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 评价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在儿童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使用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儿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Risser征均为0级。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3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双胸弯1例。入院时冠状位Cobb角38°~85°,平均66.8°;矢状位Cobb角38°~66°,平均45.5°;坐高36~64 cm,平均48.6 cm。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及其矫正率、坐高、躯干偏移、双肩高度差、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率和并发症,重点在身高和发育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7°~39°,平均28°,矫正率为48%~65%,平均为52%。术后矢状位Cobb角25°~39°,平均31°,坐高46~70 cm,平均56.8 cm。全部病例随访12~44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 5%,坐高平均增加2 cm ,3例出现矫形棒尾端皮肤感染,均予以局部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余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疗效证实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2.
甲状腺癌为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 其发病呈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分为乳头状癌、滤泡型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是两种常见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MTC起源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 PTC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 两者起源不同, 故MTC与PTC两种病理类型同时发生十分罕见, 国内外鲜有报道。由于MTC和PTC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来源、侵袭性和预后, 治疗具有挑战性。本文主要围绕该病的发病机制、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MTC并发PTC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胆道支架已普遍应用于胆道狭窄和胆道梗阻的治疗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但术后细菌感染及支架堵塞依旧是一大难题。介绍胆道支架植入后由细菌入侵引发的感染和支架堵塞机制,阐述细菌生物膜和胆汁污泥的形成机理。抗菌型胆道支架是抑制胆道感染的有效途径,综述国内外采用不同抗菌方式对胆道支架抗菌改性的相关文献,总结并展望抗菌型胆道支架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术前行CT三维重建并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通过术前三维重建确定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可切除性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维重建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60.35±10.70)岁。术后65例患者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为I型7例、II型4例、III型14例、IV型40例。术前三维重建对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分型、门静脉侵犯、肝动脉侵犯以及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7%(59/65)、90.7%(59/65)、86.1%(56/65)和80.0%(52/65)。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肝门部占位的形态与空间分布,对术前精确诊断、术中精准手术的实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了解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病房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果 1)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率不同,秋季发病率最高,7月份和10月份达到高峰.2)咳嗽、气喘症状及肺部啰音体征的比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在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高热(体温>39 ℃)的比例在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138例患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儿童共检出混合感染的病毒568例(49.9%),其中乙型流感病毒最高(189例,16.6%),其次为EB病毒(130例,11.4%).各年龄组分布不平均,婴儿组混合病毒感染以巨细胞病毒最多,乙型流感病毒次之;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和学龄期组混合病毒感染以乙型流感病毒最多,EB病毒次之.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呈全年散发,以秋季多见,7月份和10月份达到最高值;不同年龄时期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不同,存在着混合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对腰椎中央管狭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椎管扩大减压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损伤撕裂硬膜囊,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一过性肌力下降,1例术后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住院时间(6.4±2.1)d。腰痛术前VAS评分(7.5±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3.4±0.6)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腿痛VAS评分术前(7.3±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4.0±0.7)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术前ODI(77.8±4.6)%,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45.4±4.6)%和术后12个月(8.8±2.9)%(P均=0.000)。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进行疗效评定:优1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2.3%(24/26)。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中央管狭窄症,手术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评估3D打印模型在髋关节翻修临床教学方面的效果,改进教学质量。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外科专业规范化培训的学员50名,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试验组采用3D打印模型辅助教学。培训结束后,对两组成员进行专业理论测试和教学评估问卷调查,并对两组学员的专业理论测试成绩、教学满意度和学习兴趣做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进行t检验。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专业理论笔试成绩(84.60±5.76)分高于对照组(78.20±6.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4.72±0.46)vs.(4.28±0.61)]和学习兴趣[(4.76±0.44)vs.(4.28±0.54)]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辅助教学能有效加深学生对髋关节结构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HPA轴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2组皮质醇与AC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皮质醇水平、ACT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其药物机制可能与抑制HPA轴功能亢进有关系。  相似文献   
70.
背景:体外扩增的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受损人鼻黏膜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因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鼻黏膜损害的患者10例,其中6例黏膜瘢痕,4例黏膜破溃,抽取自体脂肪组织进行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移植前进行质量安全性检测。6例患者在黏膜瘢痕基底部、4例患者在黏膜破溃处注射移植脂肪来源干细胞(1×107/cm2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注射移植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与移植前比较,脂肪来源干细胞注射移植后30,90,150 d鼻腔容积及鼻腔最小横断面积有所减少(P <0.05),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与移植前相比,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30 d时3例患者鼻黏膜炎症明显减轻,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沉积减少,杯状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增多。结果证明了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可以重建鼻黏膜结构和恢复其功能。),共注射3次,每2次间隔15 d。末次注射移植后30,90,150 d分别行鼻腔容积、最小横断面积、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测定,其中3例患者在移植前和移植后30 d,取0.1 cm×0.1 cm黏膜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AB-PAS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