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目的:了解五灵胶囊A、B、C 3种提取液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以HBV基因转染的HepG2细胞(即2.2.15细胞)为实验对象,观察比较用药前后作用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分清情况及显微镜下作用细胞的形态。进行台盼蓝染色计算活细胞半计算治疗指教。结果:五灵胶囊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小鼠对HBV S基因和基因疫苗的应答。方法 用已构建的HBV S基因疫苗(pCR3.1-S)和C基因疫苗(pCR3.1-C)分别给Balb/c小鼠多点肌肉注射,2wk后追加免疫一次,用ELISA法及MTT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及脾细胞对HBsAg或HBcAg的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 免疫接种2wk后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CR3.1-C组的刺激指数明显高于pCR3.1-S注射组。结论 HBV S和C基因疫苗诱导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强度;C基因尤以细胞免疫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83.
IL-12及HBV基因疫苗共同免疫小鼠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目的观察编码鼠IL-1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HBV 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DNA疫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免疫8wk后,注射pCR3.1组、注射pCR.1-S组及共注射IL-12真核表达载体的血清A(OD值)分别为0.04±0.01,0.87±0.1及1.67±0.15.CTL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10.1%±6.4%,50.5%±6.4%及73.3%±8.8%,后两组与pCR3.1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脾细胞悬液经抗CD4+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分别为48.3%±5.9%,75.6%±9.1%,抗CD8+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分别为10.6%±1.4%,16.9%±2.3%.结论 IL-12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提高小鼠对DNA疫苗的免疫应答,CTL细胞杀伤活性主要由CD8+执行.基因疫苗可能用于预防及治疗HBV感染.  相似文献   
84.
0 引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备受重视。1990年以来,人们在体外诱导扩增 DC成功之后,克服了以往由于 DC在组织中含量很少、难以获取的困难,使DC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为人们探索新的疾病防治手段开辟了新的途径。以下从树突状细胞的特性、体外诱生及以 DC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作用等三个方面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85.
氧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宪光  冯志华 《医学争鸣》1994,15(3):225-226
  相似文献   
86.
87.
半乳糖修饰的反义核酸在小鼠体内肝脏导向作用研究周永兴,郭军,姚志强,温守明,王升启,冯志华,张文彬,李光玉(唐都医院传染病科西安710038空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关键词半乳糖受体;肝脏导向;反义核酸;基因治疗中图号R512.6国外曾有人将天然去...  相似文献   
88.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与IgG Fc段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构建能同时表达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与IgG Fc段的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HCV C-Fe,为下一步修饰和转染树突状细胞,制备能高效表达HCV C和Fc基因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做准备。方法:用分别含有Xhol I和Xba I初位点的人免疫球蛋白(IgG)Fc区基因上、下游引物,以含有人IgG基因序列的质粒pCMVsFc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Fc区基因片段,基因片段回收后,以Xhol I和Xba I双酶切,定向插入到含HCV C基因的质粒PcDNA3 HCV C下游双粘端位点之间,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cDNA3 HCVFc。通过酶切、PCR及插入片段序列测定对质粒进行鉴定。以抗HCV C和抗Fc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cDNA3 HCV-Fc在人肝癌细胞7721中的瞬时表达。结果:酶切、PCR及测定鉴定证实,pcDNA3 HCV—Fc插入片段为Fc区基因片段,免疫荧光法检测表明其可以在7721细胞中瞬时表达。结论:构建的质粒pcDNA3 HCV—Fc可以在7721细胞中瞬时表达Fc基因,为研究HCV C—Fc融合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冯志华 《当代医学》2014,(10):49-50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从化市太平镇神岗卫生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其中采用口服用药者52例纳入A组,采用静脉用药者73例纳入B组。对比2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发热、肢体酸痛症状消退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咽痛、咳嗽症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静脉用药在缓解发热、肢体酸痛等症状方面更具优势,但口服用药和静脉用药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非必须静脉用药,存在过度使用的误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治疗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我院在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4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方式,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单一的西药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治疗后的疗效和出现的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治疗的临床特点和疗效。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的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是88.6%,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是85.7%,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副反应中,观察组的评分是(4.58±0.21)分,对照组评分为(13.81±0.48)分,治疗后出现副反应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西药联合心理干预对于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取得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产生的副作用小,值得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