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研究加味四逆散分时给药对应激性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生物钟基因Per、Cry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计轻度应激建立应激性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RT-PCR法及余弦节律分析法观察分析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Per、Cry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慢性不可预计轻度应激使大鼠Per1、Per2、Per3、Cry2在大多数时间点(至少4个时间点)表达增强。应激性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Per12-△△Ct的中值、谷值上升,振幅增大,时相提前;Per22-△△Ct的中值、峰值上升,振幅增大,时相延后;Per32-△△Ct的中值下降、峰值上升,振幅无变化,时相延后;Cry12-△△Ct的中值、峰值、谷值下降,振幅无变化,时相延后;Cry22-△△Ct的中值、峰值上升,振幅无变化,时相提前。加味四逆散卯时给药(16.9g/kg)对Per2、Per3、Cry2表达增强以及Per2振幅增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ry2、Per2、Per32-△△Ct的中值、谷值和峰值紊乱以及Cry1、Per3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的紊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加味四逆散酉时给药(16.9g/kg)对Per2、Per3、Cry2表达增强以及Per1振幅增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er2、Per32-△△Ct的中值、谷值和峰值紊乱以及Cry1、Per3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的紊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加味四逆散卯时和酉时给药主要是通过调节SCN中Per、Cry有关时间点的含量和改变其时间节律达到抗抑郁效应。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经病理确诊的83例肺癌、41例良性肺部疾病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中CEA、NSE、CYFRA21—1和TPS的含量。结果肺癌组TPS、CEA、NSE、CYFRA21—1测定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PS、CEA、NSE、CYFRA21—1对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4.34%、51.81%、43.37%、66.26%,特异性分别为81.93%、79.52%、77.11%、80.72%,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13%、68.67%、69.88%、79.95%;TPS、CEA、NSE、CY—FRA21—1四项联合检测对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77%、93.97%和95.18%。结论TPS、CEA、NSE、CYFRA21—1四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接受心理行为干预后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和生活质量调查表对53例癌症患者在接受集体心理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53例癌症患者在接受集体心理治疗前后应对方式选择方面无明显变化(P>0.05)。选择面对和回避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选择屈服的患者,而且接受治疗后均有改善,选择面对的患者改善尤为显著(P<0.05)。采取屈服方式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不大(P>0.05)。结论:癌症患者的QOL与应对方式的采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关系,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沈阳市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沈阳市2005年-2009年围产儿死亡的相关资料。结果5年围产儿数260859例,共有2724例死亡,死亡率为10.44‰。出生缺陷导致的死亡仍居高不下。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加强婚前、产前检查,提高孕期宫内诊断水平,积极治疗母体合并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5.
由于妊娠期间孕妇自身生理状态发生变化,生殖道感染率有所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妊娠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46.
目的修订完善儿咳灵糖浆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鉴别浙贝母;采用HPLC测定盐酸麻黄碱、苦杏仁苷和黄芩苷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 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盐酸麻黄碱、苦杏仁苷)、280 nm(黄芩苷),柱温30 ℃。结果浙贝母的TLC鉴别法专属性强,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盐酸麻黄碱在1.050~10.5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1%(RSD=1.50%,n=9);苦杏仁苷在5.220~52.2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6%(RSD=0.81%,n=9);黄芩苷在20.050~200.5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4%(RSD=0.94%,n=9)。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儿咳灵糖浆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47.
目的优化儿咳灵糖浆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苦杏仁苷、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的转移率和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水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最佳工艺为苦杏仁沸水入药,加6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h;苦杏仁药渣与麻黄等13味药材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大生产提供参数指导。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在白细胞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前来我院接受白细胞检验的受检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干化学组、镜检组、联合组三组,各60例,干化学组采用尿液干化学法进行监测,镜检组采用尿沉渣镜检法,联合组采用尿液干化学法及尿沉渣镜检法联合检测,对比三组阳性检出率及错误发生率。结果干化学组与镜检组阳性检出率、错误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与干化学组及镜检组阳性检出率及错误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为阳新检出率更高,错误率更低。结论在白细胞检验中,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对比检查效果无明显差异,各有优劣,而联合检查诊断正确率更高,临床诊断中联合检查更佳。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呼吸道中重度感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下呼吸道中、重度感染患者150例(男9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5.4±9.6)岁,采用序贯给药,即先静脉滴注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1次/d,连用3~5 d后改为口服盐酸莫西沙星片剂,1次/d,0.4g/次,5~14d为1个疗程。结果150例患者中痊愈55例,显效80例,进步10例,总有效率为96.67%(145/150),细菌清除率为88%(80/90),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结论盐酸莫西沙星对下呼吸道中、重度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作为下呼吸道中、重度感染临床的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50.
患者,男,80岁。因咽痛、发热1h于2002年12月25日入院。缘于1h前受凉后出现轻度咽痛、干咳和发热,伴周身不适,体温38.2℃,未作特殊处理。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1年前患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002年1月头颅MRI检查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坚持服用鲁南欣康、氯沙坦、倍他乐克、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拜唐苹等药物治疗至今。否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