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文献多采用双纸片扩散试验检测阴沟肠杆菌ESBLs,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对该方法仅推荐用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测,我们对临床分离的101株阴沟肠杆菌,同时用双纸片扩散试验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测ESBLs,以评价双纸片扩散试验用于检测阴沟肠杆菌ESBLs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7月暴发流行的XDR肺炎克雷伯菌15株和同时期分离的敏感肺炎克雷伯菌30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方法筛查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携带情况,并比较分析2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XDR肺炎克雷伯菌株与敏感菌株形成生物膜A590 nm值分别为0.505 3±0.291 2和0.429 8±0.235 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38)。15株XDR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荚膜多糖基因,而敏感菌株中荚膜多糖基因wzy-K2、wzy-K3和wzy-K57的检出率分别为10.0%、3.3%和6.7%。其他毒力相关基因ure A、wab G、mrk D、fim H和uge在XDR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检出率均为100.0%,除上述5种毒力基因外,仅1株XDR肺炎克雷伯菌检出kfu BC毒力基因(6.7%)。而敏感菌株中kfu BC、rmp A、wca G、all S、iuc B、iro NB和mag A中检出率分别为20.0%、20.0%、10.0%、16.7%、40.0%、10.0%和10.0%,毒力基因iuc B检出率与XDR菌株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64,P=0.012)。结论 XDR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敏感菌株间无明显差异,其毒力谱较为单一,携带的毒力因子种类亦较敏感菌株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酶的产生和分布情况,并分析产酶特性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纸片扩散确证法和相邻纸片法对104株阴沟肠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诱导酶的检测,用VITEK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和K-B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04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77株,占74%,诱导酶阳性株26株,占25%,13株两种酶同时阳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主要集中在儿个病区,诱导酶阳性株则无此倾向,104株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诱导酶株的耐药率反而低于非产酶株.结论阴沟肠杆菌产酶情况和耐药性均十分严重.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足由于菌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株对三代头孢的体外敏感试验不能正确反映临床的治疗效果.实验室应加强阴沟肠杆菌产酶情况的检测,治疗产酶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舒普深,任何情况下应避免使用三代头孢.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庆大霉素诱导粪肠球菌耐药突变株对氯霉素协同敏感(collateral sensitivity, CS)的相关特性,为基于协同敏感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庆大霉素通过梯度浓度平板对3株庆大霉素敏感的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和1株粪肠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2进行体外实验诱导耐药(experimental evolution);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庆大霉素诱导后耐药突变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s),分析抗菌药物间交叉敏感性;PCR检测诱导耐药菌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携带情况;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庆大霉素诱导耐药(evolved gentamicin-resistant)菌株和亲本菌株对其协同敏感药物(氯霉素)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最后,测定氯霉素对庆大霉素诱导耐药菌株和亲本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结果显示4株粪肠球菌亲本菌株经过庆大霉素诱导后,对庆大霉素MICs升高了16~64倍,并对阿米卡星表现出交...  相似文献   
5.
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耐药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医院感染致病菌的耐药情况,结合临床,探讨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现将本院近4年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结果及耐药性监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体外诱导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适合度代价,并分析耐药株的分子特性。方法 采用体外诱导方法将临床分离的3株多黏菌素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诱导成多黏菌素耐药株;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体外诱导耐药前后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PCR方法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pmrA、pmrB、mgrB、phoP和phoQ,并对阳性片段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对诱导耐药菌株及其对应敏感菌株进行生长曲线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及体外竞争和抗血清试验,分析研究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适合度代价。结果 3株诱导耐药株中均检出pmrB(T157P)突变,在诱导株FK713R和FK729R携带的mgrB基因中分别检出ISkpn14和IS5like插入序列。诱导耐药株与敏感株相比,24h生长曲线未发现明显差异;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发现诱导耐药株与敏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无明显差异;3株菌获得多黏菌素耐药后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体外竞争缺陷,竞争指数(CI值)分别为0.01、0.54和5×10-4;3株诱导耐药菌中有2株(FK713R和FK729R)与其敏感菌相比出现抗血清作用增强现象。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获得多黏菌素耐药后会出现一定的适合度改变,不同的耐药机制可能会引起不同的适合度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0年1月~2017年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40例,均为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白血病70例,慢性白血病70例,同期纳入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空腹静脉血的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急性组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组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与慢性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慢性组的血铜、血锌、血铬、LDH、ALP、HBDH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与慢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对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采取血液分析仪可实现对疾病较为准确的诊断,临床价值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方法 将符合弧菌性脓毒血症临床诊断的患者根据时间顺序分为A、B两组 ,A组 5例应用抗菌药物、补液扩容、多巴胺升压、护肝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 ;B组 5例应用上述治疗同时 ,入院后 1~ 2h切开患肢皮肤减压、引流 ,清创、植皮或截肢治疗。总结两组的临床资料 ,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例患者血疱液、培养出致病性弧菌病原体。A组患者 4 8h内死亡 ,B组 2例下肢病变轻的患者经清创、植皮后保存了患肢 ,2例下肢病变严重者行截肢治疗 ,均治愈出院 ,1例虽病情好转 ,但因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根据其主要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作为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依据 ,确诊率高 ,早期临床诊断、早期抗菌药物结合早期外科手术切开减压引流 ,及时清创和截肢治疗弧菌性脓毒血症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新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简便、灵敏、试剂稳定性好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镁。方法 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 1 0 0存在下 ,用国产常用试剂偶氮氯膦Ⅰ作显色剂 ,EGTA掩蔽钙 ,在pH 9 8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体系中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镁。结果 该方法显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 582nm ,线性范围达 3 0mmol/L ,表观摩尔吸光数为 1 98× 1 0 4 L/ (mol·cm)。回收率为 99 4%~ 1 0 2 2 % ,批内变异系数 (CV)和批间变异系数 (CV)分别为 3 2 %与 3 8% ,与甲基百里酚蓝 (MTB)光度法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Y =0 989X +0 0 1 1 ,r =0 981 4 ,P >0 0 5 ,67名健康人血清镁含量为 0 70~ 1 1 5mmol/L( x±2s)。结论 该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可靠等优点 ,适于血清镁的手工测定和自动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miniVITAL全自动血培养仪在临床应用中的假阳性 /假阴性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 ,对miniVITAL全自动血培养仪在检测 3834份临床标本中出现的假阳性 /假阴性率及导致假阴性结果的细菌种类与分布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miniVITAL系统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 0 .6 8%和 0 .70 % ,所有致假阴性菌种中 ,以真菌的比率最高 ,占 6 2 .0 7% ,其次为非发酵菌、草绿色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和厌氧菌 ,分别为 10 .34%、10 .34%、6 .90 %、6 .90 %和 3.4 5 %。结论 对miniVITAL系统血培养仪报告的阴性结果必须同时进行细菌和真菌的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