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观察39例行电生理检查病人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过程中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PJT)的现象。方法 39例病人分为房室结双径路(AVNDP)组和非AVNDP组,电生理检查过程中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观察病人的心电图和血压以及临床症状。结果 6例AVNDP病人在行房室结改良后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诱发了NPJT,诱发NPJT前后血压无明显改变,无特殊伴随症状。AVNDP术前,非AVNDP组术前及术后均无一例诱发NPJT。结论 AVNDP病人在行房室结改良后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可能诱发NPJT,其机理可能与房室结改良后交界区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2.
对15例不明原因晕厥的病人,采用多阶段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7例)及单阶段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8例).其中14例行即刻重复试验,8例行远期重复试验。结果:即刻重复试验中,总重复率为92.00%,其中阳性重复率为66.67%,阴性重复率为100%。远期重复试验中,阳性及阴性重复率均为100%。结论:倾斜试验的即刻重复性低于远期重复性,即刻阳性重复性较阴性重复性差。提示急性药物干预试验不如慢性药物干预试验可靠。  相似文献   
23.
射频消融对血液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是其并发症之一.D-二聚体(DD)作为反映血栓疾病的敏感指标,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公认.能否将DD作为RFCA术后栓塞事件的预测指标,以及如何根据DD的变化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是电生理医生值得关注的问题.笔总结了156例行RFCA的患术后DD的变化,初步探索了预防术后栓塞事件的可能措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对介入术后血栓性疾病的预测意义。方法 892例行心血管介入的病人在术前、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定量测定DD。结果 病人术后平均DD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动态监测病人术后DD变化,有128例病人DD显著升高(≥1000mg/L),其中8例为持续性升高,且均发生了血栓事件。结论 心血管介入可导致病人血液中DD升高,多为一过性,持续性增高的病人往往提示血栓性疾病的并发症,术后动态监测DD变化,可能有助于筛选发生急性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5.
92例不明原因晕厥病人及52名无晕厥病史的正常人对照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基础倾斜试验(BTTT)、多阶段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MITTT)及单阶段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SITTT)。以实验结果为因变量,以晕厥指数、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血压及倾斜前心率与基础心率的差值(心率差)为自变量作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①对所有受试者作Logistics回归,晕厥指数及心率差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P=0.012和P=0.001);②病人组结果与上类似(P=0.052和P=0.032);③正常对照,心率差及性别是预测结果的指标。本组结果提示:①晕厥(或先兆)的发病次数及程度以及异丙肾上腺素的应用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②异丙肾上腺素在增加敏感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假阳性率;③性别也可能是影响倾斜试验(TTT)结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6.
采用两种方法对14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进行房室结改良。128例慢—快型AVNRT中,83例单纯慢径改良,33例慢径前传和快径逆传同时改良,3例单纯快径逆传改良,7例快径前传和慢径或快径逆传同时改良,2例失败。1例发生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快—慢型和4例慢—慢型AVNRT患者均慢径改良成功。总成功率98.6%。平均随访6±4月,4例(2.8%)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慢径改良后,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维持1:1快径前传最短的心房刺激周期明显缩短(P<0.05),而逆向快径有效不应期、维持1:1快径逆传最短的心室刺激周期无明显变化(P>O.05)。本研究提示:快径和慢径可能是解剖上不同的纤维。慢径前传和逆传可以是同一条纤维,也可以是不同的纤维;快径亦然。  相似文献   
27.
口服美多心安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例倾斜试验(TTT)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S)病人口服美多心安(50mgbid)至少1周后复查TTT。结果示4例因副作用停药,17例复查TTT有12例转为阴性(70.6%),14例继续服用美多心安,平均随访5.9±6.5月,仅1例晕厥先兆复发,该例在第2次试验中为阳性。提示:口服美多心安可能是治疗V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8.
我们比较了4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部位(n=44,包括2例复发患者)和不成功部位(n=257)的心内电图。成功部位心内电图比不成功部位稳定(P<0.0001)、A波幅度低、形态宽、峰数多(P分别为0.018,0.001,0.001),A/V比值低(P=0.001),射频时交界区心律的发生率明显高(P<0.001)、窦性心律周期延长更明显(P=0.04),而V波幅度和慢电位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40 mg·d~(-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强化降脂治疗的不良反应和调脂疗效。方法:120例ACS病人,在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 mg·d~(-1))和B组(阿托伐他汀40 mg·d~(-1))各60例。观察2组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4、12、24 wk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血脂水平,比较2组情况。结果:2组病人用药后1~4 wk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出现异常的高峰期,1 wk时B组ALT异常48%,A组ALT异常25%,2组有显著差异(P<0.05),ALT升高多数<3倍正常值,不需停药,观察后恢复正常;而A组有7%、B组有5%的病人ALT>3倍,需停药,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很少胃肠反应、精神症状,B组有1例肾功能异常,无肌病。给药后12、24 wk后2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幅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 2组服药后4、12、24 wk的LDL≤1.8 mmol·L~(-1)百分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40 mg·d~(-1)阿托伐他汀除早期ALT轻度升高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效果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30.
自1991年10月~1993年9月,我们对房室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13例(共424条旁路,显性241条,隐匿性188条)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2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RF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