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此研究评价在激素、美沙拉明(mesalamine)治疗基础上口服环丙沙星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的诱导和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针对儿童独特体质及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结合方药特点分型治疗。为了发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笔者研读近10年文献资料,就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观点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背景:表达于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3(HDAC3)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而肠上皮细胞中的HDAC3可调节宿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目的:探讨末端回肠HDAC3表达与肥胖以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8只6周龄SPF C57BL/6小鼠和8只6周龄无菌C57BL/6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予喂饲相应饲料5周,每周记录体质量变化。获取末端回肠组织,以免疫组化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HDAC3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SPF普通饮食组相比,SPF高脂饮食组小鼠体质量增长明显(P 0. 05),末端回肠HDAC3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 0. 05)。无菌高脂饮食组和无菌普通饮食组小鼠实验过程中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 0. 05),两组间HDAC3蛋白和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肠道菌群对末端回肠HDAC3表达可能具有潜在调节作用,进而参与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越深入,就越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既治标,又治本则是反腐败斗争的两个主要方面。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更大胜利。 早在建国前夕,我党就对夺取政权后党内腐败做了充分估计,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口皆碑。改革开放以来,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同样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5.
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甚至可以导致生命危险,但【大】药物过敏导致角膜炎的病例并不多见。而青霉素引起的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2006/2007年发现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Fascin-1(FSCN1)蛋白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En Vision 二 步法检测 40 例正常宫颈组织、40 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CIN1 级)、49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CIN2~3 级)、120 例宫颈癌组织中 FSCN1 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 FSCN1 蛋白阳性率为 47.5% (19/40),但其基底层细胞 FSCN1 蛋白阳性率为 100.0%(40/40)。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 颈癌组织中 FSCN1 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47.5%(19/40)、100.0%(40/40)、98.0%(48/49)、99.2%(119/12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 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 FSCN1 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均 P<0.01);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 瘤变和宫颈癌组织 3 者间 FSCN1 蛋白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在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患者间比较,FSCN1 蛋白阳 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 结论 在病变宫颈组织中 FSCN1 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提示其在宫颈癌发生的 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抗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老年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4例,女10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w留取胆汁,口服核素以及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观察术后1w、6个月口服稀钡患者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情况,同时观察近期和远期患者继发胆管炎的情况。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51)。行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锝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EPBD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EPBD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6月的X线稀钡钡餐检查显示中切口EST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为2例、1例,钡剂反流分别均为1例。小切口EST+EPBD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2例、0例,无钡剂反流现象出现。术后1w无1例出现发热、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的胆管炎表现。术后6个月中切口EST患者,1例出现轻度胆管炎表现。结论行EST中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EPBD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性肝病的关系及其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曾悦  范建高 《肝脏》2000,5(2):118-119
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每日饮酒的量和饮酒史的长短无疑是发生肝脏损伤的必要因素。然而长期嗜酒者仅有部分发生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严重肝病的发生率则更低,说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必然有其它因素介导。已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对大鼠胰腺的损伤机制.方法 采用断乳1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各5只.一组为高脂血症组,喂以高脂饮食,另一组为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实验6周后处死动物,取胰腺组织,裂解提取蛋白质.采用相差凝胶电泳(DIGE)和二极质谱技术,检测两组胰腺组织蛋白质差异,并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 高脂血症组胰腺与正常胰腺相比,上调蛋白质3种,其中精氨酸酶Ⅱ、甘氨酸脒基转移酶、核糖核酸酶抑制剂分别为对照组的2.19倍、1.82倍和1.12倍;下调蛋白质11种,酪氨酰tRNA合成酶、α-淀粉酶、脂肪酶、DJ-1蛋白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48倍、2.37倍、1.85倍、1.73倍和1.65倍(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高脂血症组胰腺的精氨酸酶Ⅱ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α-淀粉酶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结论 高脂血症胰腺组织中精氨酸酶升高可能是高三酰甘油对胰腺造成损伤的机制之一,而淀粉酶和脂肪酶下降可能为胰腺自身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蛋白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20例宫颈癌组织、4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2~3)、4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1)、37例正常宫颈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宫颈、CIN1、CIN2~3、宫颈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8%(4/37)、12.5%(5/40)、42.9%(21/49)、89.2%(107/120)。宫颈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CIN2~3、CIN1及正常宫颈组织(均P<0.01);EGFR蛋白在CIN2~3中表达显著高于CIN1和正常宫颈组织(均P<0.01);CIN1和正常宫颈组织之间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肿瘤浸润深度更深的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浸润深度较浅的患者(P<0.01)。结论EGFR在宫颈癌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抗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