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37篇
  2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 70年代初,Krugman等用加热灭活的方法处理HBsAg携带者的血清,然后接种小儿,诱导出抗-HBs,对HBv侵袭产生保护,从而开辟了自动免疫预防乙肝的先例。70年代中期,美国默克制药厂的Hilleman等用等密度和速率区带超速离心的方法,处理HBsAg慢性携带者的血清提纯HBsAg,制备出了乙肝血源疫苗,经过在黑猩猩中的试验,证明了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从此,乙肝血源疫苗开始大规模的人群评价。在以后的十几年间,乙肝疫苗的研究应用取得了迅速进展和重大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血源性疫苗在人群中的效果评价 (一) 安全性一般认为,乙肝疫苗是安全的,没有什  相似文献   
62.
为了了解河南省丁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感染情况,从1991-1993年对河南省十三个地区1182例HBsAg阳性的各型乙肝病人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清标本进行HDAg、抗HDV和IgM-抗-HDV三项标志检测。结果表明,河南省人群HDAg、抗-HDV、IgM-抗-HDV的总感染率分别为3.0%、3.5%、3.5%、8.1%。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腓骨、髂骨联合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扩大切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6年10月~2002年11月,收治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25例,其中17例采用肿瘤扩大切除,吻合血管的腓骨、髂骨联合移植术,年龄18~44岁。Enneking分期均为A期;放射影像学Campanicci’s分级级11例,级5例,级1例;病理学Jaffe's分级级9例,级7例,级1例。骨缺损范围为5.0cm×4.0cm~8.0cm×5.5cm,采用胫骨近端肿瘤扩大切除吻合血管的腓骨、髂骨联合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骨缺损9例,股骨远端肿瘤扩大切除吻合血管的腓骨、髂骨联合移植修复重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8例。随访观察术后植骨愈合、肿瘤复发情况、膝关节功能以及死亡情况。结果术后17例移植髂骨4.0cm×4.0cm~5.0cm×5.0cm,移植腓骨长度14~20cm,伤口期愈合。均获随访26~87个月,平均54个月。所有移植骨术后均愈合,愈合时间75~120d,平均93d。术后复发2例,关节腔间隙轻度狭窄3例。所有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良好,其中股骨远端重建后屈曲80~105°,平均96°;胫骨近端重建后屈曲90~120°,平均110°。根据Enneking下肢功能评价标准,优11例,良3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2.4%。结论肿瘤扩大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腓骨、髂骨联合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具有肿瘤切除相对彻底、复发率低、骨移植愈合时间短、功能恢复快,能尽量保持和重建膝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4.
对3年前接种过3针血源性乙肝疫苗的10名无应答和弱应答者以及52名应答良好者各复种1针血源性乙肝疫苗。无应答和弱应答者大部分抗-HBs阳转,其滴度明显升高,但持续时间较短。52名良好应答者复种后多数出现良好的回忆反应。1μg疫苗皮内注射显示了同10μg肌肉注射相似的应答效果。复种后的抗体应答水平与初种后的抗体应答峰值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音乐联合心理治疗对帕金森病(PD)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伴睡眠障碍的PD患者分为对照组、音乐组、心理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如多芭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根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剂量及配伍。音乐组、心理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音乐或心理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音乐和心理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分别应用多导睡眠图(PSG)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对患者夜间睡眠和白天嗜睡情况进行检测,记录各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S)、醒觉指数(AI)及ES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TST、SL、SE、REMS、AI及ES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后音乐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仅有TST及S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21d后联合治疗组TST[(367.56±26.84)min]、SL[(17.66±5.16)min]、SE[(75.5±14.3)%]、REMS[(13.41±6.22)min]、AI[(25.9±10.8)次/h]及ESS评分[(10.4±10.3)分]均显著优于音乐组、心理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音乐联合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伴睡眠障碍PD患者的夜间睡眠结构,减少日间过度嗜睡,提高睡眠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及108例对照组进行非运动症状问卷调查,分析非运动症状的分布状况,并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进行比较,其中PD老年组76例,年龄(66.8±6.6)岁,非老年组30例,年龄(57.3±5.2)岁;结合临床特征等因素分析非运动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老年PD组的非运动症状总数(13±7)个和非老年PD组的非运动症状总数(11±4)个,均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4±2)个和(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43、12.145,均P<0.001).(2)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有20项,而非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有9项,均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发生率中老年组以便秘、非老年组以嗅觉障碍的发生率最高.(3)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个数与病程(r=0.413)、Hoehn-Yahr分级(r=0.318)和年龄(r=0.385)呈正相关(P<0.05);非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个数与Hoehn-Yahr分级呈正相关(r=0.306,P<0.05). 结论 老年和非老年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同龄对照组;非运动症状普遍存在于早期PD患者,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及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应提高对非运动症状诊断和合理治疗的重视,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7.
李东升 《大众健康》2012,(5):107-107
育儿是一门学问。它需要经验,但不是经验主义:它有规律可循,但不是按部就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体会、有思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t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的功能。方法:应用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块收缩试验(CRT)和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活性测定(PF3aT)共三个试验检测105例ITP患者的血小板,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ITP患者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PAgT比对照组增高,但个别患者减低;ITP患者血块收缩百分率和血小板3因子活性均减低。结论:ITP患者血小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血症状不仅与血小板的数量相关,还与血小板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 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临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收集面中部紫红型鲜红斑痣患者39例,采用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首次治疗前及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 ~ 6个月皮损拍照后,使用RCM检测皮损内100 μm深度血管直径和血管密度。根据临床照片评估临床疗效,并计算1 mm2范围内血管平均直径和血管平均密度。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9例患者中基愈1例(2.56%),显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2例(5.13%)。显效组和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平均直径和密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直径差值为(48.56 ± 17.87) μm,高于有效组[( 31.15 ± 21.09) μm]和无效组[(12.00 ± 2.83) μm],均P < 0.05。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密度差值分别为(7.13 ± 3.44)支/mm2、(5.00 ± 2.22)支/mm2和(-0.50 ± 3.54)支/mm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CM可用于观察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鲜红斑痣皮损处血管平均直径、密度情况,有助于定量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无脑疝、出血量40 ~5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无脑疝、出血量40 ~5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185例的临床资料.93例采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瓣组),92例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穿刺组),分析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骨瓣组为53.8%,穿刺组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骨瓣组死亡32例,病死率34.4%;穿刺组死亡17例,病死率18.5%,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出血量40 ~50 ml且无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优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