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患儿肘关节创伤后骨化性肌炎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院诊治的8例肘关节周围创伤后骨化性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未使用药物治疗,4 例早期给予外固定后4~6周循序进行功能锻炼,另有 4 例则早期未给予外固定且行被动活动。随访观察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早期给予外固定患儿在术后1~2周内出现骨化性肌炎,早期未给予外固定患儿在 4 周内未见骨化性肌炎发生,强行功能锻炼后3~4周内出现骨化性肌炎。早期给予外固定后的患儿骨化性肌炎吸收时间为5~9个月,早期未给予外固定的患儿骨化性肌炎吸收时间为 11~13 个月。出现骨化性肌炎后早期固定的患儿病变局限、成熟更早、吸收时间更短,而继续强行锻炼的患儿病变持续扩大。结论骨化性肌炎多有反复整复及骨折后过度暴力功能锻炼史。粗暴的手术操作及强行被动功能锻炼是儿童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制动是有效的,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可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比较单纯应用自体髂骨植骨与联合应用固骼生植骨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患儿行髋臼截骨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髋臼截骨术治疗的113例DDH患儿资料。根据髋臼截骨术后使用的植骨材料,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52例,60髋)与固骼生联合自体髂骨植骨组(61例,67髋)。113例患儿髋关节Tonnis脱位分级均为Ⅱ~Ⅳ度。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侧别、脱位分型、髋臼截骨方式及髋臼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与2年进行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儿髋臼截骨区骨愈合情况、髋关节的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Lane、Severin 及McKay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6周与术后3个月时Lane骨愈合评分,联合固骼生组分别为(6.4±1.3)分、(9.6±1.7)分,自体髂骨组分别为(4.7±1.5)分、(7.8±1.2)分,前者骨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后者,两组之间有差异;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时,联合固骼生组和自体髂骨组截骨区均基本达到骨性愈合,两组无差异。Severin标准髋关节影像学评价结果显示:联合固骼生组(优41髋、良22髋、可4髋)优良率为(94.0%,63/67)明显高于自体髂骨组(优28髋、良22髋、可10髋)的优良率(83.3%,50/60);自体髂骨组可的概率(16.7%,10/60)明显高于联合固骼生组(6.0%,4/67)。McKay标准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与影像学评价结果一致。结论 固骼生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能在术后早期促进髋臼截骨区骨愈合,从而提高截骨区域抗压性。在DDH患儿行髋臼截骨术中联合应用固骼生植骨可以辅助获得满意的头臼对位关系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原因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提高救治率。方法 :系统回顾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早期死亡的 42例病例 ,分析骨折类型 ,合并症、并发症 ,死亡原因。结果 :本组 42例 ,颈部脊柱脊髓损伤 3 1例 ,占 74% ;完全性瘫痪 3 3例 ,占 79% ;青壮年 3 3例 ,占 79% ;死亡原因中呼吸系统并发症 2 6例 ,占 61 .9% ;2周内死亡 2 7例 ,占 64.3 % ;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的平面越高病死率越高 ,早期全面诊断 ,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期康复治疗 ,重视心理康复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4.
四肢主要动脉交通伤的救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交通伤是现代创伤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道路交通事故仍保持着较高的发生率。医学界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 ,就是如何提高交通伤的救治水平 ,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1 ] 。机动车所致的创伤具有伤情复杂、合并伤多等特点 ,四肢经常受累 ,四肢动脉血管损伤发生率高 ,特别是四肢主要动脉伤 ,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 ,将影响肢体的存活和功能 ,甚至危及伤员的生命。四肢主要动脉伤系指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伤和尺、桡动脉同时损伤 ,以及髂外动脉、股动脉、动脉伤和胫前、胫后动脉同时损伤[2 ,3] 。我科 1 970~ 1 998年间救治四肢主…  相似文献   
75.
