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目的筛选理想的脱细胞方法,制备符合组织工程要求的脱细胞血管基质。方法应用三种不同的脱细胞方法[1%TritonX-100+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1%SDS+0.25%胰蛋白酶+1%糜蛋白酶、1%TritonX-100+0.1%氢氧化铵+0.25%胰蛋白酶]脱除猪颈动脉细胞成分,对其进行组织学切片、扫描电镜检测判断脱细胞效果;比较脱细胞前后动脉管道的爆破压变化;测定脱细胞基质的孔径、孔隙率。结果经1%SDS+0.25%胰蛋白酶+1%糜蛋白酶处理后的脱细胞血管基质的细胞成分被完全清除;爆破压强度(1489.33±106.04)mmHg;孔径(140.00±57.73)μm;孔隙率91.22%。结论应用1%SDS+0.25%胰蛋白酶+1%糜蛋白酶顺序处理后得到的脱细胞血管基质适合用于组织工程血管的制备。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闭塞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49例下肢动脉旁路移植后移植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9例患者中,糖尿病下肢缺血者23例,占46.9%;非糖尿病下肢缺血26例,占53.1%.结果 在术后13~24个月移植的血管容易闭塞,本组占36.8%(18/49);其次是6个月以内的血管也容易闭塞,占26.5%(13/49);而在6~12个月和25~48个月期间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移植血管闭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吻合口内膜增生导致的血管闭塞原因和在使用抗凝药方面,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血管近、远段动脉病变方面,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后血管闭塞除了内膜增生外,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使移植血管近段或远段闭塞也是导致移植血管闭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8年11月~2012年11月,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连续治疗7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7例均为男性,年龄52—70岁,平均60.6岁。Rutherford分级3级5例,4级I例,5级1例。主、髂病变TASC分级C级2例,D级5例。全麻,先用完全腹腔镜技术经左侧结肠后肾后入路游离肾下腹主动脉,再将“Y”形涤纶人工血管近端与之行端侧吻合,人工血管远端经腹膜后隧道引出至相应侧腹股沟,直视下分别与双侧股动脉吻合。结果5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2例中转开腹(肠系膜下动脉断端的钛夹脱落出血1例,结肠损伤1例)。手术时间420~840rain(中位数585min),主动脉吻合时间40~150min(中位数65rain),术中出血量400—1500ml(中位数800m1)。未中转的5例均在术后12—40h恢复进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结肠损伤患者术后结肠漏二次开腹手术,结肠漏治愈,术后46天死于呼吸衰竭。一过性左肾积水1例,治愈。吻合口近端腹主动脉残留重度狭窄1例行支架治疗治愈。无症状的部分左肾梗死1例。6例随访2—51个月,平均11.2月,均健在,超声随访移植物均通畅,静息痛和间歇跛行症状均消失。结论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可行的。在学习曲线中及时中转保证手术安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4.
文章就如何做好临床试验管理,实现对临床试验全程监管,主要从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对临床试验前准备阶段、试验阶段、试验结束阶段的监管情况,结合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的监管,重点阐述对临床试验监管的具体内容,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临床试验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脱细胞管状基质铺植内皮祖细胞的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体外初步构建组织工程静脉。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方法,比较无预衬和预衬明胶、纤维连接蛋白对铺植的影响;比较不同转速下动态铺植细胞的覆盖面积;比较静态铺植和应用自制旋转反应器动态铺植细胞的覆盖面积;比较单次铺植和多次铺植的效果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铺植细胞摄取乙酰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情况,以评价种植细胞的功能。结果纤维连接蛋白明显优于其余两种预衬方法(P<0.05),2.5 r/h时铺植细胞在形态学上优于其他各转速,动、静态铺植4 h和单、多次铺植的细胞覆盖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者耗时较长,易于污染。管状铺植的细胞能够摄取Dil-ac-LDL并具有抗小板黏附的功能。综合上述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静脉,细胞覆盖率达84.4%±6.2%(n=12)。结论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管状脱细胞基质,2.5 r/h一次动态铺植内皮祖细胞可用于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静脉,其可行性有待于动物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所致脾气虚证患者EGG和某些血浆胃肠激素变化,试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观察某些中药治疗脾气虚证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7.
组织工程动脉血管平滑肌种子细胞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组织工程动脉提供种子细胞。从而构建出组织工程化动脉。方法:实验于2004—03/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成年狗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进行细胞传代、鉴定及形态学观察。结果:通过严格取材即可获得高纯度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其形态学特征明显,但随培养代次的增加,其增殖能力及形态出现改变。结论:成年狗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可作为动脉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其增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估低氧(1%和5%氧浓度)环境对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及其促血管新生相关的增殖、黏附、迁移和生存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祖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扩增、培养和鉴定。然后在不同氧浓度(1%、5%和21%)的环境中继续培养,于第3天和第7天时检测不同氧浓度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及生存能力。结果内皮祖细胞在不同氧浓度(1%、5%及21%)的培养箱中培养时,无论是培养至第3天或是第7天时,1%和5%氧浓度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及生存能力均明显优于21%氧浓度培养的细胞(均P0.05);除了第3天时5%氧浓度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1%氧浓度下培养细胞(P0.05)以及第3天的黏附能力及第7天时在1%和5%氧浓度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及生存能力)无论是培养至第3天或是第7天均是1%氧浓度下培养细胞优于5%氧浓度(均P0.05)。结论不同氧浓度对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以及生存(抗凋亡和死亡)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与21%氧浓度相比,适当时间的相对低氧浓度(1%和5%)培养能够显著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及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9.
目的:建立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体系,确定关键指标与权重。方法:根据医疗管理人员与不同级别临床医师访谈的结果,建立医疗质量指标池,通过德尔菲法等方式,筛选出具有重要性、可实现性、现实性、可获得性、代表性强的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结果:专家咨询3轮问卷有效率分别是96.9%、100%、100%,第三轮专家权威系数为0.92,肯德尔和谐系数波动在0.630—0.726之间,3轮咨询后,专家意见趋于集中,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结论:专家意见趋于集中,协调程度高,结果可取。  相似文献   
70.
目的:验证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分别使用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与专家现场评价两种方法对某三级医院临床科室2012年-2013年医疗质量改进情况进行排名,并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两种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非手术科室两种排名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817(P<0.01),手术科室两种排名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889(P<0.01)。结论: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能够准确、简便评价临床科室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