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ASIA2000标准信度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ASIA2000标准的重测信度和评测者间一致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在院的脊髓损伤患者按照入选标准筛选出25例进行信度分析,由同一检查者于第1次记录后1周使用ASIA2000标准进行再次评定,测定重测信度。同一组患者由另一名专科医师于第1次记录后24h进行检查,测定评定者间一致性。结果重测信度为,针刺觉评分、触觉评分、运动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0.90(P〈0.05);残损分级和损伤完全性测定的Kappa值分别为0.787和0.756(P〈0.05);评测者间一致性为,针刺觉评分、触觉评分、运动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0.85(P〈00.05);残损分级和损伤完全性测定的Kappa值分别为0.802和0.764(P〈0.05)。结论ASIA2000标准各项目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和评测者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32.
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的特殊性,分析受伤原因及诊治要点。方法:调查分析于1992/2002在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完成。统计实验期间所收治的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患者50例。颈椎损伤13例,胸椎损伤9例,胸腰椎损伤12例,腰椎损伤4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12例(颈髓3例,胸髓8例,不详1例);其中无脊髓损伤的颈椎损伤1例。在神经系统损伤的49例中,颈髓14例,胸髓20例,圆锥及(或)马尾神经14例,不详1例;完全性损伤23例,完全性损伤转变为不完全性损伤2例,不完全性损伤23例,不详1例。结果:5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结果分析。脊髓完全性损伤的23例中,有改善的7例,无明显改善的16例;在不完全性损伤的23例中,有改善的14例,无明显改善的9例。在前路手术治疗中,颈椎7例,胸腰椎3例;后路手术中,颈椎3例,胸椎7例,胸腰椎9例,腰骶椎2例。在手术的31例中,神经功能有改善9例,无明显改善22例;在未手术19例中,神经功能有改善9例,无明显改善8例,不详2例。与汽车有关的交通肇事伤17例。受伤原因中因交通事故、坠落伤和运动损伤较其他原因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功能恢复上,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与非手术对脊髓损伤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受伤原因以交通事故、坠落伤和运动损伤为主,脊髓功能恢复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3.
盆底肌电刺激在女性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对女性尿失禁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 对43例女性尿失禁患者应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电极探头置于阴道中部,在不同的电流状态下,间歇刺激阴部神经。结果 尿失禁患者渗、漏尿事件减少46%,尿频次数减少49%,24h内排尿次数在10~12次之间;患者的总主观改善率为68%,总客观改善率为74%。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对女性尿失禁有明显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康复期间发生跌倒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并接受康复治疗的773例SCI康复期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跌倒分为跌倒组及非跌倒组,总结跌倒的特点并对可能影响患者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22例发生过跌倒,其特点是:跌倒发生时间多在下午7点到10点(11例,50.0%);发生地点包括病室内(8例,36.3%)、户外(6例,27.3%)及训练室(4例,18.2%);跌倒多致严重损伤,其中骨折多见(9例,40.9%);跌倒致伤部位多为头颈部(11例,50.0%);跌倒方式多为轮椅驱动跌倒(10例,45.5%).单因素分析显示SCI患者跌倒与跌倒史、步态、辅助器具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认知状态、陪护状况、药物(降压降糖药、精神类药物、抗痉挛药物)以及合并多系统疾病疾患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I患者跌倒与抗痉挛药物、精神类药物、辅助器具使用、陪护状况显著相关(P<0.05).抗痉挛药物(OR=8.571)、精神类药物(OR=5.486)、辅助器具使用(OR=16.977)是SCI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OR均>1),其中,辅助器具使用(OR=16.977)是最危险的因素.而良好的陪护是保护因素(OR<1).[结论]在纳入本研究的跌倒危险因素中,使用辅助器具、服用抗痉挛药物及精神类药物是影响SCI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使用辅助器具是最危险的因素.而陪护是跌倒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5.
患者男性,59岁,患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5年。患者25年前出现心力衰竭,15年前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三尖瓣修补手术,术后一直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3年前行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手术。半年前患者出现腰痛,不久后出现双侧小腿疼痛以左侧为著,行理疗、牵引、按摩等治疗无效,腿痛逐渐加重,强迫屈膝屈髋体位,每日口服强痛定180mg,饮食、睡眠均受到明显影响。入院查体:  相似文献   
36.
脑瘫痉挛解除后足畸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卫  洪毅 《中国康复》1996,11(4):158-159
痉挛型脑瘫58例行L_2—S_1节段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者的下肢痉挛均巳解除.通过术前术后足畸形的对比,发现SPR术能使多数痉挛所致足畸形在术后得以完全矫正,并减轻痉挛与软组织挛缩同时存在的足畸形的严重程度,预防软组织挛缩,避免足畸形加重,而对跟骨畸形影响较小.本组病例中扁平外翻足畸形多见,在治疗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相似文献   
38.
背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脊髓损伤的辅助检查手段除了影像学以外,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诱发电位因其准确率高、操作简便应用较多。目的:综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兔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输入“脊髓损伤,诱发电位,动物模型,Spinal cord injury,evoked potential,animal model”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文章33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详细阐述了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在动物实验中的操作方法、波形分析、应用价值、影响因素及诱发电位与动物预后功能评价。其中体感诱发电位是反应脊髓后索功能的很好指标,操作简便,对检测患者感觉功能的变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运动诱发电位能为各种脊髓疾病提供敏感而精确的诊断,尤其在患者治疗和康复期间可作为重要的评估手段。而两者连用效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探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将30只成年SD雌性大鼠用改良Allen法(10g×2.5cm)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损伤节段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椎板间隙,放置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刺激器(可提供500—600μV/mm的直流电场,每15min改变一次极性),实验组实验后即刻给予直流电场环境干预至实验后2周,而对照组不予直流电场的条件。在实验后第1,3,7天,2周通过BBB评分观察双侧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并于实验后2周通过:①形态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观察局部脊髓的变化。②神经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观察脊髓运动传导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2周的BBB评分:实验组左后肢4.0±3.27,右后肢3.9±3.41;对照组左后肢4.9±3.35, 右后肢4.1±3.47;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实验组左侧1.01±1.33,右侧0.16±0.09;对照组左侧2.15±4.44,右侧1.10±0.50;波幅差:实验组左侧1.86±1.45,右侧1.50±0.75;对照组左侧3.94±2.35,右侧2.76±1.30; 右下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脊髓运动传导有所改善。 结论:伤后2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能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传导功能,但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显著性差异。直流电场对大鼠脊髓损伤的长期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胸腹主动脉瘤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目前根治的方法为全主动脉置换术,但该手术创伤很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监护尤为重要。本文对一例胸腹主动脉瘤行全主动脉置换术患者成功实施了围术期护理,通过稳定循环、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密切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等措施,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