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3篇
基础医学   69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316篇
综合类   15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8 毫秒
61.
目的 对Gallie+单侧Magerl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 10具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0~C4)标本,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内固定、Gallie+单侧Magerl内固定、双侧Magerl内固定,在颈椎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对颈椎施加2.0 N×M纯力偶矩,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6种生理运动,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 单侧Magerl+Gallie法固定,其屈/伸ROM为1.66度,侧屈为0.5l度,轴向旋转为6.22度,与Gallie固定法比较,ROM分别减少78%、8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Magerl法固定,其屈/伸ROM变为1.48度,侧屈为0.46度,轴向旋转为5.38度,与单侧Magerl+Gallie法比较,ROM减少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llie+单侧Magerl固定法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双侧Magerl法接近.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通过脊椎标本的离体试验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个骨质疏松性脊椎标本,相邻脊椎配对后随机分配到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KP组)及椎体成形术组(VP组)。椎体轴向加载后复制成压缩性骨折模型。两组标本分别按照KP或VP标准技术注入骨水泥。观察椎体原始状态、复制骨折模型及KP或VP治疗后的椎体高度,同时行CT扫描,观察骨折复位、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结果:KP组可恢复骨折椎体丢失高度的88%;VP组仅恢复29%,差异显著(P〈0.01)。KP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呈团块状,未发现有骨水泥外渗漏;而VP组骨水泥分布不规则,4个椎体标本出现骨水泥外渗漏。结论:对于体外椎体骨折模型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减少骨水泥渗漏,KP明显优于VP。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硫酸钙骨水泥(CSC)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表现,为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寻找更为合适的充填材料。方法对12只去势法制备的骨质疏松成年绵羊的L2~L5椎体制作骨缺损,随机注入CS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以L1和L6作正常对照。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切片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标本可见,2周时各组骨缺损处可见少量纤维疤痕形成,24周时CSC组椎体周围完全被骨性疤痕覆盖。生物力学测试显示,CSC组椎体力学性能在2周时弱于PMMA组和对照组(P〈0.05),24周时几乎接近PMMA组和正常对照组。组织学切片显示,2周时CSC组材料与骨质接触的界面开始模糊;24周时CSC组仅见极少量的材料残留,可见成熟骨小梁贯穿骨缺损区域;PMMA组与骨质界面间出现膜性结构。结论 CSC材料同样能增强骨质疏松的椎体;随着时间的推移,CSC在体内能修复骨缺损,进一步提升椎体的力学性能。CSC材料可作为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可选充填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对16例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行单侧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MRI确定责任椎体22个。记录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Osw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及日常功能。通过X线测量评估患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出现少量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症状性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受损的症状。平均手术时间为31 min,透视次数为19.1次。术后胸背痛明显缓解,随访12~24个月(平均14.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2±1.1)分,术后3 d时为(2.6±0.8)分,末次随访时为(2.8±1.1)分。ODI评分术前为(69.2±1.2)分,术后3 d时为(32.2±1.1)分,末次随访时为(35.1±1.8)分。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及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有效的,能减少术者及患者的放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6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12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2例(13个节段)患者随访术后假体的位置、有无异位骨化、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并用JOA评分及术后Odom评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35±1.10上升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5.88±0.73(P〈0.05);Odom评级优良率达到91.7%。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过屈过伸活动度由术前的8.09°±0.63°上升到术后12个月的8.95°±0.64°(P〈0.05);左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1°±0.53°,术后12个月为6.25°±0.54°;右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0°±0.52°,术后12个月为6.13°±0.51°。手术前后两侧屈曲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及异位骨化。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后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型受体γ(PPARγ)的表达。方法将60只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在损伤后1、3、7、14d取材,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对脊髓损伤区进行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的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和SCI组均见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PPAR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在第3天达到高峰(P〈0.05)。结论 PPARγ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高,可以成为治疗SCI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延长腰椎椎弓根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剥离10具成人腰骶椎标本(L1~S1)的软组织后,将椎弓根从椎体后缘锯断,利用垫片延长椎弓根。螺旋CT分别对原始腰椎和延长椎弓根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CT重建图像并测量标本椎间孔孔径,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间孔孔径,椎弓根延长2、4、6mm后的椎间孔孔径。结果随着椎弓根的逐渐延长,椎间孔的前后径也逐渐增加。对原始腰椎和延长椎弓根的腰椎标本椎间孔孔径进行比较,在L1~L5节段椎体,椎弓根延长2、4、6mm时分别测得的椎间孔孔径与原始腰椎椎间孔的孔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长椎弓根可以明显增加椎间孔孔径,为临床进行腰椎椎间孔减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建立人退变髓核组织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探索最佳培养条件,为髓核退变机制研究和组织工程研究筛选种子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退变髓核组织细胞,进行单层培养,通过CellCountingKit-8评估细胞活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比较不同代次细胞形态结构及软骨样表型和增殖活性。结果成功进行细胞单层培养和鉴定,P1~P3代细胞活性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P1、P2和P3代细胞表型保持符合软骨样细胞特征,能够为髓核退变体外研究和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Herbert螺钉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Pipkin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分析采用Herbert螺钉治疗的22例Pipki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急诊手法复位成功后择期手术,4例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急诊手术治疗。术后通过X线片、Thompson&Epstein和Harris评分综合评估疗效,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14月,平均36个月。随访结果:优11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3%。并发症包括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术后1年逐渐恢复正常),无髋关节异位骨化发生。结论 Pipkin骨折应急诊先进行闭合髋关节手法复位,股骨头骨折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征、尽早手术治疗,结合骨折类型可采用Gibson入路,应用Herbert螺钉切开复位加压固定使得骨折解剖复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比较2种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均获得随访的10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钢板内固定组50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52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植入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结果。结果10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P〈0.05)。随访50例微型钢板患者2例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畸形愈合,无不愈合发生;52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1例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不愈合,无畸形愈合发生。结论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下地时间、置人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及生物相容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骨折较交锁髓内针更为微创,具有手术时间短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