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8篇
  3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72.
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中脑黑质及其上行的黑质纹体通路 ,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密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从而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严重不足而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及运动减少等临床症状。传统的治疗措施以左旋多巴 (L  相似文献   
73.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L6 )和 L3、L5脊髓 II板层 NT-3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正常组 NT-3及其 m RNA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大型神经元和少数中、小型神经元。部分去背根后 ,3 d和10 d两时相 NT-3 m RNA大型神经元阳性数明显减少 ,而 NT-3阳性大型神经元数术后 10 d时方明显减少 (P<0 .0 1) ;NT-3及其 m RNA阳性小型细胞数在术后两时相均较正常组者增多 (P<0 .0 1) ;而在中型神经元只有 NT-3阳性神经元数有增加。相对地 ,在脊髓 板层 ,两时相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百分数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加 (P<0 .0 1) ,且以 3 d组者为最明显 ,但均未见 NT-3 m RNA阳性信号。结果表明 ,部分去背根不仅导致背根节各类神经元中 NT-3的表达发生了变化 ,且对 板层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也有明显影响。提示 NT-3可能在脊髓 板层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统计安徽省肿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更好地防控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的要求,调查2013~2017年各年现患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96%、3.24%、2.89%、3.83%及4.53%,5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来,ICU是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下呼吸道是感染率最高部位。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22.13%,治疗性用药率增加,预防性用药率降低(P?<0.05)。分离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数最多,并以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率最高。年龄、呼吸机、动静脉置管、导尿管、手术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实际情况,其结果提示应加强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管理,关注下呼吸道感染,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 探讨中医药结合康复运动治疗慢性心衰(CHF)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CHF动物模型,施加不同治疗方案,6周后提取动物模型心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法分析标本.结果 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中药组、西药组、中药加运动组、运动组、对照组、模型组蛋白印迹法测量值分别为(90.387±6.606)、(83.197±4.919)、(56.01±2.097)、(147.205±5.923)、(51.938±6.919)、(180.232±3.047);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加运动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肌重构是CHF基本病理因素,中药治疗CHF心肌重构有效;通过实验提出CHF治疗中给予足量供氧,适量补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及降脂治疗可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调查老年骨科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方法,前瞻性调查2012年4月1日至5月31日因患良性骨科疾病入院老年患者的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并分析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20例老年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75 ± 7.0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3.20±3.83) kg/m2,平均利手握力为(16.87±19.19)kg,平均上臂围为(25.62±3.81)cm,平均小腿围为(31.92±4.02)cm,其中与普通老年患者比较,高龄(≥80岁)老年患者握力下降明显[(13.58±15.92)kg比(18.48±20.42)kg,P=0.004]。520例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足发生率为9.31%(BMI≤18.5 kg/m2),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19%(NRS2002评分≥3分);与普通(65~79岁)老年骨科患者比较,高龄(≥ 80岁)老年骨科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均显著增加(13.97%比7.21%,P=0.024;52.38%比41.76%,P=0.024),有营养风险者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0.21%比5.26%,P=0.044)、住院时间更长[(11.66±5.76)d比(10.42±4.37)d,P=0.016]和住院费用更高[(2.028±1.811)万元比(1.639±1.362)万元,P=0.016]。结论 老年骨科良性疾病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并且可能导致临床结局恶化。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调查老年外科患者的跌倒风险和营养状态,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对2015年1至6月在北京医院普外科住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应用Morse 跌倒评估量表评价其跌倒风险,应用人体物理测量指标、人体组分测定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等方法,评价老年患者的营养状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83例患者,普通老年(65~79岁)患者314例,高龄(≥80岁)患者69例。与普通老年患者比较,高龄患者的握力[(24.53±8.09)kg比(30.57±8.48)kg]和4 m步速[(0.66±0.19)m/s比(0.84±0.20)m/s]显著降低(均P<0.05)。高龄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老年患者[15.9%(11/69)比7.0%(22/314),56.5%(39/69)比38.2%(120/314),均P<0.05]。总体跌倒高度风险患者占33.9%(130/383),高龄患者中跌倒高度风险者占44.9%(31/69),显著高于普通老年患者的31.5%(99/314)(P=0.036);有跌倒高度风险的老年患者,其体质量指数[(22.33±1.82)kg/m2比(23.76±3.26)kg/m2]和握力[(24.95±8.56)kg比(30.72±8.39)kg]更低,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46.9%(61/130)比38.7%(98/253)](均P<0.05)。结论 老年普外科住院患者存在较高的跌倒高度风险发生率,且与患者的营养状态相关联,应重视老年外科患者的护理和营养干预,预防跌倒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9.
一氧化氮合酶同功异构酶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三种一氧化氮合酶同功异构酶在正常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结果显示:NOS1 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区域,包括大脑皮质Ⅱ、Ⅲ、Ⅵ层,海马分子层,齿状回多形层,尾壳核,中脑上丘,小脑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脊髓Ⅰ、Ⅱ层、侧角、中央灰质和前角。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也为阳性。NOS3 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域与前者有部分重叠,但也有差别:大脑皮质相同层次内的NOS3 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染色不同于NOS1;密集分布于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小脑浦肯野细胞NOS3 阳性;另外,NOS3 阳性神经元弥散分布于脊髓内,其胞体和核仁均呈阳性。NOS2 阴性。广泛的分布表明NO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诸多功能有关,而NOS1 与NOS3 分布的差异又说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神经元内NO的产生是由此两种同功异构酶分别参与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80.
文章主要总结陈团营副主任医师运用中医“风咳”理论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痰恋肺证)的临床经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伴鼻塞、流涕、咽痒、咽干有异物感、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常由各种鼻炎、腺样体肥大及慢性咽炎等一系列上气道疾病引起,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第二大原因,需要引起临床关注。临床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常合并其他疾病共同引起慢性咳嗽,所以其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西医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常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对症处理以及手术等治疗,但上述疗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根除病因,疗效不尽如人意。陈师具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认为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痰恋肺证)的病因为风邪侵犯人体,导致肺脾功能失调,痰邪内生,或素体肺脾不足,痰湿内生,复感风邪所致。病位以肺为主,涉及脾及鼻咽二窍,病机关键为风痰恋肺,肺失宣肃。方用祛风消痰方以祛风宣肺,消痰止咳,对于虚证者,兼以补虚;对于实证者,则增强祛邪之力,临床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