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26%。以无职业者及工人为主。跌倒占42.5%,交通事故占35.6%。颈脊髓损伤最常见。ASIA分级以D、A级常见。D级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津市区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较高,跌倒是主要致伤原因。  相似文献   
22.
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界膜中的溶骨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研究证实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是一个溶骨的过程,溶骨因子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只有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的相关报道,对于其他溶骨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检测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界膜组织中溶骨因子的表达.方法:将2006-03/2008-12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协作医院收治的发生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并行关节翻修的5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翻修术中收集界膜.同时收集武警医学院内固定取出术患者56例设为对照组,内固定取出术中收集内固定物与骨之间组织.两组标本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1、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促进溶骨细胞因子的染色指数,同时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细胞因子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1、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界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1、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溶骨因子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能阻断其病理过程将有效减缓和预防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创伤性距骨坏死至今为止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体外冲击波是目前一种微创、简单、疗效显著的骨肌系统疾病治疗新方法,其是否能够治疗距骨坏死尚无相关研究.目的:应用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探索创伤性距骨坏死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04-09/2009-06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患者34例,均为单侧发病,按随机数字表达分为体外冲击波疗法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采用体表痛点定位结合X射线定位,工作电压8~10 kV,能流密度0.12~0.16 mJ/mm2,冲击频率40~50次/min,冲击次数800~1000次.1次/周,共治疗3~5次.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疼痛情况;参照美国足踝关节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治疗后18个月时复查踝关节MRI,比较治疗前后坏死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两组病例治疗后18个月,体外冲击波疗法组的疼痛、踝关节功能、踝关节MRI坏死面积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有1例因创伤性关节炎剧烈疼痛致踝关节活动受限,于治疗后第15周行踝关节融合术.提示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非侵入性、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4.
25.
26.
<正>体育运动能延缓衰老,包括预防并延缓多种衰老相关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骨骼肌肌减少症(Sarcopenia)的发生。体育运动抗衰老效应及其相关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Noakes等将其归因于脑源神经营养因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32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8~30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1例发生感染,无钢板,螺钉脱出、断裂等发生.疗效评价采用Merchant评定标准:优19例,良8例,可4例,差1例.[结论]采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肯定等优点,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天津市颈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市14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脊髓损伤患者553例,占同期脊髓损伤患者895例的61.8%,年龄11~90岁,平均48岁,其中≥50岁者275例(49.7%)。交通事故是年轻(52.2%)及中年(43.1%)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和重物砸伤在30~49岁年龄段内比较常见,50岁以上患者跌倒(49.1%)是主要致伤原因。其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好发部位以C5(40.5%)和C4(29.5%)多见,颈脊髓损伤程度与年龄(P0.05)有一定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症与年龄(P0.05)、手术与否(P0.01)、颈脊髓损伤程度(P0.01)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在脊髓损伤中比较常见,患者年龄较大,不同年龄组主要致伤原因有所差异,临床应重视各种并发症发生,综合防治颈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29.
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创伤性距骨坏死至今为止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体外冲击波是目前一种微创、简单、疗效显著的骨肌系统疾病治疗新方法,其是否能够治疗距骨坏死尚无相关研究。 目的:应用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探索创伤性距骨坏死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纳入2004-09/2009-06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患者34例,均为单侧发病,按随机数字表达分为体外冲击波疗法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采用体表痛点定位结合X射线定位,工作电压8~10 kV,能流密度0.12~0.16 mJ/mm2,冲击频率40~50次/min,冲击次数800~1 000次。1次/周,共治疗3~5次。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疼痛情况;参照美国足踝关节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治疗后18个月时复查踝关节MRI,比较治疗前后坏死面积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病例治疗后18个月,体外冲击波疗法组的疼痛、踝关节功能、踝关节MRI坏死面积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1)。对照组有1例因创伤性关节炎剧烈疼痛致踝关节活动受限,于治疗后第15周行踝关节融合术。提示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距骨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非侵入性、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就近年来锁定加压接骨板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胫骨及其他部位的骨折治疗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资料来源:检索人为第一作者,检索文献时限为1992-06/2009-05,检索数据库为PubMed数据库(http://www. 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中文检索词为锁定加压接骨板,骨折,治疗,综述;英文检索词为LCP,Fracture,Therapy,Review。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例。②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排除重复研究。 结局评价指标:计算机初检到127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目的与本文无关的文献51篇,内容重复性研究35篇,保留41篇文献进一步分析,包括综述、评述、论著及临床报道文章。 结果:近几年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已经关泛用于全身各处骨折内固定,并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加压固定内固定系统,它依托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内固定牢靠,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外固定架,而且稳定性大于外固定架并兼顾了骨折解剖复位的特点。但对于下肢干部骨折,临床仍然首选髓内钉固定,目前这方面文献较少,希望以后加强这几方面的对比研究。 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作为国际内固定协会理论下产生的新技术,由机械力学转向生物力学角度,提倡“弹性固定”,减少创伤,促进骨痂形成做出了令人鼓舞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