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7例,其中29例应用IABP设为IABP组,28例未应用IABP组设为对照组,比较置入IABP前后IABP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30 d死亡率。结果 IABP组患者置入IABP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改善(t分别=-7.03、-2.93、3.59,P均<0.05)。IABP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天CI明显升高(t=2.37,P<0.05),第2天、第3天BNP明显下降(t分别=-2.22、-2.75,P均<0.05)。第1天、第2天、第3天和第4天,两组CO、CVP、PCW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2、0.34、0.46、0.99;-0.39、-0.55、-0.34、1.57;0.79、0.73、0.70、1.00,P均>0.05)。IABP组30 d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14,P<0.05)。结论 IABP可以短时间内稳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且降低患者的30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23.
间二硝基苯为无色或黄色晶体状物,主要用于有机合成染料的中间体、塑料工业等,在生产过程中泄漏和搬运装卸接触毒物时,极易经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而导致中毒。近年来急性间二硝基苯中毒事件较为常见。现将9例急性间二硝基苯中毒患者的诊治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D对百草枯(paraquat,PQ)诱导HK-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常规培养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PQ组、UTI+PQ组、UTI对照组,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细胞内PQ浓度,DCFH-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200 μmol/L PQ即能显著抑制HK-2细胞增殖,并且其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8 000 U/ml以下UTI对HK-2细胞仍无明显抑制作用.与PQ组比较,UTI+PQ组随着UTI浓度的增加,细胞抑制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间PQ组比较,UTI+PQ组HK-2细胞内PQ浓度明显下降,除6h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PQ组HK-2细胞内SOD活力明显降低,ROS、MD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Q组比较,UTI+PQ组细胞内SOD活力明显升高,ROS、MD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Q组细胞上清中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Q组比较,UTI+PQ组细胞上清中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TI可通过减少HK-2细胞内的PQ的蓄积来减轻PQ对HK-2细胞的氧化损伤及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25.
急性百草桔中毒大鼠肺组织TM和EPCR基因水平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M)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丁M和EPCR在PQ致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8只)和PQ染毒组(PQ组,32只,腹腔注射1%的PQ溶液20mg/kg),分别检测肺组织中TM和EPCR mRNA的表达水平,并观察PQ组大鼠的中毒表现。结果PQ组大鼠在染毒后6h和第一天时肺组织TM和EPCR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NC组增强(均P〈0.05或0.01);PQ组大鼠在染毒后第一天时上述指标水平已开始下降,至第七天时降至正常。结论急性PQ中毒大鼠肺组织TM和EPCR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肺组织TM和EPCR mRNA的表达增强可能是PQ引起急性肺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6.
溴苯腈对小鼠肝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巯基化合物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溴苯腈对小鼠肝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二巯丙磺钠(Na-DMPS)、N-乙酰-L-半胱氨酸(NAC)的干预作用.方法 ICR小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溴苯腈急性中毒组、Na-DMPS组、NAC组、NAC联用Na-DMPS组,每组8只;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小鼠肝组织三磷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并计算总腺苷酸(TAN)及细胞能荷(EC)值;电镜观察肝细胞超显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肝组织ATP含量[(0.88±0.28)μmol/gl、EC水平[(0.33±0.05)μ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染毒组比较,药物干预组ATP含量[(1.79±0.42)、(1.84±0.35)、(2.02±0.53)μmol/gl、EC水平[(0.47±0.03、0.48±0.02、0.51±0.04)]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联用Na-DMPS组EC水平较Na-DMPS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肝细胞超显微结构改变均较染毒组明显减轻.结论 溴苯腈急性中毒可致小鼠肝组织能量代谢障碍;Na-DMPS、NAC单用及联用均可改善其肝组织能量代谢,减轻肝组织损伤,以两者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溴苯腈对离体小鼠肝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控制率(RCR)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提取ICR雄性小鼠肝组织线粒体,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溴苯腈染毒组、NAC保护组,用氧电极法测线粒体Ⅲ态呼吸速率(S3)、Ⅳ态呼吸速率(S4)、RCR;用阳离子荧光羰花青染色剂(JC-1)染色,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溴苯腈染毒组的S3为(0.031±0.008)nanoatoms oxygen·mg-1·min-1、RCR为1.820±0.181,NAC保护组的RCR为4.253±0.210,均明显降低,溴苯腈染毒组的S4(0.017±0.004)nanoatoms oxygen·mg-1·min-1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溴苯腈染毒组比较,NAC保护组的S3为(0.046±0.005)nanoatoms oxygen/mg-1·min-1]、RCR(4.253±0.210)明显升高,S4[(0.011±0.001)nanoatoms oxygen·mg-1·min-1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溴苯腈染毒组线粒体红色荧光明显减弱甚至消失,NAC保护组线粒体红色荧光较溴苯腈染毒组增强,但较正常对照组弱,3组间差别明显.结论 离体小鼠肝组织线粒体经溴苯腈染毒后,线粒体RCR与膜电位明显下降;经NAC预处理后,可有效提高溴苯腈染毒线粒体的RCR与膜电位,对线粒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8.
