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对肾移植术后存活10年以上受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期间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31日以前接受肾移植的1003例受者资料,分别统计术后存活10年以上的受者和移植肾数量,同时记录相关的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初始免疫抑制方案对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存活10年以上的受者有629例,有功能的移植肾占存活10年以上受者的85.37%(537/629).存活10年以上的受者中,采用以环孢素A(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的占94.75%(596/629).移植后发生的并发症有:冠心病57例(9.06%),肝脏损害32例(5.09%),肿瘤29例(4.61%),糖尿病25例(3.97%),脑血管意外16例(2.54%),严重骨髓抑制14例(2.23%),股骨头坏死7例(1.11%),下肢血栓3例(0.48%)及突发性耳聋2例(0.32%).629例存活10年以上的受者中,已死亡49例,其中死于心脑血管意外19例(38.78%)、肿瘤10例(20.41%)、肝功能衰竭9例(18.37%)、感染4例(8.16%)、因经济紧张而放弃治疗3例(6.12%)、死因不详2例(4.08%)和意外2例(4.08%).结论 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与移植后初期采用以CsA为主要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关;而非免疫因素,如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早期发现肝功能异常和肿瘤是随访工作中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2.
为简化膀胱全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操作,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对6例膀胱癌已侵犯膀膛颈的患者行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随访3~18个月,患者肛门排空次数稳定,二便基本分开,无肾功能损害及高氯性酸中毒。本术式非常简便,只需单纯的肠壁纵切横缝,便可构造一个大容量、低压力的贮存囊,避免了腹壁造口及扩大肠手术带来的不便和并发症术后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43.
目的提高对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术中麻醉管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内膈下型,6例肝下型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该类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分别为(473.6±98.6)min、(5028.6±849.8)mL,平均自体输血(1201.3±375.4)mL。术中下腔静脉完全阻断(14.8±9.8)min,与阻断前即刻比较,阻断后5min中心静脉压、收缩压分别下降58.4%±12.3%、33.6%±5.6%,心率升高24.8%±13.7%;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开放后即刻动脉血PH、BE值分别为7.13±0.05和-6.5±0.3。术中特殊事件:下腔静脉阻断后期,1例患者发生室颤。下腔静脉开放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明显下移,另1例患者SPO2从100%骤降为0,后经尸检证实为肺动脉栓塞(癌栓)。结论术前明确肿瘤及癌栓大小,充分了解术式,术中采用自体输血,保护心、肾功能,预防和及时发现重要器官的栓塞尤其是肺栓塞,是麻醉医师关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估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在中国肾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治疗中的有效性是否与吗替麦考酚酯(MMF)相当,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平行对照研究.在肾移植术后0~48 h内,将符合标准的受者随机分成EC-MPS组和MMF组.分别用EC-MPS和MMF治疗6个月,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EC-MPS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丧失和死亡的总发生率(14.3%)有低于MMF组(20.3%)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66.7%和66.0%)也较为接近.但EC-MPS组重度感染和重度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略低于MMF组,因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导致药物减量或停药的受者比例也略低于MMF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PS在中国肾移植术后早期对受者的免疫抑制治疗中,其有效性与MMF相等.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5.
患者 ,男 ,43岁。因右腰部钝痛 2个月 ,左脑额叶转移性肿瘤切除术后 1个月入院。 CT显示双肾下极皮质相连 ,右肾增大 ,上中部有 8cm× 9cm囊实性占位性病变 ,其内见钙化 ;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增强后密度略低于正常肾组织。静脉肾盂造影示马蹄形肾 ,右肾显影差 ,集合系统受压。临床诊断为马蹄形肾并发肾癌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术中见肿瘤位于马蹄形肾右中上部 ,直径约 8cm,假包膜完整 ,肾门处淋巴结增大 ,肾下极肾实质相连 ,右侧肾有两支肾动脉及静脉。阻断此血管后将肿瘤完整切除 ,并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诊断为肾类癌 ,伴环死、囊性变…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猪-人非协调性异种移植中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及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抑制HAR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游离器官血液灌注系统为基础,建立猪-人异种器官移植模型。实验分A、B、C即人血灌注、人血加IVIG灌注和猪血灌注三组,观察HAR的发生并进行血清补体及其活性的检测以及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的研究。结果A组移植器官发生HAR的平均时间为(39.3±11.2)min,B、C两组的移植器官在180min内未发生HAR。A组移植器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可见广泛微血栓形成和中性粒细胞浸润,B、C两组则无明显的病理改变;免疫荧光研究还发现A、B两组的移植器官沿其肾小球毛细血管有明显的IgM和补体C1q的沉积,A组移植器官则另有显著C3沉积而B组未见;B组加用IVIG前后,其血清补体C3和总补体溶血活性水平均无明显变化;A、B两组移植器官灌注过程中均有大量的血清补体C4消耗。结论IVIG抑制猪-人非协调性异种移植HAR的机制在于,阻止补体激活经典途径中C3和其后的补体活性成分在异种移植物内皮细胞表面的沉积或附着,籍此保护移植物内皮细胞免于活化和损伤。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复方雪参胶囊联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65例,治疗组口服复方雪参胶囊+非那雄胺+多沙唑嗪,对照组服用非那雄胺+多沙唑嗪,分别于治疗180d后比较两组的病情程度改善情况及IPSS评分、QOL评分、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及前列腺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IPSS积分下降了42.05%(P<0.01),QOL评分下降1分(P<0.05),前列腺体积减少20.0%(P<0.05),膀胱残余尿下降41.48%(P<0.01),最大尿流率提高4.9ml/s(P<0.01).对照组IPSS积分下降了27.86%(P<0.01),QOL评分下降1.2分(P<0.05),前列腺体积减少19.15%(P<0.05),膀胱残余尿下降27.96%(P<0.01),最大尿流率提高2.9ml/s(P<0.05).两组间IPSS评分、膀胱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口服复方雪参胶囊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抑制作用机理。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标志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分析雄激素受体(AR)蛋白的表达。结果:FK228在较低浓度即能有效抑制LNCaP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半效杀伤剂量(EC50)为7.4ng/mL;FK228作用24h后,细胞核内的AR基本被清除。结论:FK228能够阻断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的AR信号通路,从而对肿瘤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肾移植患者能否存活有三个关键问题:1.取肾、灌洗与储存;2.供肾修整及移植手术;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前两者较易解决,能否长期存活,关键在存后者。尤其是并发症可发生在移植术后任何时候,病情可缓可急,若不能及时正确判断,果断处理,可急转直下,危及生命。因此,医生必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Fas、bc l-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雄激素依赖及撤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4例前列腺癌(Pca)组织、22例前列腺增生症(BPH)组织及14例正常前列腺(NP)组织中Fas、bc l-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Fas表达于所有被检测的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织中;bc l-2表达于75.0%Pca组织、54.5%BPH组织、35.7%NP组织。Fas在BPH组织中表达强度最强,在Pca组织中表达强度最弱(P<0.05)。Pca组与BPH及NP组比较,bc l-2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17例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D-Pca)组织中Fas表达强度明显强于9例雄激素非依赖性(AI-Pca)前列腺癌(P<0.05);而bc l-2在AI-Pca中表达偏强。③bc l-2在17例雄激素去除后组织中表达较去除前明显降低(P<0.05);Fas表达在雄激素去除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Fas低表达与bc l-2强表达可能是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进展成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中Fas与bc l-2可能共同发挥作用;bc l-2表达可能有助于预测雄激素撤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