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影响助孕妊娠结局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AH/EEC生育保留治疗后进行IVF-ET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IVF-ET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和复发情况,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以及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78例患者中51例(65.38%)为AH患者,27例(34.62%)为EEC患者;开始IVF-ET周期的平均年龄为(34.17±3.70)岁。共有74例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移植,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36.31%(65/179)和18.99%(34/179),累积妊娠率为72.97%(54/74)。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病变初次发病年龄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79 4,95%CI(0.785,0.983),P=0.02]。纳入患者IVF-ET期间子宫内膜病变的总复发率为6.41%(5/78),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复发及未控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83-2008年收治的复发及未控的卵巢恶性乍殖细胞肿瘤患者17例,总结其初次治疗情况(手术和化疗)及未控或复发后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7例患者均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其中只有4例初次手术时可以明确分期情况.除1例在本院进行初次治疗的患者接受了规范化疗(为初治后复发患者)外.其余l6例在外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均未经规范的化疗(均为初治后未控的患者),结果在初次手术后1~8个月再次发现肿瘤生长.有15例患者接受了再次肿瘤切除手术,术后进行了及时规范的化疗.8例患者治疗成功,随诊期间未见肿瘸复发;5例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4例失访.结论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规范的初次治疗很重要,即使对于复发及未控的肿瘤,仍应积极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采用规范的化疗,仍有使肿瘤治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总结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早卵泡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减量降调节后出现异常增大卵泡直接穿刺取卵体外受精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实施这一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辅助生殖中心接受早卵泡期GnRH-a减量降调节方案后出现异常增大卵泡...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患者的性腺切除途径及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6月至200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74例AIS患者的性腺切除途径、术后病理结果及性腺位置等特点。结果 74例患者均手术切除双侧性腺。其中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48例,平均年龄22.0岁,有家族史者3例(6.25%),术中探查发现25例双侧性腺均位于盆腔(52.1%),13例双侧性腺均位于腹股沟内(27.1%);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IAIS)26例,平均年龄16.5岁,有家族史者5例(19.2%),术中探查发现3例双侧性腺均位于盆腔内(11.5%),9例双侧性腺均位于腹股沟内(34.6%),10例双侧性腺均为于大阴唇中(38.5%)。CAIS患者中,开腹切除性腺21例,腹腔镜下性腺切除27例;IAIS患者中,9例开腹切除性腺,7例腹腔镜下性腺切除,10例经会阴切除性腺。术后病理证实睾丸肿瘤的发生率为18.9%,恶性肿瘤占4.1%。结论 IAIS的患者就诊和手术的平均年龄均较CAIS患者年轻,IAIS的患者较CAIS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双侧性腺位于盆腔的患者中CAIS多于IAIS,性腺降至腹股沟和大阴唇内的患者中IAIS多于CAIS。AIS患者性腺肿瘤发生率较高,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可参考性腺的位置采用经会阴及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性腺。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究缺氧环境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endometrial glandular epithelial cell, EEC)中微RNA(micro-RNA,miRNA)表达谱变化及其对凋亡的影响。  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EEC,接种至六孔板(1×105个细胞/孔)并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缺氧组、对照组分别置于缺氧环境(O2∶N2∶CO2体积比为1∶94∶5)和正常氧环境(O2∶CO2体积比为95∶5)中培养。培养4 h后收集细胞,加入Trizol并提取总R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两组EEC中miRNA表达谱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miR-7704、miR-7974基因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EC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53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高通量测序对21种常见miRNA表达水平检测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EEC中16种miRNA表达上调,5种miRNA表达下调;其中对照组表达丰度较高的miR-7704和miR-7974在缺氧组表达下降最为显著(P均<0.05)。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EEC中miR-7704和miR-7974相对表达量分别降低20%、80%。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缺氧组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EEC中p53表达升高,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表达降低(P均<0.05)。  结论  缺氧环境可诱导EEC中miRNA表达谱改变,其中以miR-7974表达下调最为显著。p53可能是miR-7974的靶蛋白,缺氧诱发的EEC凋亡可能通过下调miR-7974水平而促进p53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26.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进行黄体支持是常规的治疗方案。孕激素是维持妊娠最重要的甾体激素,但黄体支持开始的时间、需持续的时间、不同孕激素制剂在黄体支持中的给药途径和剂量的优化尚存争议。目前的研究表明,黄体支持应在取卵后即开始进行,至少持续到妊娠试验阳性,之后逐渐减量,继续持续一段时间;各种孕激素制剂和给药方法各有利弊。雌激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作用存在很大争议,有观点认为雌激素也是黄体支持必不可少的激素,可提高妊娠率,而也有观点认为雌激素对黄体支持无效,甚至有可能会降低妊娠率。  相似文献   
