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169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4篇
  3篇
中国医学   110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风湿免疫科收治的3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15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侧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等.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15d对两组患者使用11点疼痛数字等级量表(PI-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入院15d后,对两组使用11点疼痛数字等级量表(PI-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干预组间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干预组好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治疗有积极明显的作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信息化在入境航空器电讯检疫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通过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场办事处几年来对出入境航空器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总结经验.结果 参照《入境航空器检验检疫规程》,修改完善信息系统,提高电讯检疫效率.结论 利用航空器出入境信息系统,对入境航空器实施电讯检疫,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3.
目的了解儿童咽部微生物群的分布情况,为从微生态角度预防以口咽部为门户的呼吸道感染发生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市花城小学7~9岁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用无菌咽拭采集标本,对菌群进行分离培养、纯化、染色镜检和ATB鉴定,了解儿童咽后壁的优势菌群和菌群分布特点。结果儿童咽后壁菌群的需氧菌95%正常值范围为2×103~2×107CFU/mL,厌氧菌为1×103~2×107CFU/mL,需氧菌和厌氧菌之比为1.5∶1。在需氧菌中,口腔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灰色奈瑟菌、白假丝酵母菌、缓症链球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菌属,上述菌株的构成比也明显较高。在厌氧菌中,小韦容球菌、解脲拟杆菌、麻疹孪生球菌的检出率相对高于其他菌株,检出率较靠前的口腔纤毛菌的构成比与其他检出率较低的菌种没有明显区别;相反,检出率较低的嗜酸乳杆菌的菌种构成比反而较高。结论口腔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灰色奈瑟菌、白假丝酵母菌、缓症链球菌、小韦容球菌、解脲拟杆菌、麻疹孪生球菌是咽部的优势菌群,是研究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粉防己甲素联合氟桂利嗪胶囊对偏头痛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氟桂利嗪胶囊)和治疗组34例(粉防己甲素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口述疼痛分级法(VRS)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SF-36)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VAS、VRS积分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VRS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防己甲素片能显著提高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uantitative pharmaco—electroencephalogram,QPEEG)各频段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为4组(n=6):NS组(生理盐水1ml·kg-1)、LD组(舒芬太尼1.5μg·kg-1)、MD组(舒芬太尼3μg·kg-1)、HD组(舒芬太尼63μg·kg-1)。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分析兔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前后α1、α2、β1、β2、δ和θ各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NS组、LD组中β1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MD组、HD组中各脑区β1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在30S-30min内减少(P〈0.05,P〈0.01),且较大部分与舒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r=-0.43~-0.75,P〈0.05);8频段功率百分比在NS组、LD组与给药前相比也无明显变化,而MD组、HD组中各脑区8频段功率百分比在30s~30min内增加(P〈0.05,P〈0.01),且与舒芬太尼剂量呈明显正相关(r=0.48~0.80,P〈0.01);各脑区α1、α2、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与给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舒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兔QPEEGβ1频段功率百分比,同时也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8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β1和δ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舒芬太尼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7.
在小组讨论课中引入ARS,探讨ARS是否能提高小组讨论课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医学影像学学习.结果显示,ARS小组讨论课具有以下优势:促进学生医学影像学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构建ICU新护士临床路径式培训内容,为ICU新护士的高质量、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遴选相关领域的16名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ICU新护士临床路径式培训内容。结果 第2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365、0.357和0.180,专家权威程度为0.863。确定培训内容的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87个。结论 ICU新护士临床路径式培训内容,明确了教学路径及具体内容,可增加ICU新护士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89.
换药间隔时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12月,笔者对我院100例胆囊切除术后换药间隔时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iled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and to improve its re-sult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4 to October 2007, 48 patients underwent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2 to 38 months(mean 18 months). Among them, 4 failed cases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 1 male and 3 females, with the age of 42, 51, 40, 49 years. Results Case 1 reported the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s the result of the patient's shoulders being overstretched while fixing his position during operation, the muscular power of both upper extremities declining to degree Ⅱ and Ⅲ upon operation completion, which was restored to degree 4 when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45 days after operation). Case 2 reported the compression on the spinal cord as the result of failure to remove the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which had been identified by the preoperative CT; the patient complained of no release of symptom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T showed that compression still existed. Case 3 reported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caused by massive bleeding during decompression, a function of ex-tremely small vertebral can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5 mm shown in preoperative MRI); the muscular pow-er of left extremity dropped to degree 0 upon operation completion; the patient could walk with crutch 10 days after operation. Case 4 reported'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P) which occurred 1 year after operation and became deteriorated 2 years later, but did not affect the motion of prosthesis. Conclusion Bryan disc arthroplasty is being extensively used as an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decompr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ervical disc. Excellent clinical results are related to strict selection of indications,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the experience and surgical technique of the surgeon are also important to the final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