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探讨急性颈椎间盘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收治急性颈椎间盘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25例,伤后X线平片均显示无骨折脱位,MRI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损伤和脊髓损伤异常信号.颈椎屈曲型损伤16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标准):A级1例,B级9例,C级12例,D级3例.23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与固定手术,2例合并椎管狭窄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术前、后ASIA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稳定性,MRI评价脊髓状况.[结果]颈椎屈曲型损伤占64%,术前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占84%.随访平均38个月.植骨全部融合,动力位X线片测量均显示颈椎稳定性良好.伤后1周内MRI表现单纯脊髓水肿者85%获得提高1~2个级别的恢复;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60%获得提高1个级别的恢复;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2例均无恢复.平均ASIA运动评分由45.52±16.05增至85.74±9.36,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评分由36.32±11.47增至82.54±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颈椎间盘损伤是无骨折脱位刑脊髓损伤的原因之一,颈椎损伤多为屈曲型,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是损伤前置因素,脊髓损伤多为不完全性,预后相对较好.颈前路减压与固定手术可为脊髓损伤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2.
国际脊髓学会在Spinal Cord第45卷第1期发表了International spinal research trust research strategy(Ⅲ):a discussion document。其内容反映了当今国际脊髓损伤研究动向,对我国脊髓损伤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有指导意义。特摘要译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3.
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 ( AFBN)是指肾实质内没有液化的急性局限性感染 ,1 989年以来我科共收治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1 8~ 43岁 ,平均 31岁。 5例均因腰痛伴发热入院 ,3例发病前有皮肤感染史。体检 :5例均有上腹及腰部压痛。B超均示肾实质低回声区 ,平均直径 5.4cm。4例 CT示肾实质低回声区 ,其内密度不均 ,周围肾皮质增厚。 3例静脉尿路造影显示正常。 1例肾穿刺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1例行肾动脉造影 ,无异常。 5例血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而尿常规均正常。治疗 :对 4例诊断明确者行大剂量抗生…  相似文献   
24.
应用张力带式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张力带式椎板成形术(TBL)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包括颈椎后纵韧带骨化46例,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岁(36~77岁).韧带骨化范围在C2-6,包括单节段型4例,连续型20例和混合型22例.全部病例均接受C2-7,TBL,受累节段涉及C3或以上者,同时接受寰椎后弓切除术.神经功能疗效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颈椎病评分标准(JOA).解剖学疗效分析是利用计算机对手术前后X线片及MRI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42例(91.3%)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影像学分析显示术后硬膜囊、脊髓中矢径增加和脊髓后移.结论 TBL手术是治疗颈椎OPLL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老年人颈髓损伤的发病和治疗特点。方法总结北京博爱医院2002年至2006年收治的1 738例脊髓损伤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人颈髓损伤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颈髓损伤的发病和治疗特点。结果交通事故和跌倒损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因素,均可造成颈椎过伸过屈性损伤,从而引起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早期手术和早期康复治疗使59例老年患者中有31例实现功能性步行,而且可有效预防脊髓损伤严重合并症的发生。结论老年人颈髓损伤的治疗重点是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减少脊髓损伤卧床合并症的产生。早期手术结合早期康复的方法治疗老年人脊髓损伤,能显著降低脊髓损伤的严重合并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6.
地震会造成大量脊柱脊髓损伤伤员。脊柱骨折影响脊柱稳定性,给现场急救带来困难。对怀疑有脊髓损伤的伤员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脊柱稳定并妥善制动。7岁以下的儿童有其自身的解剖特点,在现场救援时应特别注意。现场医学急救除常规的ABC原则外,还应注意与脊髓损伤密切相关的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问题。现场急救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脊柱脊髓损伤伤员的残疾程度,提高存活率和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总结老年人脊髓损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59例60岁以上老年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老年人脊髓损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特点。结果交通事故和跌倒损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因素,均可造成颈椎过伸过屈性损伤,引起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经早期手术和早期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ASIA分级提高1~2级,实现独立性步行,且可有效预防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人颈椎损伤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脊髓损伤卧床并发症的产生;早期手术结合早期康复可降低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8.
移植动脉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排斥反应时移植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病理图象定量分析及电镜等检测手段,观察大鼠动脉移植后3、7、14、20、30及60d的病理变化。结果 同系移植对照组除供者血管冷缺血超过1h的2只术后14d内膜轻度增生外,基余移植动脉与受者自身的正常动脉比较,差异不显著;异系移植实验组术后3d血管外膜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7d时局部内皮剥脱,14d内膜中层细胞通过弹力膜裂隙向内膜迁移,内膜增生,20d内膜全层或局部呈8半月形增生,平滑肌细胞形态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30d内膜细胞数达峰值,60d内膜持续增厚,基质纤维成分增多,内膜修复。结论 移植体动脉硬化具有内皮剥脱、炎性细胞浸润、中层坏死、平滑肌细胞迁移及内膜增生4大特点。  相似文献   
29.
30.
【摘要】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 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 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