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73篇
药学   3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低温冷冻技术储存卵母细胞或卵巢皮质作为女性生育力保存的“卵子库”,是辅助生殖技术的项目之一,其临床应用范围包括恶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卵母细胞的捐赠、非医疗原因的生育储备等,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评述“卵子库”建设的技术进展、临床应用、伦理问题,为在我国建立优质、高效、安全、合法的“卵子库”提供专家建...  相似文献   
72.
利维爱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利维爱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 方法将 123例自然绝经后妇女随机分 2组 研究组每日口服利维爱 1.25 mg+ 钙尔奇 D 600 mg, 对照组每日口服钙尔奇 D 600 mg, 观察 12个月 . 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腰椎 (L 2~ 4)及股骨颈 (NK)骨密度 (BMD)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 (BGP)和碱性磷酸酶 (AKP)及尿吡啶酚 /肌酐 (Pyr/cr)和钙 /肌酐 (Ca/Cr)比值 . 结果 (1)L 2~ 4、 NK两部位 BMD 研究组治疗后均增加 , 且前者上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对照组均下降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治疗后 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P< 0.05). (2)生化指标血 BGP、 AKP及尿 Pyr/Cr、 Ca/Cr 治疗后研究组均上升有显著性差异 (P< 0.01,P< 0.05); 对照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绝经后妇女每日服用 1.25 mg利维爱加钙尔奇 D可以提高骨量 ; 单用钙尔奇 D不能防止骨丢失 .  相似文献   
73.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TNF-α,sTNFR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和sTNF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异位症)和30例其他原因所致不孕妇女(对照组)腹腔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的含量。结果Ⅰ、Ⅱ期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腹腔液TNF-α的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Ⅲ、Ⅳ期内异位症患者与对照组及Ⅰ、Ⅱ期内异位症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TNFR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结论腹腔液中TNF—α、sTNFR水平异常升高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体外授精/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前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探讨IVF/ICSI-ET前常规检测宫颈分泌物UU和CT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 月首次在该中心行IVF/ICSI-ET,术前进行宫颈分泌物UU 和CT 检测的患者共1 802 例,根据UU 和CT 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UU 和CT均阴性、UU 阳性、CT 阳性3 组,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发生率和流产率有无差异以及CT或UU 感染与不孕类型、是否存在盆腔因素病因、阴道清洁度、对移植操作的影响等关系.结果:不孕患者IVF/ICSI-ET治疗时UU感染患者的妊娠结局未受到影响,CT 感染对妊娠结局有负面影响.结论:对于无症状的UU 感染患者IVF术前不必要投入大量抗生素治疗,对于CT感染者建议治愈后进行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75.
目的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妊娠期胎盘局部是否存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并探讨胎盘局部高雄激素水平与PCOS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17例PCOS行IVF-ET治疗后妊娠患者为观察组,19例非遗传学因素(输卵管因素,流产后继发不孕)行IVF-ET治疗后妊娠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其外周血、胎盘组织局部总睾酮(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等指标进行测定。并根据外周血雄激素水平,将观察组分为高雄组(n=12)及非高雄组(n=5)。结果 PCOS高雄患者妊娠期外周血及胎盘局部TT、游离睾酮指数(FAI)较对照组及非高雄组明显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PCOS高雄组SHBG较对照组及非高雄组稍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具有高雄激素血症的PCOS患者胎盘局部雄激素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建立利用单细胞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GH,aCGH)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平台,并应用aCGH技术进行PGS获得持续妊娠. 方法 采集废弃胚胎来源卵裂球10个,核型正常男性(46,XY)淋巴细胞3个,通过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后,利用aCGH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将aCGH技术应用于临床一例反复流产患者. 结果 3个淋巴细胞及9个废胚来源卵裂球的全基因组扩增成功,1个废胚来源卵裂球扩增失败,扩增成功的样本通过aCGH检测后均获得明确的诊断,3个淋巴细胞分析结果与已知核型一致;临床病例5个胚胎活检的单卵裂球均得到明确诊断,移植1枚正常整倍体胚胎后获得临床持续妊娠. 结论 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中,单细胞aCGH技术能全面地评估胚胎染色体组情况,可应用于临床PGS.  相似文献   
77.
钙离子震荡是卵激活的重要因素,一些因素通过诱发卵内的钙离子震荡,从而完成受精过程并控制早期胚胎发育.血液中生物活性的钙浓度随着月经周期呈现周期性变化[1],而血清中钙和磷水平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排卵前卵泡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与血清中高度接近[2,3].血清钙/磷水平与体外受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血清钙磷水平与IVF/ICSI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对1个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ectodysplasin A(EDA)基因序列分析,为家系成员提供准确病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方法 抽取家系中先证者及有血缘关系的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技术分析EDA基因编码区序列;选择103名无血缘关系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在先证者及另1例男性患者的EDA基因第7外显子区域检出c.822G>T突变,导致第274位的色氨酸变成了半胱氨酸(p.W274C),该突变位点未见文献报道.家系中的5名女性成员中检出c.822G>T杂合突变,正常男性成员及103名正常对照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EDA基因c.822 G>T突变为导致该家系成员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雄激素对卵巢颗粒细胞乳酸生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高雄激素状态下的颗粒细胞乳酸生成及其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颗粒细胞系KGN细胞,用不同浓度睾酮(0.1~1 000 nmol/L)处理不同时间(0~48 h)。测定培养上清液中乳酸含量,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内乳酸脱氢酶A(LDHA)和乳酸脱氢酶B(LDHB)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细胞经1 000、100、1 nmol/L睾酮处理24 h或者1、10 nmol/L睾酮处理24及36 h后,其乳酸生成量显著减少(P < 0.05)。并且,在100、1 nmol/L睾酮处理24 h后,KGN细胞内LDHA、LDHB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结论:较高浓度雄激素通过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内LDHA、LDHB的表达从而降低乳酸生成,可能与PCOS卵泡发育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80.
改善生殖健康和降低出生缺陷问题,是我们21世纪生殖医学领域的重要使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9月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我国2011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5.6%,每年新增病例90万,发病率较发达国家高近2倍,每年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高达数千亿元。出生缺陷和生殖相关疾病,包括不孕症,大多属于复杂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2003年第一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敲开了后基因组时代和基因组医学的大门,为个体化医学奠定了基础。在过去的十年里,现代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例如生物芯片和新一代测序技术,迅速地进入生殖医学领域,发现了大量与出生缺陷和生殖障碍疾病相关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变异,体现了生命科学、生物医学、信息学、计算数学的交叉和融合的强大生命力。这篇述评重点介绍了现代遗传学/基因组学技术在中国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包括在《Cell》和《Nature》杂志上分别发表的用高通量基因组检测技术对人类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相关的研究;在《Nature Genetics》杂志发表的2篇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8226例患者和7578例对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发表的2篇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的关于卵巢早衰/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F/POI)的研究;在《Nature Genetics》杂志发表的中国汉族男性2927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5734例对照的GWAS研究。还简要介绍了关于应用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的研究进展。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促进和提高临床生殖医学的进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