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用于围术期老年患者的可行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估老年患者使用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与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比较。方法38例老年患者,年龄65~8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NIH组(Ⅰ组),AHH组(Ⅱ组)。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全麻诱导同时快速补充6%羟乙基淀粉1 000~1 200ml和乳酸林格氏液500 ml(25%~30%循环血量),Ⅰ组患者在诱导前采血400~600 ml(循环血量的10%~15%),并于手术结束前或预计Hct<24%予以回输。监测HR、BP、CVP、ST-T的变化,并抽血检测围术期Hct、胶体渗透压、动脉血乳酸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平稳,诱导后两组各有16.7%(I组3/18)和15.O%(Ⅱ组3/20)的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低血压,但两组患者CVP在血液稀释后均显著升高,Ⅱ组的升幅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中有1例出现房颤。血常规检测提示,ANIH组的患者达到了中度血液稀释的目的(稀释后Hct:29.9%±3.9%),而AHH组仅可达到轻度血液稀释(稀释后Hct:32.9%±2.9%);手术结束时ANIH组的Hct显著高于AHH组分别为:31.5%±5.1%和27.7%±3.6%(P<0.01),而两组的出血量、各时段的胶体渗透压和动脉血乳酸水平无显著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ANIH稀释效率高,容量负荷干扰小,红细胞保护程度高,较AHH有更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合于老年患  相似文献   
102.
为解决用吻合器或传统方法手工缝合施行食管胃或食管肠吻合术时,切开食管腔后食管内容物外溢污染术野,手工缝合时食管吻合部不能满意撑开、食管粘膜层显露欠佳,增加吻合术的难度,如吻合技术不妥易导致吻合口狭窄或吻合口瘘的不足。我们采用食管手术导管施行了100例食管胃或食管肠吻合术,术中利用食管导管冲洗、支撑、扩张、阻断和吸引食管腔。手术操作便利,吻合满意,病人术后发热反应小,进食早,无吻合口瘘与吻合口狭窄发生。由于吻合前食管吻合部已被抗生素溶液冲洗;切去病变的食管或贲门后,食管手术导管能支撑着食管防止食管回缩,并能扩张开食管吻合部和吸去吻合时流入食管腔内的渗血,术野十分清楚;吻合时能清楚显露食管粘膜层和胃粘膜层的对合情况,不仅便于吻合术操作,而且可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 (APACHE)Ⅱ评分系统在单中心外科监护室 3年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本院外科监护室连续 3年符合标准的 831例患者 ,收集与APACHEⅡ评分系统相关的病例资料 ,计算预计死亡危险度 ,并与实际住院病死率比较 (标化死亡比 )。分辨度的评价应用四格分类表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 ;校准度的评价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 ;按年龄、入住类型、停留时间分层 ,评估模型的拟合一致性。结果 整体住院病死率为 2 0 .1% ,标化死亡比达 1.75 ,95 %可信区间为 1.5 0~ 2 .0 4。以 5 0 %预计死亡危险度为截断点 ,总体正确分类率达 81.7% ,ROC曲线下面积达 0 .878,提示模型分辨度良好 ;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 (H2 =96 .7,P <0 .0 1)和校准曲线提示校准度较差。急诊术后和短期停留患者的分辨度和校准度都较满意。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并不完全适用于整个研究人群 ,临床应用应谨慎 ;同时应当改进和提高外科监护室的整体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4.
