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疾病合并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我们采用股骨近端重建、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例1 男,20岁。因左足背包块5年余,缓慢增大,于1988年9月就诊。检查:左踝前正中见一隆起包块,质硬,不活动,约3cm×3cm×2cm,周围软组织无红肿。左踝关节背屈较右侧减少10°。X线片示:距骨颈前上方一骨性突起,边界光整。临床诊断:距骨颈部外生骨疣。1988年9月13日在局麻下手术,术中见包块位于距骨头颈交界处的前上方,有完整的纤维膜及软骨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将其完整凿除。病理诊断:骨软骨瘤。术后2年复查,足背包块消失,踝关节背屈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3.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月~2006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手部腱鞘巨细胞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23例手部腱鞘巨细胞瘤的治疗结果,病变同时存在手腕,手掌及手指者8例、手掌6例、手背侧3例,手指6例。23例均作病变广泛切除,19例治愈、4例复发,本组无恶变,无截肢(指)病例。我们提出手术切口的充分显露及病变部位腱鞘、滑膜的彻底切除是减少复发的关键,放射治疗对本病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顶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6.
利用光弹性实验方法,对NT-PC作用于冠状面二维髌骨模型产生的应力分布及纵、侧向聚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回复压缩力以纵向为主(30~40Kg),侧向为辅(5~7.5Kg)。临床应用4000例,疗效显示:伤膝关节的伸屈功能达到健膝功能的时间是2.5~20周,平均7.14周,未发生术后感染、再骨折、骨不连、骨坏死和膝功障碍等并发症。NT-PC不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髌骨骨折,而且可有利于避免部分与全髌切除,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髌骨骨折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寻求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设计一种于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坏死骨清除减压、髂骨松质骨填充植骨术 ,术后配合牵引髋关节 ,早期持续被动功能锻炼的方法 ,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 0例 2 9个股骨头。结果  2 0例 2 9个股骨头经 1~ 3年随访 ,效果满意。髋痛消失 ,髋关节功能良好 ,行走及下蹲正常或基本正常。结论 此术式可彻底清除坏死骨 ,消除血供障碍因素 ,为重建血运修复骨质创造条件 ,在病灶清除后的股骨头空腔内 ,填充大量松质骨支撑软骨面 ,为骨修复提供成骨条件。早期髋关节持续被动功能锻炼对关节软骨的修复和预防关节粘连是极为有利的。此法操作简便 ,创伤小 ,效果好。  相似文献   
28.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目的 探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治疗患者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18 ̄77岁,平均27岁。骨不连部位:肱骨7例,腕舟骨12例,股骨5例,胫骨7例。骨不连时间7 ̄48个月,平均13个月。治疗方法: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一枚骨穿针准确穿入骨不连部位,然后抽取自体髂骨红骨髓即刻注入骨不连部位。腕舟骨注射10 ̄15ml,一次即可;四肢长骨注射30 ̄50ml,需2 ̄3次,间隔3 ̄4周  相似文献   
29.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结合量化评估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围手术期诊疗。方法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的老年髋部手术患者(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入选病例161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围手术期综合干预组(83例)和对照组(78例)。入院后每天采用精神错乱鉴定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并作为诊断谵妄发生及病程结束的依据。对确诊谵妄的患者,再进行谵妄严重程度(DRS)测评,记录首、末次DRS评分和谵妄持续时间。对综合干预组患者进行谵妄危险因素控制和预防性治疗,并根据上述评分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随时进行调整。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常规骨科处理方案。结果综合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0±2.15)d,少于对照组的(13.73±2.12)d(P〈0.01);谵妄发生率为12例(14.46%),低于对照组19例(24.36%,P〈0.01);谵妄严重程度为首次DRS评分17.33±3.31,低于对照组20.58±4.18(P〈0.05);谵妄持续平均时间为(2.08±1.08)d,少于对照组的(3.32±1.53)d(P〈0.05)。治疗后DRS评分,综合干预组为8.08±2.84,低于对照组11.05±3.31(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干预组DRS减分为9.25±2.18,对照组为9.25±2.18(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通过使用精神错乱鉴定方法诊断,DRS评价严重程度,并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可有效降低谵妄的发生率,缩短谵妄的持续时间,减轻谵妄的严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0.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寿老人逐年增多,我国将与世界同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由于高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髓部更为明显,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人的常见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