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71篇
口腔科学   69篇
临床医学   256篇
内科学   12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09篇
预防医学   101篇
眼科学   66篇
药学   168篇
  1篇
中国医学   187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利血平致脾虚大鼠的病理改变情况,为在该模型上观察益气健脾方药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模型组以利血平注射造模15 d,停药后再观察30 d,实验周期共45 d;另设正常组观察45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尿D-木糖排泄率、小肠黏膜三磷酸腺苷(ATP)水平、胃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脏器系数等指标。[结果]模型大鼠体重和尿D-木糖排泄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至45 d;小肠黏膜ATP水平比正常组略为降低;尿D-木糖排泄率改变与小肠黏膜ATP水平改变呈正相关;胃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改变;肝和胸腺脏器系数降低。[结论]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病变状态可持续较长时间,与益气健脾方药缓慢起效的特点相符;有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的改变,并伴随肠黏膜ATP水平的降低。该动物模型可用于观察益气健脾方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益心胶囊系哈尔滨全亿药业有限公司 ,安徽天康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气滞血瘀证 )的中药 ,属三类新药 ,于 2 0 0 2年 8~ 12月在我院对该药进行了Ⅱ期临床试验。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凡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 (心绞痛程度属轻、中、较重度 ) ,每周发作心绞痛 2次以上 ,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者。症见 :胸闷、胸痛、心悸、气短、憋气、两胁胀痛 ,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 ,苔薄白 ,脉弦涩者可纳入试验病例。观察病例 41例 ,均来源于门诊 ,治疗组 (益心胶囊 ) 2 0例 ;对照组 (心可舒 ) 2 1例。其中治疗组年龄 44~ …  相似文献   
993.
CTX-M-12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上海市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99—442菌株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Is)的基因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K99—442转移接合子中的ESBLs全编码基因,克隆人pHSG398质粒、表达,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型。结果 K99—442转移接合子所产生ESBIs编码基因序列与GeneBank中CTX—M—12编码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100%。结论 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99—442菌株产生CTX—M—12型酶,可对多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994.
李茹 《山东医药》2004,44(29):61-61
2002年8月~10月,我们对1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遵医情况进行了电话随访,现报告结果并探讨对策。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评价奈诺沙星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奈诺沙星对1 263株临床分离菌和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51株支原体属的体外抗菌活性、杀菌浓度、杀菌曲线以及培养条件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奈诺沙星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均具高度抗菌活性,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略低。其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奈诺沙星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洛菲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具良好抗菌作用,对嗜血杆菌属、卡他莫拉菌具高度抗菌活性,但对淋病奈瑟菌的抗菌作用差。该药对肠杆菌科细菌和多数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除了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与其他受试喹诺酮类大致相仿,或略差。奈诺沙星对消化链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等厌氧菌以及肺炎支原体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奈诺沙星对受试的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杀菌作用。培养条件中pH和细菌接种菌量的改变对奈诺沙星体外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但血清蛋白含量增高时可降低奈诺沙星的抗菌活性。结论奈诺沙星对需氧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部分厌氧菌和肺炎支原体等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尤其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具有高度抑菌和杀菌活性,优于其他受试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自创无缝合固定法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患儿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实验组采用自创无缝合固定法,使用透明敷贴加3M自粘性胶布加水胶体敷料固定。结果两组患儿各有2例中心静脉导管移位,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牢固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固定部位皮肤感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皮肤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采用自创无缝合固定法代替缝合线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能够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997.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138例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被随机分配为试验组接受阿奇霉素 ,对照组接受头孢呋辛 ,均先静脉给药继以口服序贯治疗 ,对照组中疑为非典型病原感染者需全程联合琥乙红霉素口服治疗。结果 :(1)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8.9% (5 6 / 6 3)和92 .2 % (5 9/ 6 4 ) ,临床痊愈率分别为 79.4 % (5 0 / 6 3)和 6 5 .6 % (4 2 / 6 4 )。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但试验组疗程较对照组显著为短 (P <0 .0 1)。 (2 )试验组 6 3例中病原阳性者 38例 ,其中细菌培养阳性者 32例 ,非典型病原体检测阳性者14例 ,非典型病原体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8例。对照组 6 4例中病原阳性者 4 2例 ,其中细菌培养阳性者 31例 ,非典型病原体检测阳性者 19例 ,非典型病原体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8例。经治疗两组总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96 .8% (31/ 32 )和 96 .9% (30 /31)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3)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 6 .1% (18/ 6 9) ,显著高于对照组 (8.7% ,6 / 6 9) ,主要表现为试验组发生静脉注射部位局部反应者较多 (11/ 18) ,除 1例中途停药外 ,均系轻度 ,患者可耐受 ,且减缓静脉滴注速度后 ,局部反应明显减少。实  相似文献   
998.
为评价氟罗沙星(FLX)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氧氟沙星(OFX)为对照药,在228例细菌性感染病例中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包括尿路感染115例、下呼吸道感染88例和腹腔感染25例。应用 FLX 者115例,OFX 者113例。治疗结果 FLX 和 OFX 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5%和84.1%,治愈率为67.0%和66.4%;细菌清除率各为85.0%和85.7%。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轻微,呈一过性,发生率为11.3%(FLX 组)和10.5%(OFX 组),主要为消化道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治疗常见细菌感染时,FLX200~400mg·日~(-1)·次~(-1)与 OFX200~300mg 每日2次,疗程5~14日的治疗方案,其疗效和安全性相仿。  相似文献   
999.
十年连续内镜检出1747例大肠息肉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近十年大肠息肉发生部位的变化及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分析1995~2004年我院内镜中心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1747例大肠息肉。息肉发生部位按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直肠及多发性息肉统计。比较前5年(1995~1999)和后5年(2000~2004)结肠息肉解剖部位的变化。结果1995~1999年检出大肠息肉共591例,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38.6%、25.9%),右半结肠、横结肠和多发性息肉分别为9%、7.8%和18.7%。200~2004年检出大肠息肉明显增加,为l156例。仍以左半结肠和直肠息肉多见(37%、24.6%),右半结肠、横结肠和多发性息肉分别为11.9%、10.2%和16.3%。前后5年相比,大肠息肉解剖部位无明显变化(P〉0.05)。1747例结肠息肉中,男女之比为1.42:1;35~60岁年龄段发病比例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81.2%)。结论大肠息肉内镜检出例数增加迅速。近十年大肠息肉解剖部位无明显变化。息肉好发部位在左半结肠和直肠,以腺瘤性息肉为主。  相似文献   
1000.
头孢地嗪的临床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评价头孢地嗪治疗免疫缺陷者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在107例呼吸道、尿路及其他细菌感染中,与头孢唑肟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有效率、痊愈率和细菌清除率头孢地嗪组分别为87.3%、61.8%和89.3%;头孢唑肟组分别为82.7%、59.6%和90.6%。不良反应发生率头孢地嗪组5.2%,头孢唑肟组7.4%。头孢地嗪组治疗后CD+4、CD+4/CD+8比值升高,NK细胞活性增强,活化的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增多,对照药头孢唑肟则无显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头孢地嗪治疗免疫缺陷者感染安全有效,并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