气流法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是否就位满意是胸科麻醉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利用左侧DLT在逐渐回撤的过程中管腔内气流变化以及由于温差随之在管壁产生气雾的变化,在不使用任何其他设备的情况下,指导左侧DLT满意就位,此方法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5.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和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成年病人,按照全麻诱导和维持用药随机分成依托咪酯(E组,n=60)和异丙酚(P组,n=60)两组。两组病人均硬膜外穿刺置管,E组病人诱导用依托咪酯025mg/kg,维持时负荷剂量为20μg·kg-1·min-1,维持剂量为6μg·kg-1·min-1;P组病人诱导用异丙酚15mg/kg,维持时负荷剂量为160μg·kg-1·min-1,维持剂量为50μg·kg-1·min-1。观察术中心血管反应、血浆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结果:异丙酚和依托咪酯静脉诱导后均可造成血压下降,异丙酚较为严重,但术中两组病人的血压脉率皆容易维持稳定。两组病人术中血糖随着手术进程缓慢升高,P组病人血浆皮质醇变化与血糖相似,而E组病人术中血浆皮质醇水平缓慢降低,直至术后24小时方恢复。结论: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时,尽管手术创伤所致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已经控制,但体内应激激素依然保持适度增高。而依托咪酯则抑制肾上腺皮质,致血浆皮质醇水平下降,不适合用作长期静脉麻醉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6.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血液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临床上已广泛运用。硬膜外阻滞后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而使外周阻力下降和回心血量减少 ,常可发生低血压。静脉麻醉药如异丙酚和硫喷妥钠等 ,对循环系统亦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硬膜外阻滞后诱导插管 ,必将加重低血压[1,2 ] 。临床实际应用时为保持血压稳定 ,常在诱导前静脉输注晶体或 / (和 )胶体溶液扩充血容量以及静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 (如麻黄碱 )。临床研究表明 ,扩充血容量确实能够降低麻醉诱导时低血压的发生率[2 ] 。但是否增加了血管外肺水容积量(EVLW)并引起术后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至…  相似文献   
107.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激活p38 MAPK,然后p38MAPK把信息传到核内,引起一些早期基因的表达,如c-fos、c-jun、NF-κB,但它们的激活是保护作用还是恶化作用尚无定论。p38 MAPK是否参与缺血预处理(IPC)的保护作用也无一致意见。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实验模型和动物种类差别。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异氟醚麻醉中人肺泡巨噬细胞IL 8、IL 1β、TNF α、IFN γ、IL 4和IL 10mRNA的表达 ,探讨异氟醚对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 4例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 (n =12 )和对照组 (n =12 ) ,在麻醉诱导后即刻和 4h分别用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从灌洗液中收获肺泡巨噬细胞提取RNA ,逆转录合成cDNA以 β actin为内对照作PCR后电泳扫描求积 ,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上述细胞因子、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异氟醚组麻醉诱导后 4h比麻醉诱导后即刻IL 8、IL 1β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 (P <0 .0 5 ) ,对照组麻醉诱导后 4h比麻醉诱导后即刻IL 8、IL 1βmRNA的表达轻度增加 (P <0 .0 5 ) ;在麻醉诱导后4h ,异氟醚组和对照组之间IL 8、IL 1β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TNF α、IFN γ、IL 4和IL 10mRNA的表达在麻醉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异氟醚能增强病人肺泡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 ,提示异氟醚可能加重肺部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9.
粘附分子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介导机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叙述了与再灌注损伤有密切关系的粘附分子分类、粘附分子三大家族即选择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别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引起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与核因子的关系以及其他引起粘附分子表达增加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0.
开胸手术前后氧耗量和呼吸氧价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麻醉手术前后病人的氧耗量和呼吸氧价(OCB)的变化以及常用各种辅助通气方式对OCB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胸科手术病人,术前没有慢性肺部疾病病人10例为非肺病组,有慢性肺部病史的病人10例为肺病组,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2h用代谢监测仪分别对病人进行代谢测定,比较病人术前术后VO2变化和手术后两组病人在自主呼吸、CPAP、SIMV和PSV等通气方式下的OCB。结果 非肺病组和肺病组病人开胸手术前后VO2有明显的改变,术后EE明显高于术前,特别是肺病组;非肺病组病人手术后OCB为9.2%±3.5%,而肺病组病人手术后OCB为15.4%±7.7%。CPAP可使非肺病组和肺病组病人OCB分别下降 1.3%±1.2%(P<0.05)和3.4%±2.9%(P<0.05),SIMV不能降低非肺病组和肺病组病人术后OCB(P>0.05),PSV不能使非肺病组病人OCB降低(P>0.05),但可使肺病组病人的OCB下降6.3%±4.6%(P<0.05)。结论 开胸手术术后病人VO2明显高于术前,肺病病人更明显;术后非肺病和肺病病人自主呼吸下OCB均增高,而PSV和CPAP可明显降低OB,SIMV不能降低手术后病人OC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