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许多患者在单纯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会出现急性疼痛。该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是否可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组(C组)。G组直接行全身麻醉;C组则在麻醉诱导前在超声辅助下经腋中线入路行肋间神经阻滞,当神经阻滞起效后再行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用药相同,当术中血压或心率大于基础值20%时追加舒芬太尼10μg。苏醒期追加舒芬太尼直至VAS评分为0。记录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和患者术后2(T1)、12(T2)和24 h(T3)静息时痛觉VAS评分以及术后2和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C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25.2±3.5)和(3.3±1.2)μg,G组分别为(40.5±4.3)和(8.4±2.2)μg,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少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T2和T3各时点C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0.45±0.15)、(1.75±0.08)和(2.05±0.12)分,G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4.32±0.21)、(4.88±0.13)和(4.78±0.16)分,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和24 h各时点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6.66%,G组分别为20.8%和41.66%,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无1例出现肋间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超声辅助下进行肋间神经阻滞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神经肌肉阻滞(neuromuscular blockade,NMB)深度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手术条件、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以76名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肌肉阻滞程度通过TOF-Watch SX进行监测。将76名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深度NMB组,麻醉诱导时采用罗库溴铵(0.6 mg/kg),术中维持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计数(post-tetanic count,PTC)为1~2;B组为中度NMB组,诱导时采用罗库溴铵(0.6 mg/kg)维持4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response,TOF)值为1~2。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靶控(效应室靶浓度Ce为2.5 μg/mL)复合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输注及舒芬太尼0.3~0.4 μg/kg。术中维持麻醉深度指数(narcotrend index,NTI)为27~46。术毕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舒更葡糖纳拮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手术条件评分、术中气腹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呼吸和心血管参数、围术期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dyn)、术后疼痛、胃肠道排气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和30天内再住院率等。结果 相较于B组,A组联合术毕舒更葡糖钠拮抗能够增加整体手术状况评分(P<0.01),降低术中平均IAP(P<0.01),缩短术后胃肠道通气时间(P<0.05),降低术后腹部疼痛评分(P<0.05),增加围术期OI(P<0.05)及术中Cdyn(P<0.05),降低PPCs(P<0.05)。两组在苏醒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30天内再住院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度神经肌肉阻滞可以改善手术条件及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减少手术后PPCs,还可降低术中IAP和减少手术后腹部疼痛,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为临床推广使用深度NMB进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与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共24例,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体质量指数(BMI)18-23kg/m^2;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分为2组: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E组),每组各12例。GA组以6μg/kg芬太尼、1.5-2.0mg/kg丙泊酚和0.6-0.8mg/kg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术中以七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0-1.3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GA+E组患者入手术室后于T12-L1穿刺并放置硬膜外导管,全麻诱导方法和药物同GA组,气管插管后硬膜外分次给予1%利多卡因及0.2%丁卡因混合液共9-12mL,并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在0.6-0.8MAC,术中每小时追加1%利多卡因及0.2%丁卡因混合液3-4mL。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开始(切皮)时、切皮后2h及术后24h采外周血测定单核细胞膜型CD14(mCD14)、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数值。结果:GA+E组和GA组相比,患者各时间点单核细胞mCD14数值均无显著变化。GA组手术开始时单核细胞TLR4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GA+E组各时间点单核细胞TLR4无显著变化。结论:硬膜外阻滞可能通过影响TLR4的表达平衡手术应激产生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维迪欧视频喉镜在甲状腺肿瘤手术全麻神经监护气管插管定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择期行甲状腺肿瘤手术且需要神经监测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维迪欧视频喉镜组,B组:GlideScope喉镜组和C组:Macintosh喉镜组。分别记录各组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声门暴露时间、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数、一次导管定位成功数,插管并发症等。结果:行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时, A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较B组有显著升高(P<0.05),声门显露时间A组(9.5±3.2s)显著短于C 组(12.8±3.6s),与B组(9.1±3.5s)无差异,插管时间A组(49.5±17.8s)及C组(51.8±13.1s)均显著长于B组(38.8±10.9s)。A组和B组插管1次成功例数高于C组,且一次导管定位成功例数显著高于C组。结论: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时,维迪欧视频喉镜优于Macintosh喉镜,但血流动力学变化比GlideScope喉镜明显,时间比GlideScope喉镜稍长,但一次插管成功率无差异。因此,维迪欧视频喉镜在甲状腺肿瘤患者神经监护气管插管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围术期的麻醉管理对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该研究拟探讨游离腹壁下深血管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DIEP)乳房重建术中的补液、血流动力学以及体温管理。方法:收集自2011年6月—2015年12月共126例接受DIEP乳房重建术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术中补液速度、以下时点的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和中心体温:麻醉诱导前(T0)、皮瓣切取完毕移植前(T1)、皮瓣血管吻合完毕后15 min(T2),手术结束(T3)。结果:9例患者发生皮瓣危象,其中7例解救成功,2例失败。术中平均补液速度为(5.44±1.66)(mL·kg-1)/h。T0、T1、T2和T3的MAP分别为(87.45±8.90)、(74.19±8.63)、(74.60±8.71)和(79.62±7.88) mmHg。T0、T1、T2和T3的中心体温分别为(36.69±0.14)、(36.36±0.18)、(36.27±0.14)和(36.21±0.15)℃。结论:研究者应该针对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的补液、血流动力学以及体温管理建立规范化标准,以优化皮瓣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0.5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1.0MAC及1.3MAC3种浓度异氟醚预处理对内毒素诱导幼猪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4头5~6周龄、9~14kg雄性幼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LPS组、0.5MAC LPS组、1.0MAC LPS组、1.3MAC LPS组,每组6头。