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氧化应激水平及二巯丙磺钠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二巯丙磺钠(Na-DMPS)的作用.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Na-DMPS对照组:8只;PQ染毒组:32只(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1%的PQ溶液20 mg/kg);Na-DMPS保护组:32只.正常对照组及Na-DMPS对照组于1 d处死,PQ组及NA-DMPS保护组于染毒后6h及1、3、7d处死,留取血清、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检测血清、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血清、BALF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Nrf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Q中毒组和Na-DMPS保护组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均升高,CAT活力和GSH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相应时点PQ染毒组比较,Na-DMPS保护组6 h、1 d时血清、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均明显降低,6 h及1、3 d时血清,1、3 d时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CAT活力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同时间点PQ染毒组比较,Na-DMPS保护组6 h、3 d时血清中GSH[(730.07±16.23)、(793.66±7.40)mg/L]和1、3 d时BALF中GSH[(609.75±6.74)、(631.83±12.03)m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3、7d时PQ染毒组Nrf2mRNA表达分别为(0.710±0.061)、(1.023±0.158)、(0.969±0.046),Na-DMPS保护组Nrf2mRNA表达分别为(1.005±0.060)、(1.464±0.166)、(1.066±0.19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PQ染毒组比较,1、3 d时Na-DMPS保护组Nrf2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DMPS可降低PQ中毒大鼠体内MDA含量,增加的CAT活力,增加GSH含量及NRF2 mRNA的表达,促进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hmmbomodulin,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mRNA表达的变化及二巯丙磺钠(Na-DMPS)的十预作用.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Na-DMPS对照组(8只,腹腔注射200 mg/kgNa-DMPS);PQ染毒组,32只,腹腔注射体积分数为1%的PQ溶液(20mg/kg)];Na-DMPS保护组[32只,腹腔注射200 mg/kg Na-DMPS 15 min后再腹腔注射体积分数为1%的PQ溶液(20 mg/kg)].检测PQ染毒组及Na-DMPS保护组染毒后6 h及1、3、7 d肺组织中TM mRNA、EPCRmRNA的表达,并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PQ染毒组染毒后3 d内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明显,伴充血水肿;Na-DMPS保护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Q染毒组少,充血水肿轻.与对照组相比,PQ染毒组及Na-DMPS保护组大鼠肺组织中TM mRNA、EPCR mRNA的表达增强,在6 h达高峰,1 d开始下降,7 d降至正常水平.Na-DMPS保护组6 h及1 d TM mRNA表达分别为1.071±0.097、1.055±0.051,与PQ染毒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a-DMPS保护组6 h及1 d EPCR mRNA表达分别为0.678±0.005、0.650±0.007,与PQ染毒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大鼠急性PQ中毒后肺组织中TM mRNA、EPCRmRNA的表达升高,预防性应用Na-DMPS后,TM mRNA、EPCR mRNA的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VV)脓毒症肝组织Toll样受体及髓样分化蛋白2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制作酒精性肝病大鼠VV脓毒症模型和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酒精性肝病对照组(A组)、酒精性肝病抗菌药物对照组(AA组)、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组(AV组)和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组(AVA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肝组织TLR2、TLR4、MD-2mRNA表达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AV组大鼠在染菌后2 h,TLR2、TLR4、MD-2 mRNA表达开始升高(0.56±0.08、0.70±0.08±0.59±0.05),12 h达峰(0.85±0.18、0.92±0.13、0.83 ±0.11),染菌后24 h下降.染菌后各时间点TIJR2、TLR4、MD-2 mRNA表达较N组及A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AVA组TLR2、TLR4、MD-2 mRNA与各相同时间点AV组相比,表达量明显降低(6 h:0.48 ±0.10、0.60±0.06、0.56±0.07;12 h:0.45 ±0.13、0.59±0.11、0.57±0.12;24 h:0.45 ±0.13、0.51±0.12、0.45±0.14)(P<0.05或P<0.01).结论 酒精性肝病大鼠VV脓毒症肝组织TLR2、TLR4、MD-2 mRNA表达水平随脓毒症病情的进展而升高,其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应用足量头孢哌酮钠和乳酸左氧氟沙星能显著降低肝组织TLR2、TLR4、MD-2mRNA的表达,对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动态监测TLR2、TLR4、MD-2mRNA改变对VV脓毒症发病及治疗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