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4~71岁,平均51.2岁;病程2~50个月,平均11个月.病变位于上胸段(T1~T4)4例,中胸段(T5~T8)7例,下胸段(T9~T12)10例;合并黄韧带骨化9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8例.11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0例行侧前方减压术.结果 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40 min.侧前方减压手术时间110~360min,平均240min.术后患者症状未加重,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蛛网膜下腔感染和伤口感染.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8~15分,平均(9.17±1.63)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6例为良,5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66.7%.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0.23±1.64)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7例为良,4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71.4%.结论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黄韧带骨化,后路椎板切除术和侧前方减压术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2.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多存在颈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MRI检查可以发现颈椎退行性变,脊髓内有信号改变-T1加权像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许多患者呈现特征性的"眼镜征";及早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结论:颈椎退变、椎管狭窄是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学基础;MRI检查是协助确诊的最佳手段;脊髓受压患者应该及早手术,以求神经功能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体外构建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I型胶原(type I collagen,Col-I)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共混体系制备二维复合膜和三维仿生支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探讨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在细胞培养小室底部共混SF/Col-I/HA以及低温3D打印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二维复合膜及三维支架。通过机械性能测试、电子显微镜和Micro-CT检测材料的理化性质,检测细胞的增殖评估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通过共混和低温3D打印获得稳定的二维复合膜及三维多孔结构支架;力学性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孔径、吸水率、孔隙率和弹性模量均符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要求;支架为网格状的白色立方体,内部孔隙连通性较好; HA均匀分布在复合膜中,细胞黏附在复合膜上,呈扁平状;细胞分布在支架孔壁周围,呈梭形状,生长及增殖良好。结论 利用SF/Col-I/HA共混体系成功制备复合膜及三维支架,具有较好的孔连通性与孔结构,有利于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以及营养输送,其理化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符合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比较化学和生长因子两种不同诱导方法,观察评估脂肪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NLCs)分化,并探讨诱导分化机制.方法 取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分离培养获得ADSCs,取其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表型鉴定(CD29、CD34、CD45、CD73、CD90、CD105)并进行实验诱导.分为化学诱导组[DMEM/F12 +5 mmol/L β-巯基乙醇(β-BME)+2%二甲基亚砜(DMSO)+ 200 μmol/L丁酸酯羟基茴香醚(BHA)]和生长因子分步诱导组[第1步:DMEM/F12+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2% B27;第2步:DMEM/F12+ 1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 μmol/L维甲酸(RA)].每天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在第3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神经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核蛋白(NeuN)、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ADSCs细胞表型CD34(0.57%)、CD45(0.67%)、CD29(99.38%)、CD90(96.21%)、CD73(99.80%)和CD105(97.97%).化学诱导组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表达Nestin和MAP-2,但其诱导后形态在第5天出现逆转且在第7天有部分细胞开始死亡;生长因子诱导组诱导3d时Nestin表达,1周后MAP-2、Neun和GFAP表达逐渐增加,诱导生成稳定NLCs.结论 化学诱导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速度较快,但其性质不够稳定,形态出现逆转且伴随细胞死亡;生长因子法能够实现稳步诱导,诱导生成的NLCs更符合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25.
骨损伤、骨缺损等由于移植物来源短缺或移植后存在多种不良反应等因素,治疗上非常困难,成为骨科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源性骨修复和外源性骨修复两种。内源性骨修复仍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一般从身体另一部位取出健康骨后移植到损伤部位,其局限性在于骨源短缺,且往往需要二次手术;外源性骨修复虽克服了骨源短缺的缺点,但存在移植体组织相容性及容易引发感染等问题。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其目的是利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再生新的骨组织,以修复和替代病变或缺损骨组织。骨组织工程以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作为三要素来构建三维空间复合体,其中支架材料尤为重要,能提供细胞基质、维持细胞生长并保持其分化功能,提供暂时的力学支撑,从而满足组织修复和重建的要求[1]。随单一材料支架缺点的不断暴露,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混纺成复合材料以实现其结构和功能上互补的方法,有望在支架材料研究领域展现创新性和实用性。本文就胶原蛋白/丝素蛋白的理化性质及静电纺胶原/丝素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表现及意义.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盘突出症患者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并摄片;观察不同病理学类型的造影结果.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不同的造影表现.(1)椎体后缘骨软骨病造影显示髓核形态基本正常,侧位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形或马蹄形,比较饱满.可伴有发育不良的表现.(2)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造影显示分散状或多支状影像,造影剂呈弥漫分布,扁平而扩大,几乎充盈整个椎间盘.(3)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造影显示阴影向后延伸,有时达椎体后缘或者后纵韧带,甚至进入椎管.(4)椎体后缘骨软骨病基础上的间盘疝出造影显示髓核显影饱满,呈现椭圆形或马蹄形,同时伴有向后突出的阴影.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类型有特异的椎间盘造影表现,椎间盘造影在病理分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生物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探讨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的三维仿生复合支架材料内BMSCs增殖、分化、成骨特异性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低温3D打印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三维支架,提取新西兰大白兔的BMSCs,用倒置显微镜及免疫组化鉴定BMSCs的形态及特征.将第3代B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