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根据骨折的分型选择手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l占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月,对42例后踝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8-78岁,平均46岁。根据采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1例,旋后外旋型19例,旋后内收型3例。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在侧位X线片上均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25%,且移位程度大于2mm。患者均根据骨折分型并结合CT片选择相应的体位,其中单纯俯卧位11例;侧俯卧位改仰卧位16例;单纯仰卧位6例。结果病例组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3个月。骨折复位效果满足:恢复了踝穴的正常解剖关系;踝关节负重面与小腿纵轴线垂直;踝关节面平滑。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优26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对于后踝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体位,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2.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Pipkin‘s骨折)临床少见,据文献报道约占髋关节脱位的6%到16%[1].随着交通运输和工业的发展,高速车祸所致的该类骨折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类骨折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固定材料等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3.
软组织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系机体生态失调,多种致病菌侵犯软组织,扩散蔓延,液化坏死。利用常规的抗炎、清创、截肢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本症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继“杨晓霞疑难病”在本院治愈后,先后又收治类似患者2例,均细菌学确诊,经  相似文献   
44.
作者报告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基因重组碱性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溶性载体,将三者的混悬液经皮注射入小鼠肌肉和兔桡骨缺损处的实验研究。经不同时间点的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成骨量及骨缺损愈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入小鼠肌肉后及兔桡骨缺损区,观察到与新骨伴随的血管增生。证实该两种因子的联合植入,成骨作用大于单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成  相似文献   
45.
术后椎间盘炎的血沉与C反应蛋白分析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ESR和CRP特征性改变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 25例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并发椎间隙感染的患者以及前瞻性研究 50例同种手术无感染的患者, 分别于术前、术后 2d、1、2周以及 4周进行ESR和CRP分析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ESR和CRP增快, 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1),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同期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同期CRP与ESR相比, 峰值出现更早, 持续时间更短。结论: 两组ESR和CRP虽没有统计学差异, 但仍是早期诊断椎间盘感染的一种简单、有效和经济的术后常规筛选检查指标, 而且动态监测时间越长, 升高越快, 诊断价值越大。  相似文献   
4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6~55岁,平均22.5岁;骨巨细胞瘤Ⅲ级3例,骨肉瘤3例;肿瘤长度6~15cm,均未突破关节面;4例采用骨库冷冻骨,2例采用酒精浸泡骨;髓内钉采用Smith-Nephew公司生产的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钉(GSH钉),长度20、25cm。 1.2 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7.
使用激光、电灼和药物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宫颈糜烂540例,临床观察证明:激光和电灼疗效可靠有推广价值,药物治疗对糜烂较浅的单纯性糜烂也可以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8.
1973年首次发现甲肝病毒时所用的免疫电镜方法至今仍是甲肝研究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但以往通用的免疫电镜方法,由于需经超速离心制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70年代初期,Kelen 等以及 Meyrick 等相继报告了一  相似文献   
49.
脱细胞保鲜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脱细胞保鲜异种骨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方法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 ,分别植入脱细胞保鲜牛皮质骨(PBCTB)和松质骨 (PBCCB)、新鲜骨 (FBC)、去抗原牛松质骨 (BCB) ,采用体外二次刺激增殖实验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局部组织学观察 ,研究移植后大鼠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宿主对该移植物的局部病理反应。结果 保鲜牛皮质骨、松质骨显著降低了异种骨的抗原性、其中保鲜松质骨尤佳 ,与BCB相比较 ,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脱细胞处理的保鲜松质骨显著降低了细胞的免疫原性 ,同时可以避免化学毒物的残留 ,是一种理想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50.
目的: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制成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plastic bioactive artificial bone,PBAB),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解放军北京军医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兔双侧桡骨干15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植入CPC或PBAB。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综合评价PBAB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PBAB植入2周大量间,:质细胞增生和软骨细胞出现并长人材料内部;4周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8周出现大量板层骨;16周植入的PBAB材料基本降解替代;24周骨缺损处完成骨性连接,新骨向正常骨干结构改建。动态X射线检查显示,伴随新骨的形成和材料的缓慢降解,骨缺损区的密度不断提高。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PBAB组24周桡骨标本抗弯强度为79.19N,明显高于CPC组的46.06N,接近正常兔桡骨标本。结论:PBAB是集骨传导和骨诱导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