实验动物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后,分离左颈外静脉及左颈内动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Picco热稀释导管,用于输注液体及监测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EVLW)、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预处理组先经不同浓度异氟醚预处理30min,1h后,经中心静脉微泵输注20μg.kg-1内毒素(LPS),60min内输注完毕。待急性肺损伤形成后观察12h并处死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总蛋白(TP)及肺组织测湿干重比(W/D)。结果:1.3MAC LPS组与LPS组相比,PVPI在急性肺损伤形成时(ALI0h)增加(P<0.05),在急性肺损伤形成后8h(ALI8h)、急性肺损伤形成后12h(ALI12h)显著增加(P<0.01);1.0MAC LPS组与LPS组相比,肺湿干重比(W/D)及BALF中总蛋白含量减少(P<0.05)。结论:1.0MAC异氟醚预处理可以降低内毒素诱导的幼猪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患者6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35~71岁,体重41~ 83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23),Ⅰ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μg/ml,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ml;Ⅱ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 ng/ml;Ⅲ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0.3 ~ 0.4 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n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0 ~40 mm Hg.术中维持BIS值40~60.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佩尔地平、麻黄碱、阿托品和艾司洛尔)使用情况、呛咳发生情况、苏醒时间、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30 min、术毕即刻和术后24h,采集股静脉血样,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呛咳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Ⅲ组血管活性药使用率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P<0.05).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术毕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Ⅰ组和Ⅱ组间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0.3~0.4 μg/ml)复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ng/ml)用于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的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不同时点的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卒中发生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Ⅱ级且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24例,术前均无心、肺、脑合并症,将其随机分为3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n=8),全麻组(n=8),硬膜外阻滞组(n=8)。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采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阻滞选用0.375%布比卡因;全麻组采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阻滞选用0.5%布比卡因。分别在诱导前(T1)、诱导后(T2)(硬膜外阻滞麻醉组为手术开始即刻)、术毕即刻(T3)、术后72h(T4)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yonWillebrandfactor,vwF)、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complexes,TAT)、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变化。结果:(1)vWF:T2时全麻组vWF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T3时全麻组vWF水平显著高于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组间无显著差异。(2)FIB:3组各时间点组间无显著差异。(3)DD:T2时全麻组DD水平显著高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4)TAT:3组各时间点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单纯硬膜外阻滞能减少因手术应激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小板活化、降低围术期老年患者的高凝状态,但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纤溶状态,故这两种麻醉方法有利于维持患者的凝血、纤溶、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降低围术期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下老年患者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容量动力学的差异.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30例,年龄65~79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组).GE组经T8.9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4 ml使阻滞平面达T4,然后硬膜外给予0.25%布比卡因8~10 ml.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5 mg,kg和琥珀胆碱1.5 mg/kg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诱导后2组经30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30 ml/kg,随后以0.1 ml·kg-1·min-1的速率继续输注60 min.连续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每搏量指数、胸内血容量指数及血管外肺水容量指数;桡动脉采血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尿量;应用容量动力学理论和物质守恒定律,计算中央容量稀释率、血浆容量增加、容量扩张效率、外周容量增加和清除率(K).尿量与Kr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GA组和GE组乳酸钠林格氏液分布均符合容量动力学二室模型.与GA组比较,GE组中央容量稀释率、血浆容量增加和容量扩张效率升高,尿量和Kr减少(P<0.05),外周容量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尿量与Kr呈正相关(r=0.551,P<0.05);GE组尿量与K呈正相关(r=0.531,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比较,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全麻下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的容量扩张效率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对全麻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肌松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6例,男61例,女35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新斯的明联合阿托品组(C组)和舒更葡糖钠组(S组),每组48例。两组麻醉诱导和术中全麻维持方案相同,使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手术结束后,待肌松监测T2出现时,C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5 mg/kg联合阿托品0.02 mg/kg,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从给予肌松拮抗药到TOF比值(TOFr)恢复至0.9的时间,从给予肌松拮抗药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拔管时间)。计算给予肌松拮抗药后5、15、30 min时肌松残余率。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明显缩短[(2.2±0.9)min vs(16.2±3.4)min,P<0.01],拔管时间明显缩短[(12.3±2.0)min vs(33.0±5.1)min,P<0.01],给予肌松拮抗药后5、15 min时S组肌松残余率明显降低(12%vs 100%、0%vs 65%,P<0.01),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23.4±2.1)h vs(30.5±3.1)h,P<0.01],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7例(15%)vs 19例(40%),P<0.05]。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更葡糖钠用于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能更快地逆转罗库溴铵作用下的肌松作用,降低肌松残余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胃肠运动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肌松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