27.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是研究血管形成与抗血管形成的理想体内模型.鸡胚血管网到第8d发育成毛细血管丛,快速增长持续到第11d,而此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对异物的刺激不产生排异反应,便于观察诱导剂及抑制剂对机体免疫的影响.CAM已广泛的应用于肿瘤的研究中,包括对血管形成及抗血管形成的研究.目前CAM用于研究血管形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是理想的研究EMs发病原因的体内模型.  相似文献   
28.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红色病变组织块细胞培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组织块细胞培养方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腹膜红色病变的细胞体外模型。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共培养12例腹膜红色病灶,同时以酶消化共培养法对2例在位子宫内膜进行细胞培养作为实验对照。进行抗角蛋白和波形蛋白以及抗Flt-1、KDR抗体的细胞免疫化学检测。结果:12份标本中8份培养成功,每75m l体积的培养瓶可得到(2~5)×106个腺细胞及间质细胞,与酶消化培养法子宫内膜组织细胞的形态相似,经细胞免疫化学验证细胞成分并进行了初步细胞学实验研究。结论:腹膜红色病变组织的组织块培养法可作为内异症早期病变的细胞体外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内滑面内质网聚集(sERC)卵母细胞来源胚胎的发育潜能、移植后的临床和新生儿结局,进一步探讨sERC卵母细胞的可用性。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单精子卵母细胞胞浆内注射的患者根据获卵中是否出现sERC,分为sERC~+周期组(A组,n=80)和sERC-周期组(B组,n=1 492),比较两组促排卵过程中的临床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及两组的临床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在A组中又根据卵母细胞是否出现sERC,进一步分为sERC~+卵母细胞组(A1组,n=140)和sERC~-卵母细胞组(A2组,n=416),分析两组的胚胎发育情况。再根据所移植的胚胎是否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分为:Ⅰ组(n=4),所移植胚胎全部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Ⅱ组(n=10),所移植胚胎中的1枚胚胎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1枚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Ⅲ组(n=50),所移植胚胎均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比较3组的临床结局。结果 (1)sERC~+卵母细胞的周期发生率为5.1%,sERC~+卵母细胞的发生率为2.1%;(2)A、B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和Gn用量以及HCG日E_2水平和不同促排卵方案比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A组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的成熟卵率、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A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略低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相似(P0.05);(5)A1组的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显著低于A2组(P均0.05);(6)Ⅰ、Ⅱ、Ⅲ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均无畸形儿出生。结论卵母细胞内出现sERC可能对受精有影响,对早期卵裂无明显影响,会显著降低囊胚形成率,但本研究尚未发现sERC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D5和D6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新生儿结局,进一步为复苏囊胚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辅助生育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并已分娩的515例患者资料。按照冷冻前形成囊胚的时间D5或D6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新生儿出生结局;并根据分娩胎数将患者分为单胎组和双胎组,分别比较单胎组和双胎组的新生儿结局。结果 (1)单胎组:D5组的孕龄、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为(266.5±14.5)d、(3 387.4±584.8)g和(50.1±2.7)cm,与D6组[分别为(268.5±12.6)d、(3 379.7±540.8)g和(50.1±2.1)cm]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5组男女性别比略高于D6组(1.21vs.1.08),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双胎组:D5组新生儿的孕龄、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与D6组相比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5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2 531.0±505.4)g]略低于D6组[(2 601.8±503.0)g];D5组的低体重新生儿发生率(42.3%)高于D6组(31.4%),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D5组的男女性别比(1.20)高于D6组(0.9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单胎组或双胎组,D5与D6的囊胚冻融移植后出生的新生儿孕周、出生体重和体长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呈现出D6组新生儿体重偏大的趋势;D5组的男女性别比高于D6组,但由于例数所限,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