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BDNF对培养养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培养18d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小,BDNF可快速、可逆地增加NMDA诱发电流,而培养10,14d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大,BDNF增强NMDA诱发电流不明显。本文结果提示BDNF对功能低下的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具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122.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BmK AS-1对大鼠皮肤痛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东亚钳蝎 ( Bm K)毒素纯化组分 Bm K F-1 - 3,Bm K F- 1 - 3- 2和 Bm K AS- 1 ( Bm K F- 1 - 3- 2 - 1 )中枢和外周给药对大鼠皮肤痛觉的影响 .方法采用局部皮肤感受野给药 ,以强电流刺激大鼠后肢趾部诱发半膜半腱肌发放 C反应 ,观察对外周神经系统的镇痛作用 ;经脊髓蛛网膜下腔给药 ,以大鼠足跖辐射热痛阈的变化为中枢镇痛效应的观察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 Bm K F- 1 - 3,Bm K F- 1 - 3- 2和 Bm KAS- 1抑制 50 % C反应的剂量为 40 ,2 8.3和 1 0μg,且抑制作用不能被纳洛酮翻转 ;Bm K F- 1 - 3ith无明显提高大鼠足跖辐射热痛阈的作用 ,而 Bm KAS- 1 ith则可显著提高大鼠足跖辐射热痛阈 ,其提高 1 50 %痛阈的剂量约为 1 .2μg,纳洛酮同样对Bm K AS- 1的中枢镇痛效应无翻转作用 .结果提示东亚钳蝎毒素纯化组分 Bm K AS- 1可提高大鼠皮肤痛阈 ,其作用机理有别于阿片肽类物质 .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新型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s 5,CDK5)抑制剂Dinaciclib后,幼年大鼠急性切口痛疼痛行为学的变化。方法:45只SD清洁级7~21 d幼年大鼠(简称幼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切口痛给药组(D组),每组15只。除C组外,I组及D组均做切口痛模型;各组均在造模前1 d同一时间行鞘内穿刺给药。各处理组分别在造模前24 h(T0)、造模后2 h(T1)、造模后6 h(T2)、造模后12 h(T3)、造模后24 h(T4)检测幼鼠术侧机械缩足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及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结果:各组造模前基础PMWT和PWT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C组及造模前相比,I组造模后2 h、6 h术侧PMWT和PWTL显著降低(P < 0.05);与I组相比,D组大鼠在造模后 2 h,PMWT和PWTL开始升高(P < 0.05)。结论:鞘内预先注入新型CDK5抑制剂Dinaciclib可有效缓解幼鼠术后急性切口痛。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盐酸丁咯地尔对大鼠坐骨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建立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以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足趾间距为观察指标,考察盐酸丁咯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结果:盐酸丁咯地尔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改善大鼠坐骨神经损害。结论:盐酸丁咯地尔对大鼠坐骨神经损害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5.
氟桂利嗪对小鼠生精细胞T型Ca~(2+)通道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二苯烷基氨类衍生物氟桂利嗪(F lu)对小鼠生精细胞T型钙电流(ICaT)的影响。方法:采用急性机械分离的小鼠生精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F lu对ICaT的影响。结果:钳制电位为-90 mV、刺激电压为-30 mV时,F lu(0.1、1、10、100μmol/L)可抑制小鼠生精细胞Ca2+电流,抑制率分别为(23.34±2.76)%、(46.04±3.52)%、(62.52±3.70)%、(73.52±3.12)%(P<0.05);F lu对T型Ca2+通道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为0.29μmol/L。结论:F lu对生精细胞T型Ca2+通道有阻断作用,呈浓度依赖性;Cav3.2是生精细胞T型Ca2+电流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及其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缺血性脑卒中病例841例(病例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5个亚型;选择同期入院的739例非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及各亚型的患病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卒中组及各亚型在年龄增大、性别(男性)、肥胖、脑卒中家族史、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入院血压、白细胞计数、血脂水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及各亚型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结论对不同病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评价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高电压激活钙电流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周龄4~6周,采用结扎L_5脊神经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术后14 d时采用酶消化法急性分离损伤侧L_5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高电压激活钙电流,记录加巴喷丁0.1、1、10、100、300 μmol/L(G_(1~5)组)作用下的钙电流,计算电流抑制率;并绘制100 μmol/L加巴喷丁作用下钙电流-电压曲线、钙通道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结果 与给药前比较,G_(1~5)组给药后钙电流均降低(P<0.05).给予100 μmol/L加巴喷丁后钙电流-电压曲线左移.与给药前比较,给予100 μmol/L加巴喷丁后钙通道激活曲线的半数激活电压和稳态失活曲线的半数失活电压降低(P<0.05),激活曲线向超级化方向移动3.47 mV,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9.32 mV.结论 加巴喷丁可抑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高电压激活钙电流,可能与其抑制钙通道的失活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甲钴胺对坐骨神经损害后背根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甲钴胺组,预处理14d后制作坐骨神经损害动物模型,分别在模型制备后12 h、24 h、48 h、72 h、5 d、7 d各组提取L1-5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计算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数.结果:甲钴胺组于模型制备后12 h Bcl2即有明显表达,24~48 h达高峰,持续至7 d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钴胺组Bax表达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降低,7 d时表达水平最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与其上调Bcl-2蛋白、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探讨各种危险因素与华东地区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并对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为脑卒中的个体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华东地区脑卒中病例692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540例,出血性脑卒中152例.对两种脑卒中类型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与出血性脑卒中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更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脑卒中家族史、肥胖、颈总动脉斑块、房颤病史、高纤维蛋白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内动脉斑块、冠心病史、低高密度脂蛋白、年龄增大、糖尿病史、性别(男);仅血白细胞升高、高血压病史和高血压家族史与出血性脑卒中有更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对于华东地区来说,高血压和脉压增大是脑卒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其次为高胆固醇血症.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OP)对外周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DOP对急性分离大鼠背根(DRG)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作用,从离子通道水平探讨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结果:10?20?40?80 μmol/L的DOP对全钾电流(IK)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DR)均有影响,且能以浓度依赖方式?部分可逆地阻断电压依赖性钾电流,使电流电压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同时,DOP对IKDR的抑制率[(43.22 ± 6.85)%]明显高于IK[(27.55 ± 4.65)%]?结论:DOP对钾离子电流的影响可能是鬼臼毒素类化合物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