷调查。通过净效益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总成本。主要指标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总成本、总效益、净效益、成本效益比、成本效果比。结果 2014-2016年项目期间甘肃省和政县白内障所致总体疾病经济负担为2142.28万元。白内障手术产生的总效益为3398424.98元,总成本为2939125.20元,净效益为459299.78元,效益成本比为1.16:1。项目每投入1万元可降低5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导致的0.027%的致盲率和0.164%致残率;项目每降低1%的5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的盲率,需投入36.47万元;每降低1%5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的残率,需投入6.11万元。结论 在甘肃省和政县开展的老年性白内障防盲综合干预项目具有较好的产出回报比和较高的防盲技术效率。(眼科,2020,29: 298-303)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的:探讨D6S1043、D12S391基因座的基因多态性对主动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结合毛细管电泳法对114例男性主动攻击行为者(研究组)及120名健康男性(对照组)进行D6S1043、D12S391基因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检测,分析D6S1043、D12S391基因座多态性与主动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D6S1043基因座中12~19基因型频率(13.16%)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D12S391基因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6S1043基因座中12~19基因型可能主动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5.
26.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and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have been used to help surgeons to complete complex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hile their respective shortcomings limit 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ixed reality (MR)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omplicated hip arthroplasty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We presented a case of a 59‐year‐old man with a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e left femur, who had received a prior left hip fusion. After admission to our hospital, a left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as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R technology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Before surgery, 3D reconstruction of a certain bony landmark exposed in the surgical area was first performed. Then a veneer part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bony landmark and connected to a reference registration landmark outside the body through a connecting rod. After that, the series of parts were made into a holistic reference registration instrument us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the patient's data for bone and surrounding tissue, along with digital 3D information of the reference registration instrument, were imported into the head‐mounted display (HMD).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disinfected reference registration instrument was installed on the selected bony landmark, and then the automatic real‐time registration was realized by HM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registration landmark on the reference registration instrument, whereby the patient's virtual bone and other anatomical structures wer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superimposed on the real body of the patient.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o use MR combined with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27.
首都医科大学通过60年辛勤耕耘、精益求精,秉承“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型与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回顾学校60年来本专科教育、全科医学教育、国际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果,以总结经验并鼓舞全体首医人进一步求真务实、凝心聚力、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科大学。  相似文献   
28.
目的调查门诊和普通病房电脑鼠标不同时段的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院门诊及普通病房的各16个电脑鼠标,分别于8∶00、10∶30、13∶00、15∶30进行采样,样本接种培养后对菌落计数并筛查多重耐药菌。结果32个鼠标共计采样128次,最高菌落数达121 CFU/cm2,平均菌落数为23.9 CFU/cm2。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鼠标的细菌计数逐渐增多。不同时段门诊和病房的电脑鼠标菌落数比较,在10∶30、13∶00、15∶30三个时间点,病房鼠标的菌落数均高于门诊(均P≤0.05)。64个病房电脑鼠标标本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各1株。结论加强鼠标日常清洁消毒及监测工作非常重要,应增加清洁消毒频率或更换长效消毒剂,加强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选择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作为干预组(管理方式: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照组[管理方式: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等基本信息;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在干预前后测量生存质量。采用SAS 9.4软件进行双重差分法以及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基线时共纳入2 467名研究对象,终末时共1 924人接受了为期2年完整的随访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生理健康维度(PCS)、心理健康维度(MCS)评分变化净差值分别为13.6分、29.8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P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医保类型、基线PCS得分以及所在地区,影响患者M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医保类型、基线MCS得分、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所在地区。结论 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管氏培元九宫"针法治疗功能性阳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阳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管氏培元九宫"穴,按"洛书九宫数"施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玄驹胶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IEF-5评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管氏培元九宫"针法对功能性阳痿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