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本文报导我院1984年11月——1985年11月所收治的86例胆囊结石的B型超声声像,口服胆囊造影与手术结果的对照分析。典型的B型超声声像图诊断符合率为98.4%以上。口服胆囊造影的显影率仅为45.4%。如果排除了肠道吸收不良和肝功能不良等因素,又经过严格的肠道准备,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应视胆囊有病变存在。此时,如有B超检查,对胆囊疾病的诊断可以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雌激素(E)和姜黄素(C)影响癫发作的机制。方法:用E和C单独及联用连续处理去势雌性大鼠5d,第6天以海人酸(KA)杏仁核点燃法制备癫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癫发作的行为学表现,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组织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E加C组(EC KA组)大鼠癫重度发作的严重程度较E组(E KA组)明显减轻(P<0.05)。E KA组海马中c-Jun蛋白表达最多,C组(C KA组)及对照组(KA组)均表达较少且没有任何差异;EC KA组海马的CA1区c-Jun蛋白表达较E K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C能一定程度上减轻E引起的癫发作加重,它可能通过抑制c-Jun/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ctivate-protein1,AP-1)活性,使E作用的AP-1通路受阻,从而减轻了E的促神经元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C P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缩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13年3~5月采用C P覆膜支架治疗的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1例患者手术入路选择外科切开暴露右侧股动脉,其余3例患者均于右侧股动脉预埋2枚 Perclose ProglideTM血管缝合器。根据术前CT血管造影(CTA)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结果选择不同直径、长度的CP覆膜支架。结果4例均成功置入CP覆膜支架,术后造影提示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术后原缩窄段前后压差基本消失。结论采用CP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创伤小,患者恢复快,近期疗效肯定,但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采用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21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年龄48 ~ 84岁,平均(68.9±9.9)岁.21例均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术后1,3,6及12个月之后,每年行主动脉CTA复查.结果:21例均成功置入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共置入主体覆膜支架21枚,对侧分支支架21枚,延长支6枚,Cuff支架1枚.主体覆膜支架直径23 ~31 mm,长度为120 ~ 180 mm,平均(152-±20.7)mm; 16例封闭一侧髂内动脉,5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 ~15个月,未见支架移位及内漏发生.结论:GORE EXCLUDER腔内修复肾下腹主动脉瘤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5.
目的:讨论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主动脉疾患,同期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脊髓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本中心收住院的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50 ~ 78岁,平均(61.13±7.25)岁,其中胸主动脉瘤伴腹主动脉瘤10例,胸主动脉穿通溃疡伴腹主动脉瘤5例,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均为穿通溃疡2例,胸主动脉夹层伴腹主动脉瘤1例,全部采用双侧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胸主动脉根据病变范围置入1枚或2枚覆膜支架(部分重叠),腹主动脉置入分体式或一体式支架.结果:术后1例脊髓供血障碍(5.6%),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性治疗后痊愈,随访3~24个月,无支架移位或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覆膜支架同时覆盖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处理主动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个别可引起脊髓缺血,应进行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6.
患者,男,50岁,因双侧臀部肿痛、尿少2d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于2d前饮用白酒及啤酒共500ml后昏睡约24h,醒后出现双侧臀部持续性胀痛,伴双下肢麻木、乏力及发热,体温最高39%,酒后共排出酱油色尿约20ml,遂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血K^+4.9mmol/L,BUN21.37mmol/L,Cr399μmol/L;给予抗感染、利尿、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次日复查血K^+6.4mmol/LALT573.3U/L、AST3685.4U/L,BUN28.2mmol/L,Cr521.2μmol/L;即转本院。既往有饮酒史10余年,肝炎病史,无类似病史。入院查体:T36.2℃,P88次/min,R20次/min,BP116/70mmHg(1mmHg:0.133kPa)。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度叩击痛,双侧臀部肿胀,局部张力增高,皮温升高,压痛明显,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31岁。因进行性头痛20d,右侧肢体无力伴神志不清1d于2007年3月30日入院。查体:浅昏迷,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颈强-克氏征分离。2007年3月29日外院头颅CT示:(1)大脑大静脉直窦血栓形成;(2)脑肿胀。入院后测脑脊液压300mm H2O(1mm H2O=0.098kPa),蛋白1629mg/L,糖4.7mmol/L。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降颅压等治疗。建议行DSA,家属拒绝。  相似文献   
28.
郭曦  杨丽娜  谢培英 《眼科》2014,(5):292-294
医学行为管理学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心理活动及身体行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科学,包括“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behaviour,KAB)”和“知识-态度-实践(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两种运行模式,即指在患者充分理解治疗原理的基础上,树立患者对疾病正确、积极的认知态度,并在整个实际治疗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争取患者的心理及身体行为配合。目前此种医学行为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儿童治疗,目的是提高儿童患者的依从性,保障治疗的安全与有效。角膜塑形镜验配的各环节都渗透着对医学行为管理学介入的需求。本文将对医学行为管理学模式(KAB与KAP模式)在角膜塑形镜治疗中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从医患沟通、验配、摘戴教育、随访复查四大治疗环节方面进行论述。另外,统计分析患者接受验配医师讲解前后对角膜塑形术治疗认识、理解程度评分及验配医师对患者在医患沟通前后的依从性评分,验证医学行为管理对角膜塑形术治疗的积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应用于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s)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共7例男性患者,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9±10.5)岁,因IIAAs接受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其中单侧病变3例;双侧病变4例,4例合并髂内动脉瘤。6例患者使用Microport Aegis-B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1例使用Powerlink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远端共使用9枚髂动脉延长支架。1例患者行髂内动脉预栓塞以避免II型内漏。术后分别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一次行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一体式支架主体近端直径为24~26 mm,长度为80~90 mm。6例患者单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1例患者双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无盆腔及臀肌缺血发生,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32.5±19)个月(12~70个月)。患者随访期内无支架移位,无支架相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例随访内发现轻度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IIAAs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特别是对于近端锚定区不足或双侧受累的患者有其独到特殊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肝少见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治疗经验。结果 B超检查45例,腹部CT检查38例,MRI检查35例,其中B超检出率为42.2%,CT和MR检出率高于B超,分别为60.5%和65.7%,未能检出者均误诊为肝癌或仅诊断肝脏占位性质待定。伴随HBV、HCV及肝硬化17例均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或占位性质待查,未检出率100%。45例患者中,3例经肝穿病检证实为局灶性结节增生行定期随访;其余4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病检确诊,术后康复出院率100%。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检出率,但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并非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均需手术切除,但因确诊困难,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是目前临床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