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患儿男,12岁。因进行性走路不稳5年半,抽搐1次入院。5年半前患儿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全身强直发作,持续约10min。之后家长发现患儿逐渐走路不稳,时有跌倒,表现为突然的身体向后倾倒,能立即自行站起。4年半前逐渐出现双上肢关节交替屈曲、伸展、扭转,以左上肢腕关节为著,睡眠中消失。4年前渐出现言语不清。半年前,走路时频繁摔倒,不能独走,扶走时双下肢不灵活,四肢不自主运动频繁,言语不清明显加重。发病后反应较前迟钝,智力倒退不明显。体检:神志清,面部表情呆板,构音不清,步态不稳,双上肢不自主舞动,躯干轻度后仰,时有右下肢不自主踢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在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墨汁染色、乳胶凝集试验与真菌培养,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随访2~4年抗真菌治疗的效果和乳胶凝集试验滴度变化。结果:10例患儿中,首次脑脊液检查乳胶凝聚试验和/或墨汁染色阳性者8例(乳胶凝集试验滴度1∶64~1∶1024);另2例中1例在第4次检查时始出现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256),1例在第11次检查时墨汁染色阳性而确诊。经正规抗真菌治疗后,6例痊愈,2例死亡,2例失访。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和4年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滴度1∶2~1∶16)者分别有6例、3例、2例和1例。结论: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对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不宜作为停止抗真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儿童高血压多为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包括肾实质疾病、肾血管狭窄、嗜铬细胞瘤等,其中,汞中毒是导致高血压的少见原因之一.本文报告一例以严重高血压、高血压脑病与红斑肢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汞中毒,以提高对汞中毒的认识.患儿为10岁5个月女孩,因反复皮疹2个月,抽搐伴发作性意识障碍一个半月入院.体检:血压17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儿表情痛苦,双手红肿疼痛,需要冰袋持续冷敷.生化检查发现持续低钾血症(血钾为2.83~3.25 mmol/L,参考值为3.5~5.5 mmol/L),血肾素、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水平均显著升高.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双侧额、顶、颞、枕叶皮层下flair像异常高信号.尿汞水平显著升高,尿汞0.171 mg/L(参考值<0.01 mg/L).给予二巯基丙醇磺酸钠125 mg肌肉注射1次后,复查尿汞升高至1.408 mg/L.追问病史,患儿病前有多次双手玩耍水银史,班级内有多位同学因玩水银发病.因此,对于表现为严重高血压伴红斑肢痛的患者,应警惕汞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反复热性惊厥(FS)后血红素氧合酶(HO)/一氧化碳(CO)系统和一氧化氮合酶(nNOS)/一氧化氮(NO)系统上调,但二者相互关系不清。本研究观察HO抑制剂锌原卟啉Ⅸ(ZnPPⅨ)对FS大鼠海马神经元型NOS(nNOS)mRNA和蛋白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以探讨CO对NOS/NO体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FS组,FS+ZnPPⅨ组(均n=16)。分光光度计间接测定血浆CO和NO含量;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海马nNOSmRNA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海马nNOS蛋白含量。结果:反复FS后海马nNOS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用ZnPPⅨ进行干预后,血浆CO含量下降,海马nNOSmRNA和蛋白表达及血浆NO含量呈现一致性的显著。结论:反复FS时,外源性给予HO抑制剂ZnPPⅨ可可抑制HO/CO系统,降低血浆CO,增加神经元NOS的基因表达及NO含量,提示CO可能下调NOS/NO系统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炎症性脱鞘性多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的临床及病理改变特点。方法根据欧洲神经肌肉病中心修订的儿童CIDP诊断标准诊断的10例17岁以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周围神经电生理以及腓肠神经的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分别有4例和3例出现四肢感觉减退和颅神经损害。9例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10例均出现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远端潜伏期延长,9例患者的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所有患者的有髓神经纤维出现轻-重度减少,其中3例患者的纤维脱失程度在不同束间存在差异,6例患者以脱髓鞘为主;3例以轴索损害为主。1例患者仅出现轻微改变。9例患者存在炎细胞浸润。结论儿童CIDP以肢体无力为主。部分患者以轴索损害为主,神经纤维脱失程度可以存在束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9岁,因“肢体无力2年3个月余,加重7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不对称性肌无力,病初因存在部分类似肌炎的表现而误诊为炎症性肌病,后根据免疫治疗反应欠佳考虑为遗传性肌病.