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8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李淑莉  宋志前  刘振丽 《中药材》2005,28(10):945-947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万、7万)和乙醇沉淀法纯化金银花单味药液.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鞣质和蛋白的清除率,干浸膏粉量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标,对两种膜超滤效果进行对比,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截留分子量的膜对绿原酸保留率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醇沉;去除多糖以2万膜最好,其次为7万膜,醇沉最差;去除鞣质三者差异不大;去除蛋白2万膜最好,7万膜与醇沉相近;干浸膏粉量从小到大依次为2万膜、7万膜、醇沉;两种膜通量衰减程度相差不大,但7万膜由于孔径大,超滤等量药液所需时间缩短三分之一.结论:选择适宜的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可以达到纯化中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A20在小鼠急性肝坏死模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内毒素(LPS)联合制备小鼠急性肝坏死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于不同时间点取肝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细胞A20的表达情况。结果A20在正常对照组小鼠肝细胞中无表达。模型组小鼠在注射D-GalN和LPS后1h肝细胞开始表达A20;2h时表达水平迅速上升达峰值,Constantine半定量评分为4.33分,A20染色阳性肝细胞达20%~45%,主要分布在小叶间静脉周围;3h时A20表达下降;7h时降至难以检测水平。在肝坏死期,A20染色阳性肝细胞仍部分存活,而A20染色阴性肝细胞则大片坏死。结论在小鼠急性肝坏死模型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前,A20在肝细胞中表达水平快速上升至高峰;当肝细胞大量坏死时,A20表达水平降至极低。A20在控制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方面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划分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利用者Barthel指数与GDS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G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可取得显著效果,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等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α-干扰素(IFN-α)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与乙肝病毒消长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治疗前后血清标本-20℃保存,通过ELISA法同步检测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IFN-α无效应答组(n=15)治疗前血清中IL-2水平较有效应答组(n=10)和正常组(n=10)高(P<0.01);但治疗后则明显下降,而有效应答组治疗后则明显升高;sIL-2R血清水平在IFN-α有效应答组治疗前明显高于无效应答组和正常组(P<0.01),但治疗后则明显下降,虽然无效应答组治疗后略有上升,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FN-α除本身对CHB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外,还可能参与体内免疫调节,对病毒复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PGE1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结果(1)感染组大鼠肝内I、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PGE1治疗后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着色均明显减少.(2)PGE1治疗组I、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分别为0.2571Sv±0.1939、0.2459Sv±0.1836和0.1351Sv±0.0941(Sv为面密度)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0.4759Sv±0.2401、0.4612Sv±0.1987和0.3450Sv±0.2152(P<0.05);(3)在PGE1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I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8667,P<0.05),Ⅲ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36,P<0.05;r=0.9272,P<0.05).结论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与骨髓产生Th2 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并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 观察感染后第8、10 及第12 周小鼠肝脏及骨髓IL-4、IL-5 和IL-10 的变化。结果及结论: 在感染小鼠肝脏, IL-4, IL-5 和IL-10 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 且以IL-4 最为明显。而在骨髓,IL-4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升高, 但在第10 及12 周时明显低于肝脏; IL-5在感染的第12 周内明显高于肝脏, IL-10在感染的10 w k 前呈增高趋势,但第12 周下降,并明显低于肝脏。小鼠的肝脏是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而在感染骨髓中, IL-5存在明显的自分泌。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一贯煎及加减方调节小鼠运动疲劳时,相关药效指标的变化,比较其方证对应差异,探索、验证以方测证的实验研究方法。方法:选择小鼠跑步结合游泳造成运动疲劳模型,用研究方干预,取小鼠血及脑组织。ELISA试剂盒测定CK、BUN、T和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AO类神经递质。结果:一贯煎及加减方均不同程度影响CK、BUN、T、C和T/C比值,MAO类神经递质如NE、DA等相关药效指标,起到抗运动疲劳药效作用。结论:该模型中小鼠同时存在一贯煎及加减方对应的主要证侯。为以方测证实验研究提供例证,对深入研究方证相应理论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8.
对17例急性、14例慢性和2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自发性抑制性T细胞(STs)功能进行了检测,同时测定所有急血、慢血患者和15例晚血患者的T细胞亚群。急血患者的OKT_3+(全T细胞)、OKT_4+(辅助性/诱导性T细胞)和OKT+_8(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STs功能正常;慢血和晚血患者OKT_8+细胞百分比增高,OKT_3+细胞和OKT_4+/OKT_8+比值明显降低,STs功能显著增强。急血患者的OKT_8+细胞百分比与STs功能呈负相关,慢血和晚血患者的OKT_8+细胞百分比和OKT_4+/OKT_8+比值分别与STs功能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提示急血患者细胞免疫反应增强,慢血和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呈降低调节,抑制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在血吸虫病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用HCV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 7721及胎肝细胞株L02,继续培养60d,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中正、负链HCV RNA。结果 HepG2、SMMC 772l在感染后第2-30d,L02在感染后第3-30d细胞中可以间断检出HCV正链RNA;3株细胞的细胞内HCV负链RNA均在感染后第3-30d可以间断检出,检出率与正链RNA接近。3株细胞以HepG2细胞中HCV RNA正、负链检出率较高,并在第3l—60d仍可间断检出,但复制程度逐渐减弱。3株细胞的培养上清中HCV正链RNA感染后也呈间断阳性,检出率与细胞内正链RNA基本一致。培养上清中均末检出HCV负链RNA。结论 HePG2、SMMC772l及L02细胞均对HCV易感,并能支持HCV长期复制。而HePG2细胞是较为理想的HC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90.
陈宝霞  李淑莉 《中国保健》2009,(19):872-873
子痫前期、子痫是产科急危重症,严重威胁着母儿的健康甚至生命,对本病的病因病理研究颇多,而对妊娠结束后血压的恢复情况报道很少,传统的观念认为妊娠结束后血压即自然恢复正常,实际上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血压恢复时间与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