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8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七例八次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4例Wilson病及3例晚期肝病患者施行了8次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其中1例为减体积性背驮式原位肝移植。3例已分别存活2年、9个月、6个月,4例死于术后并发症。认为代谢性疾病是原位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其次是肝硬变;术后感染、急性和慢性排斥、肺部并发症及胆道并发症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规律及其代偿能力.方法 通过CT计算5例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肝再生并监测术后肝脏功能变化.结果 病例1、4的谷丙转氨酶(GPT)在术后第6、4天降至正常;病例2、3、5的GPT在术后10天左右降至正常水平.病例1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21.62%、42.85%;病例2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12.50%、61.84%;病例3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11.32%;病例4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25.98%;病例5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9.32%.结论 该技术为难以常规肝切除的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径路;术后残肝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尽量缩短肝脏冷缺血时间是减轻术后肝损伤,保护肝再生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3.
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诊断、病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在年龄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手术时间、术前血氨水平、术中输血量、血总胆红素、血肌酐、住ICU时间.免疫抑制剂浓度、术后感染等方面,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病因及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积极预防及时处理,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4.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后前列腺素E1(PGE1)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70%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及PGE1处理组,各组于缺血45 min再灌注1h后取静脉血,观察血清肝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变化,并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S组比较,I/R组与PGE1组血清ALT,AST,LDH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和MP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GE1组与I/R组相比,前者血清ALT,AST,LDH降低(P<0.01),肝形态学异常变化明显减轻,血清SOD活性升高,MDA和MPO含量降低(P<0.01)。结论:PGE1对大鼠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可能是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减轻中性粒细胞的聚集。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肝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5 4只SD大鼠随机分成IR组和IP组。利用肝原位部分IR模型 ,于复灌后 0 ,1,2 ,4h取材 ,制备单细胞悬液 ,应用流式细胞仪 ,以Ki 6 7抗原作为细胞增殖的定量分析方法 ,检测肝IR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的变化 ,并观察IP对其影响。 结果 与IR组相比 ,在复灌后 0 ,1h ,IP组肝细胞Ki 6 7表达率明显增高 [(2 8 86± 6 34)vs (19 4 0± 5 35 ) ,(4 6 82± 9 80 )vs (2 2 4 0± 5 0 8) ,P <0 0 5 ],复灌后 2 ,4hIP组肝细胞Ki 6 7表达率变化不显著 [(35 77± 6 87)vs (34 2 1± 6 34) ,(4 2 0 8± 10 75 )vs (4 3 87± 10 77) ,P >0 0 5 ) ]。 结论 IP可促进肝细胞在IR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 ,可能是其对IR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6.
肾移植术后多尿性高钾诊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多尿性高钾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肾移植术后多尿性高钾2例患者诊治进行分析报道,随访其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高钾血症得到及时纠正。结论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指标下降至正常后出现多尿性高钾机制,可能为环孢素A治疗中伴发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发生血钾升高,无论有无症状及多尿均应积极抢救,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对两种体外肝脏获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探讨体外肝脏灌流(ECLP)的灌注终止条件.方法 实验动物均为健康普通长白猪,体重在20~30 kg之间.受体均为正常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5)供体肝脏原位冷灌注,取下肝脏后4℃保存液保存;实验组(n=7)供体肝脏阻断血供后迅速切取,连接ECLP开始灌注.观察体外肝脏一般情况、灌注时间、冷/热缺血时间、胆汁生成量、耗氧率和病理变化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的体外肝脏平均灌注时间为(3.7±0.4)h,而实验组的平均灌注时间为(5.8±0.4)h,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体外肝脏的胆汁生成量随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耗氧率在灌流开始后先逐渐升高,在体外肝脏灌注末期急剧下降;两组在这两个指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切取获得的体外肝脏要优于冷切取获得的体外肝脏,胆汁生成量和体外肝脏耗氧率是体外肝脏灌注的终止条件简便而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8.
终末期多囊肾肾移植患者因为原发病的特殊性,在肾移植前后的治疗和处理上与其他的终末期肾病有所不同。该中心四年来对24例终末期多囊肾患者施行了肾移植手术,手术均取得了成功,术后随访远期效果好。总结发现术前有效的治疗和准备,手术前综合的评估,术后有效的免疫抑制剂选择,并注重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防治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制备与肾脏肿瘤特异性抗原反应单克隆抗体.为诊断和治疗创造条件.方法手术获取肾脏肿瘤组织,研磨后腹腔免疫小鼠,取免疫小鼠脾脏与骨髓瘤细胞Sp2/0常规融合.取上清进行细胞ELISA鉴定并最终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确实.结果获取2株能特异性识别肾脏肿瘤的单克隆抗体.结论细胞免疫能够获得识别组织特异性抗原抗体,能够为后继实验研究、诊断和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行肝肝移植治疗后如何防治乙肝复发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研究院2000年10月-2003年10月40例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Lamivudine对预防乙肝病毒复发的疗效。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2例肝癌肝移植患者因肝癌复发分别于移植后8个月和13个月死亡。术后2周31例患者HBsAg、HBeAg及HBV-DNA均为阴性:6例因经济原因未能继续使用Lamivudine和HBIG的患者术后2-9个月HBsAg阳性,并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经加用Lamivudine和HBIG并护肝治疗后转阴.肝功能明显好转;3例在术后4个月内HBV-DNA、HBsAg和HBeAg阳性。4个月后HBV-DNA降至10^4 copies/mL以下,HBsAg转阴。肝功能良好。结论 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Lamivudine对预防乙肝病毒复发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