目的:应用普迪斯丝线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畸形外科矫治手术中将转移的肌腱固定于足跗骨,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于2004-09/2005-01选择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治手术患者133例165足,主要手术方式是软组织松解矫正畸形、转移胫前肌或胫后肌肌腱至第三楔状骨、建立肌动力平衡,所用将肌腱固定于骨的材料是普迪斯丝线。用普迪斯丝线编织拟转移的肌腱,经第三楔状骨钻骨洞,将肌腱引入骨洞中,调整张力合适(使足背伸在5°~10°位)后,丝线用钮扣固定于足底,保持一定的张力,术后长腿管型石膏固定,术后2周时更换石膏,继续固定4周。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3年,其中术后2个月随访133例,术后6个月随访133例,术后1年随访102例,术后3年随访86例。①治疗效果:133例患者165足中,155足术后2周更换石膏时,检查转移的肌腱能维持良好的张力,能使足背伸在5°~10°位,术后6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转移肌肉能维持良好足背伸功能;8足胫前肌肌力<Ⅲ级,转移后不能发挥足背伸的功能,畸形复发,再次手术转移胫后肌腱,畸形纠正,足背伸的功能良好。1足复发病例且年龄超过10岁,畸形较重且僵硬,肌腱转移后踝关节活动度不佳,畸形复发,后改行截骨及外固定架矫形;1足系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例且年龄超过10岁,转移后不能发挥足背伸的功能,畸形复发,后行关节融合手术。②材料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全部病例没有出现排异反应及手术切口并发症,石膏外固定周期内未出现普迪斯丝线断裂情况和石膏松脱情况。结论:普迪斯丝线可作为一种选择,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畸形外科矫治手术操作中将转移的肌腱固定于足跗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定量化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方法:利用三维CT对2003-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中心边缘角的数据对比.男11例,女23例;年龄25~48个月,平均35个月;右侧14例,左侧2Q例.以三维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176;(前侧髋臼缘)至90&;#176;(外侧髋臼缘)至180&;#176;(后侧髋臼缘),遂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中心边缘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176;测量1次.以中心边缘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4例进入3个月后随访,2例进入6个月及1年随访.0&;#176;~180&;#176;中心边缘角可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中心边缘角均值为27&;#176;,95%可信区间为26.2&;#176;~27.9&;#176;.患者自身及患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176;~4.53&;#176;和0.36&;#176;~5.58&;#176;.结论: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可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矫形效果,操作方法简便,并具有定量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评价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支具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对79例接受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Cobb角,侧凸类型,女性患者初潮与否,坐高,站高,Risser征,顶锥旋转度等。结果 随访12~60个月,平均23.9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26.6%)畸形明显进展,40例(50.6%)畸形维持或稍进展,18例(22.8%)畸形改善。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45。组侧凸进展率较Cobb角≤35。组高,侧凸改善率较Cobb角≤35。组低(P〈0.05);顶锥旋转度Ⅲ。以上组侧凸进展率较0~Ⅱ°组高,侧凸改善率较0~Ⅱ°组低(P〈0.05).侧凸类型、Risser征等参数不同的患者畸形进展和改善的比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矫形支具能够有效控制或改善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单独借助Risser征预测侧凸畸形变化趋势并不可靠。初始Cobb角〉45°,顶锥旋转度在Ⅲ°以上的患者,如果支具治疗的效果不佳,应考虑尽早于术矫形。图4表1参10。  相似文献   
78.
RBX诱骨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柳  胡蕴玉  吕荣  颉强 《医学争鸣》2001,22(10):922-925
目的 重组合异种骨 (RBX)作为一种新型植骨材料在临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等病例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需进一步研究重组合异种骨中诱骨活性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 .方法 采用肝素亲和层析技术纯化 RBX中诱骨活性蛋白即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利用小鼠肌袋实验检测其骨诱导活性 ,再用聚丙烯酰胺电泳 (SDS- PAGE)测量 RBX中诱骨活性蛋白纯化后的相对分子质量 .结果 在纯化近 2 0倍后 ,获得 8.2 3m g高度纯化的蛋白质 ,组织学观察其活性发现植入小鼠股部第 10日 ,有大量软骨细胞及软骨岛的出现 ,在局部区域还可见到条索状骨小梁出现 ,SDS- PAGE电泳发现这种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5× 10 3,经还原后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2× 10 3.结论 重组合异种骨 (RBX)中 35× 10 3的蛋白质经还原后为 2 2× 10 3,其单独使用具有异位成骨活性 ,为 RBX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49例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患儿资料。男30例,女19例;左侧21例,右侧27例,双侧1例。手术选择使用弹性髓内钉或克氏针进行髓内固定,再使用另1枚克氏针固定骨折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