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219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192篇
综合类   552篇
预防医学   289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61篇
  1篇
中国医学   159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回盲部常见肿块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4例回盲部常见肿块样病变患者的MRI资料,采用盲法分析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血供特点,比较回盲部慢性炎症、结核、肠癌及淋巴瘤4种病变的MRI信号差异。结果研究纳入慢性炎症25例,肠结核12例,肠腺癌21例,淋巴瘤6例。4种病变形态学表现、DWI及血供特点如下:(1)淋巴瘤组肠壁厚度高于慢性炎症组、结核组及肠腺癌组(P0.05),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与结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容易出现黏膜线样强化及同心环征(P0.05)。(2)4种病变肠管表观扩散系数值依次减低,仅肠结核组与肠腺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种病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I对回盲部肿块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以作为CT不典型病变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5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双臀部、颏下无痛性包块5月。于2016年12月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主诉2016年3月在当地查血肌酐800mmol/L,尿蛋白(+),伴双侧大腿僵硬,在当地医院未做肾活检,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5期",并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每周2次。6月因反复腰酸、乏力、纳差,2016年9月双大腿肌肉僵硬加重,双臀部及颏下出现无痛、进行性增大包块,伴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住院超重及肥胖患者短期进行极低热量饮食干预的效果及其依从性。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30例超重及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给予每日总热量800 kcal(1 kcal=4.186 8 kJ)的饮食干预。比较其入院当日和出院当日的体质量,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对极低热量饮食的耐受性,随访患者出院半年内饮食控制和体质量情况。结果:患者平均接受(8±3) d的极低热量饮食干预后,体质量显著下降[(92.86±22.78) kg vs (95.93±23.28) kg,P<0.001]。所有患者均无干预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住院期间可坚持极低热量饮食治疗,但在出院后长期依从性较差。结论:短期极低热量饮食干预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患者的体质量,患者耐受性好,但对长期极低热量饮食依从性较差,应加强患者饮食控制。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7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配合头针治疗,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效果评定,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病人FMA、UEFT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5.
米娜  李洪艳  禹艳  杨玉芳  覃梅  魏玲玲 《重庆医学》2015,(31):4459-4461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社会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肝胆系统疾病的护理模式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接受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治疗的患者,由于ERCP开展时间较短,对该项新技术的治疗手段、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护理的不了解,导致产生对治疗的恐惧,对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担心,影响患者对治疗的配合[1‐2]。而良好心理状态能充分调动人的内在康复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3]。因此适合此类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护理接受ERCP或EST 治疗的患者,满足患者的需求是目前护理工作的研究热点。舒适护理模式是1998年由台湾萧丰富先生提出,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有效的创新型的护理模式,已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目前,将舒适护理模式用于行ERCP和EST 的患者研究报道甚少,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作者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行ERCP和EST 患者,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对患者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阿替普酶溶栓在治疗前后的血流分级变化,及该治疗方法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进行阿替普酶治疗前后24 h,进行闭塞或狭窄的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BI),根据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表(NIHSS)对比溶栓治疗后24 h TIBI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24 h和治疗前相比,有27例(48.21%)患者TIBI的分级达到4级;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有17例(30.36%),恢复良好的有39例(69.64%)。结论经过阿替普酶治疗后,TIBI的分级和由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及恢复相关,有助于预后的判断,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阿替普酶溶栓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4例患者随机分成单侧固定组(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双侧固定组(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单侧固定组手术风险、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住院费用均低于双侧固定组,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可进行单侧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8.
目的以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为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心肌中的表达,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刺激与VEGF产生的关系和意义以及蜕皮甾酮(EDS ecdysterone)的促侧支循环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1、3、7 d)和蜕皮甾酮干预治疗组(每只0,40mg/d).免疫组化检测VEGF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毛细血管密度,比重法测定梗死面积.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实验组分别给于蜕皮甾酮治疗(100μg/ml),2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中VEGF表达.结果随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心肌产生的VEG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均有显著差异,缺血时间与VEGF产生量呈正相关;蜕皮甾酮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显著降低(P<0.01);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1).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蜕皮甾酮治疗组心肌细胞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缺血心肌通过分泌VEGF对自身产生重要的保护作用;蜕皮甾酮进一步刺激心肌分泌产生VEGF,促进大鼠缺血区血管生成、侧支循环建立、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陈汝满  白亚飞  李洪 《新医学》2021,52(10):800-803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导致静脉损伤继发局部血肿是常见并发症,但围插管期无症状、插管后数月出现气管压迫、危及生命的活动性出血少见。该文报道一例45岁男性患者,因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后4个月出现右侧无名静脉严重活动性出血、纵隔血肿压迫气管,经过控制血压、减少容量负荷、关闭同侧内瘘后出血停止、最后血肿吸收。该例提示应重视深静脉置管穿刺损伤引发纵隔血肿的可能性,尤其在穿刺不顺利时应当立即行胸片、CT或超声检查,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6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全身皮肤脓疱丘疹、溃疡、结节伴发热1个月于2013年9月16日于我科就诊。该患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持续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伴乏力,1周后右上肢皮肤发生粟粒至黄豆大红色丘疹、结节,部分丘疹快速发展为脓疱丘疹,皮损逐渐增多,部分融合,中心破溃、流脓,迅速累及躯干、四肢,无痛痒。自行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