基因检测发现FHL1基因c.311G>A,p.C104T,为已知杂合新生致病性变异,进一步对肌肉组织行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染色,发现胞质内蓝紫色包涵体,最终确诊还原体肌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6例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的6例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脑电图(EEG)及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结果等进行分析。 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6例均为新生儿早期起病,均可因不经意的听觉或触觉刺激诱发过度惊跳反应和全身僵硬症状,3例曾出现短暂窒息发作,1例曾惊吓后摔倒致外伤。6例点鼻反射均阳性,4例合并疝。EEG示1例正常,5例为不典型放电或一过性异常。4例曾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遗传学分析,6例中3例携带GLRA1基因杂合突变,2例携带GLR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经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基因突变。6例给予氯硝西泮治疗, 1例全身僵硬及过度惊吓反应均基本消失, 5例全身僵硬症状消失、偶有惊跳反应。6例智力发育均正常,2例存在宽基底步态状行走姿势。1例有相同症状而窒息死亡的明确家族史。 结论 过度惊吓反应症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点鼻反射阳性,可行基因诊断确诊。该病对氯硝西泮有良好的治疗反应。早期经临床诊断及基因确诊,及时、恰当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sympathies are a group of rare autoimmune disorders??characterized by inflammation in striated muscle. Dermatomyositis is the most common subtype in children.Though a number of diagnostic criteria have been proposed??the diagnosis of dermatomyositis i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laboratory and electromyography findings.Typical features are subacute-onset?? proximal??symmetric muscle weakness??pathognomonic skin rashes.Muscle biopsy demonstrated inflammatory infiltrates confined to perimysium??often around blood vessels??and perifascicular muscle fiber atrophy. The use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skeletal muscles??detection of 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 and nailfold capillaroscopy have become useful additions to our diagnostic test.  相似文献   
19.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变异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变异型的电-临床特征、治疗及神经心理学预后。方法:对病程中出现失神样发作、粗大震颤、运动不协调(Ⅰ型)或言语及口部运动障碍(Ⅱ型)等变异型症状的BECT儿童进行系列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并对其发作表现、电生理特征、神经心理学损伤及对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分析和随访。结果:9例患儿脑电图(EEG)均显示清醒和睡眠期大量Rolandic区棘慢波发放,慢波睡眠期棘慢波指数在50 %~85 %。Ⅰ型变异型症状中,5例失神样发作时EEG为继发双侧同步性2~3 Hz棘慢波节律暴发, 6例粗大震颤患儿经直立伸臂试验证实有局部负性肌阵挛发作,Ⅱ型变异型症状中,6例患儿有言语表达障碍,其中5例有口咽部失用,3例完全失语。2例患儿兼有Ⅰ型和Ⅱ型的电-临床表现。7例患儿有各种神经心理学损伤,Ⅰ型症状者更严重。6例患儿经丙戊酸单用或与氯硝西泮联合治疗有效,3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BECT变异型均伴有明显的EEG恶化。Ⅰ型主要表现为继发性不典型失神和负性肌阵挛发作,神经心理学预后不良;Ⅱ型以口咽部失用为特征,预后较好。丙戊酸、苯二氮卓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改善BECT变异型的电-临床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20.
韩颖  秦炯  卜定方  常杏芝  杨志仙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1123-1125,T0002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γ-aminobutyricacidBreceptor,GABABR)对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脑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 氯苯氨丁酸(baclofen)组、FS 法克罗芬(phaclofen)组。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记录大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FS组相比,FS baclofen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延长、惊厥持续时间缩短、惊厥强度减轻;而FS phaclofen组大鼠惊厥潜伏期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延长、惊厥强度加重。baclofen于预使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降低,而phaclofen干预使其表达增强。结论应用GABABR激动剂baclofen和抑制剂phaclofen干预研究表明,GABABR与热性惊厥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