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55篇
  免费   16409篇
  国内免费   9327篇
耳鼻咽喉   1918篇
儿科学   3065篇
妇产科学   1136篇
基础医学   11762篇
口腔科学   2904篇
临床医学   20884篇
内科学   16395篇
皮肤病学   1726篇
神经病学   4632篇
特种医学   61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6507篇
综合类   44812篇
现状与发展   43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18932篇
眼科学   2006篇
药学   20913篇
  212篇
中国医学   15220篇
肿瘤学   7660篇
  2024年   456篇
  2023年   1951篇
  2022年   4859篇
  2021年   6840篇
  2020年   5907篇
  2019年   3502篇
  2018年   3755篇
  2017年   4928篇
  2016年   3734篇
  2015年   6978篇
  2014年   9054篇
  2013年   11186篇
  2012年   15919篇
  2011年   16557篇
  2010年   14646篇
  2009年   12870篇
  2008年   13361篇
  2007年   12728篇
  2006年   11582篇
  2005年   9193篇
  2004年   6601篇
  2003年   5389篇
  2002年   4137篇
  2001年   3342篇
  2000年   2513篇
  1999年   1130篇
  1998年   382篇
  1997年   334篇
  1996年   320篇
  1995年   301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96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94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46篇
  1975年   39篇
  1974年   39篇
  1973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中国非综合征遗传性聋人群GJB6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GJB6基因[连接蛋白30(Cx30)-]在中国非综合征遗传性聋人群中的突变情况。方法:用特定引物对372例非综合征遗传性聋患者(其中295例分子病因不明,77例携带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和18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JB6基因的342kb大片段缺失del(GJB6〉D13S1830),并进行GJB6基因编码区扩增,以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372例耳聋患者中未发现GJB6 del(GJB6〉D13S1830),其中1例发现携带GJB6基因点突变404C〉A,导致了氨基酸的错义改变T135K,多物种Cx30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证实该点位于Cx30高度保守的第3跨膜区。对照组中未发现同样突变。结论: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耳聋人群中整体发生频率较低,GJB6基因可暂不列为第一线耳聋基因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992.
血栓与止血试验的进展及标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惠  黄俊 《血栓与止血学》2006,12(3):142-144
血栓与止血是研究止、凝血机制及其疾病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及其他领域。在生理条件下,机体的凝血系统、抗凝血和纤维蛋白降解系统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因此,即使血管局部有轻微损伤,既不会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 Fas、Bcl- 2在 γ射线体外诱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表达情况 ,以探讨辐射致癌的机制。方法 :采用 4次 1.75 Gyγ射线全身照射 BAL B/ c小鼠诱发白血病模型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照射后白血病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细胞中 Fas、Bcl- 2的表达进行检测 ;应用抗 Fas抗体诱导细胞凋亡 ,进一步观察 Fas、Bcl- 2的表达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 Fas表达较未癌变组及对照组明显下降 (P<0 .0 1) ,而 Bcl- 2的表达明显增强 (P<0 .0 1) ;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明显耐受抗 Fas抗体诱导的细胞凋亡。 结论 :Fas低表达、Bcl- 2高表达导致了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这可能是辐射引起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60)Coγ射线照射诱发小鼠恶性肿瘤   总被引:25,自引:11,他引:14  
目的:建立γ射线诱发小鼠恶性肿瘤动物模型。方法:BALB/c小鼠经^60Coγ射线全身照射,每次吸收剂量1.75Gy,吸收剂量率0.88Gy/min,每周1次,共4次。照后每隔1~2个月处死一批小鼠,分别取胸腺、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生殖腺、肠系膜、盲肠、大脑等组织器官,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裸鼠致瘤实验。结果:照后15个月BALB/c小鼠出现的肿瘤类型以白血病为主,并发现汗腺瘤及恶性卵黄囊瘤;白血病经病理学证实为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白血病及汗腺瘤的裸鼠致瘤实验已稳定连续传至第12代。结论:成功建立^60Coγ射线体外诱发的小鼠恶性肿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95.
爱西特对小分子尿毒素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爱西特对小分子尿毒素的吸附能力及影响其吸附的因素。方法:将尿素、肌酐、尿酸标准品加入蒸馏水配成尿毒素溶液并加入爱西特作用不同时间,检测其尿毒素成份。干扰组分别加胆汁、氨基酸、林格氏液、葡萄糖液、Hcl和NaOH,并同时加入爱西特吸附后检测尿毒素浓度变化。结果:尿素、肌酐、尿酸浓度5min开始下降,尿素40min达最低值,50min后有反弹,肌酐、尿酸10~30min达最低值,以后趋稳定。胆汁、氨基酸、电解质、葡萄糖液、酸碱等对爱西特吸附尿酸无明显影响,但对尿素、肌酐吸附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胆汁、氨基酸对尿素干扰最大,葡萄糖液、酸碱次之;pH2.0液对肌酐吸附干扰最大,葡萄糖次之。结论:爱西特对尿素、肌酐、尿酸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但随著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能力下降。胆汁、含氮物、糖及不同DH对爱西特的吸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斯奇康联合丝裂霉素、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肺癌恶性胸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我科1999年以来确诊为肺癌恶性胸水的 5 3例患者 ,随机分为斯奇康组 ( 2 7例 )和对照组 ( 2 6例 ) ,进行胸腔内注药 ,观察治疗的有效率、Karnofsk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斯奇康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 8%和 5 3 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均有改善 ,但Karnofsky评分 70分以上治疗组为 66 7%,对照组为 3 0 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反应明显较轻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斯奇康联合丝裂霉素、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肺癌恶性胸水疗效较好 ,毒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997.
带蒂联合皮瓣移植修复上肢广泛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肢广泛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方法 12例肘部、前臂及腕掌部高压电烧伤、热压伤及碾压伤患者,清创后4例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与髂腰部皮瓣联合修复,将背阔肌肌皮瓣部分形成岛状,胸背血管蒂通过腋窝,上臂内侧皮下,髂腰部皮瓣部分以旋髂浅血管为蒂,皮瓣的蒂部形成皮管,位于腹股沟处,3周后再行断蒂;2例背阔肌肌皮瓣与侧胸皮瓣联合,将胸背动静脉游离出置于侧胸皮瓣内后形成皮管.蒂部位于侧胸上部;6例以巨大胸腹部联合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以脐旁血管及肋间血管外侧皮支为轴,形成巨大皮瓣包绕前臂环形创面.结果 1例皮瓣远端局限坏死2 cm及皮瓣下感染,余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 上肢创伤广泛软组织缺损,早期清创,应用带蒂联合皮瓣、肌皮瓣修复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经峡部径路行甲状腺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575l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经峡部径路甲状腺切除术的3288例为改良组;同期施行传统切除术式的2463例为常规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神经损伤率、术后气管局部不适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引流量减少(P〈0.05),患者对手术耐受性好,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峡部径路行甲状腺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低钙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ApoE-/-小鼠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对下游肾脏的损伤机制。 方法 采用ApoE-/-小鼠建立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动物模型。选择肾动脉狭窄程度 <50%的ApoE-/-小鼠,按斑块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选择同条件喂养的C57BL/6J 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常规检测Scr及尿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核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P-选择素(P-sel)表达; 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 (IL-6)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破裂组Scr和尿NAG活性明显升高(均P < 0.01);肾组织出现病理改变,肾间质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 < 0.05);细胞核中NF-κBp65表达增加(P < 0.05);ICAM-1、P-sel、IL-6 mRNA表达增加(P < 0.05)。未破裂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肾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引起肾脏病理改变和肾功能受损;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肾损害机制中,炎性反应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