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6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大鼠盐酸吸入性急性肺损伤(ALI)模型中的含量变化及意义,并观察异丙酚的影响。方法通过气管内吸入盐酸(0.1 mol/L,2 mL/kg)建立大鼠ALI模型。将35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盐酸组(HCl组)、异丙酚组。按异丙酚100 mg/kg腹腔注射时间再分为5个亚组:盐酸吸入前24 h注射异丙酚(T24b组),盐酸吸入前12 h注射异丙酚(T12b组),盐酸吸入即刻注射异丙酚(T0组),盐酸吸入后1 h注射异丙酚(T1a组),盐酸吸入后3 h注射异丙酚(T3a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7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IL-17表达水平和部位;测定肺组织及BALF中IL-8浓度,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计算IL-17与MPO、IL-8的相关性。结果大鼠于盐酸吸入后很快出现呼吸急促、发绀、氧合指数降低、肺水肿、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肺出血等典型ALI表现;与对照组比较,HCl组大鼠肺组织匀浆及BALF中IL-17含量均显著升高[(106.03±13.90)pg/mg pro比(23.16±8.18)pg/mg pro;(65.99±19.02)pg/mg pro比(7.69±2.94)pg/mg pro,P均〈0.01];IL-17在HCl组大鼠肺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主要表达在肺泡上皮细胞及肺间质单个核细胞,而正常大鼠仅在肺泡上皮细胞少量表达;HCI组大鼠肺组织匀浆IL-17升高与肺组织匀浆IL-8升高(r=0.98,P=0.003)及与MPO升高(r=0.981,P=0.003)均显著正相关,IL-8与MPO也显著正相关(r=0.961,P=0.009)。各时点异丙酚组大鼠氧合指数、肺水肿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T24b组改善最明显;T24b组大鼠与HCl组比较,肺组织匀浆和BALF中IL-17[(81.28±10.68)pg/mg pro比(106.03±13.90)pg/mg pro,P=0.011;(33.08±7.94)pg/mg pro比(65.99±19.02)pg/mg pro,P=0.003]及IL-8[(7.77±1.08)pg/mg pro比(11.7±1.48)pg/mg pro;(2.91±0.65)pg/mg pro比(6.39±0.59)pg/mg pro,P均〈0.01],以及肺组织MPO活性[(1.10±0.85)单位/克湿片比(1.51±0.25)单位/克湿片,P〈0.01]均显著下降,其他异丙酚组与HCl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L-17在大鼠盐酸吸入性ALI中显著升高。肺泡上皮细胞、肺间质单个核细胞可能是产生IL-17的主要细胞。IL-17可能通过刺激IL-8的产生,进而引起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而参与ALI的病理过程。预先给予异丙酚能明显减轻盐酸吸入大鼠肺损伤程度。降低IL-17的水平可能是异丙酚减轻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肝胆外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胆外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外科医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肝胆外科学理论教学中,融合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综合运用LBL、CBL、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年轻医师学习、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调动年轻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采取左半肝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肝动脉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 结果6例均顺利恢复,术后发生胆漏1例、无肝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0~23个月,均存活.结论 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是可行的,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保护肝功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以本科施行肝切除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131例(使用地塞米松)和对照组125例(未用地塞米松),治疗组于手术当天,麻醉前静推10 mg地塞米松,术后1~3 d,每天静推10 mg地塞米松.在肝切除术前后不同时期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3、7 d,治疗组的AST、ALT、TBIL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术后3、7 d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胸水、腹水等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5.
近半个世纪以来,肝细胞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最有效的措施。为选择肝细胞肝癌患者合理的治疗措施,制订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性参考方案。2008年9月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将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汇总,确定本方案第二次修改的内容。部分修订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36.
为探讨外用溃疡散保留灌肠治疗肛门疾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我们对肛门疾病术后采用外用溃疡散(41例,治疗组)、锡类散(34例,对照Ⅰ组)和滑石粉(30例,对照Ⅱ组)灌肠的105例患者的术后症状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手术后第7天疼痛、出血、水肿及下坠感、分泌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Ⅰ组,P〈0.05;手术后第3天和第7天疼痛、出血、水肿及下坠感、分泌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Ⅱ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疾病术后外用溃疡散保留灌肠能明显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7.
肝癌治疗的微创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创 (minimallyinvasive)是在任何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都应当遵循的一个原则[1] ,肝癌治疗也不应例外。近年来已将内镜、介入等与手术相比较具有低创特征的治疗 ,与腹腔镜外科纳入同一范畴 ,形成了微创外科这一新的概念。事实上 ,当我们提出肝癌治疗的“微创观念”这一命题时 ,许多微创化或具有微创特征的治疗方法已在肝癌临床上应用了很多年 ,并且随着医学和相关高新科技的发展 ,这类临床方法会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1 肝癌治疗的微创观念1 1 减小创伤在肝癌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肝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 ,但至今其…  相似文献   
38.
原发性肝癌 (以下简称肝癌 )术后复发与肝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肌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我们对肝癌切除术后病人应用胸腺肽治疗 ,探讨胸腺肽在预防肝癌复发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一般材料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本组共收治肝细胞肝癌获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住院病人共 5 7例。其中男 4 9例 ,女 8例 ,年龄 30~ 6 6岁 ,平均 4 8岁。2 .随机分组 :5 7例病人以入院先后次序为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8例 ,为单纯手术切除组。治疗组 19例 ,为手术切除后结合胸腺肽治疗。胸腺肽使用方法 :术后第 1周开始皮下注射胸腺肽α1(日达仙 ,…  相似文献   
39.
肝癌特异性细胞毒 T 淋巴细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TS-CTLs),观察其体外、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特异性;评价其抗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细胞因子体外短期刺激方法提高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再与肿瘤浸润T细胞共同培养,辅以CD28单抗共刺激,诱导TS-CTLs,检测其体内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效应机制;大量扩增后回输患者,观察其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随访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体外研究表明,肝癌细胞经IFN-γ、TNF-α诱导后MHCI类分子,ICAM-1及B7分子的表达增高,用此细胞辅以CD28单抗刺激诱导产生的TS-CTLs体现了高度的对自体肝癌的杀伤活性及特异性,其杀伤活性由TCR-CD3复合物、CD8、LFA-1、ICAM-1及MHCI类分子所介导。体内研究的结果表明,TS-CTLs对SCID小鼠人肝癌模型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12例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TS-CTL对于提高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对于预防肝癌术后复发均具有良好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结论:TS-CTLs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可望进一步提高肝癌和其它实体肿瘤的外科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0.
不规则高热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