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天津市颈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市14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脊髓损伤患者553例,占同期脊髓损伤患者895例的61.8%,年龄11~90岁,平均48岁,其中≥50岁者275例(49.7%)。交通事故是年轻(52.2%)及中年(43.1%)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和重物砸伤在30~49岁年龄段内比较常见,50岁以上患者跌倒(49.1%)是主要致伤原因。其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好发部位以C5(40.5%)和C4(29.5%)多见,颈脊髓损伤程度与年龄(P0.05)有一定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症与年龄(P0.05)、手术与否(P0.01)、颈脊髓损伤程度(P0.01)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在脊髓损伤中比较常见,患者年龄较大,不同年龄组主要致伤原因有所差异,临床应重视各种并发症发生,综合防治颈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8月至2022年1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25例(25指)近节皮肤圆形大面积缺损(面积约3 cm×4 cm~4 cm×6 cm),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40.0±2.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0例,绞伤5例。25例全部合并近节指骨粉碎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其中急诊新鲜的近节圆形皮肤缺损5例,一期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神经血管肌腱修复手术后,皮肤坏死的20例。首先创面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神经血管肌腱修复后,然后于相应的手掌背侧切取筋膜皮瓣逆向翻转修复手指近节创面。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0±1.5)个月。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功能及外形均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0指,良3指,差12指,优良率为50%。结论 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简单、实用,供区损伤小,成活率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10岁以下)Ⅰ型浮膝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5-06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1例儿童Ⅰ型浮膝损伤,先固定胫骨骨折,于胫骨近端骺板以远2~3 cm、胫骨结节骨骺后侧2~3 cm开孔置入弹性髓内钉;再固定股骨骨折,于股骨远端骺板近侧2~3 cm处开孔置入弹性髓内钉。结果本组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2~24)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8~24)周。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Flynn评分系统评定,均为优良;根据Yue等的评分标准评定均为优。结论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Ⅰ型浮膝损伤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类盖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治疗的11例类盖氏骨折,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8岁5个月至14岁,平均12岁。左侧8例,右侧3例,均为摔倒引起。根据Letts分型:A型4例,B型3例,C型1例,D型3例。尺骨远端骨骺损伤行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行克氏针固定或接骨板固定。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肌腱损伤、尺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ikic标准评价疗效,均为优。无复位丢失、尺桡骨发育畸形、尺侧腕撞击综合征、腕及前臂活动障碍、握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类盖氏骨折多见于大龄儿童,下尺桡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完整而尺骨干骺端向掌侧或背侧移位,尺骨远端骨骺损伤多为二型骨骺损伤。闭合复位常常失败,需切开复位克氏针和接骨板固定,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对小儿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6例小儿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给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对照组则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中和预后情况,统计术后肘关节活动度、Baumann角以及提携角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肘关节活动度、Baumann角以及提携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比86.8%,P>0.05).结论 在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接受治疗时,采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创伤大,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后并发症较多,两种术式均可有较佳的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各有优劣,需根据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指近、中节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8例(8指)手指近、中节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联合血管、神经吻合修复,术后石膏固定伤指于休息位3周,逐渐锻炼伤指屈伸功能。结果术后8例获得随访4~1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张力正常,供皮区外观较好,功能无明显影响。根据TAM系统评定方法:优5例,良2例,差1例。结论采用改良指固有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的优点以及联合成人桡骨远端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肘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01采用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联合成人桡骨远端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21例。截骨方式设计为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术前设计截骨图纸,依据截骨角度(截骨角度=健侧提携角+肘内翻角)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外侧底边的长度。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0~35 min,平均24.5 min;术中失血量15~30 ml,平均25.3 ml。21例均获得随访28~60个月,平均36个月。疗效依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并综合屈伸功能评价: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末次随访时提携角0°~13°(9.20±1.21)°,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0°~130°。结论采用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联合成人桡骨远端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肘内翻出血量少,肘关节外侧骨突畸形改善明显,内固定确切,可有效防止截骨角度丢失,并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期死亡率4.0%(22/553).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功能衰竭9例(40.9%)和电解质紊乱5例(22.7%).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颈脊髓损伤程度、呼吸、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电解质紊乱并发症、气管切开与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有一定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危险因素有年龄、颈脊髓损伤程度、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电解质紊乱并发症、气管切开.结论 高年龄、颈脊髓损伤程度重、合并呼吸或心血管系统以及电解质紊乱并发症、气管切开是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affecting early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SCI).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553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SCI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o discuss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early death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SCI by using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early mortality of the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SCI was 4.0% ( 22/553 ). The main causes of the early death wer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nine patients (40.9%)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s in five (22.7%).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severity, complications in respiratory, cardiovascular, digestive systems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 as well as tracheotomy were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early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SCI ( P < 0, 05 ).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cervical SCI severity, complications in respiratory,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 as well as tracheotomy. Conclusion Severe cervical SCI, combined respiratory,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tracheotomy are high risk factors for the early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S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锁骨外侧端骨折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治疗的儿童锁骨外侧端骨折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3~16岁,左侧19例、右侧12例,Rockwood分型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7例、Ⅳ型4例、Ⅴ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1例。综合考虑患儿年龄、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等因素选择不同治疗方法:8例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年龄7~16岁;23例接受“8”字绷带固定,年龄4~16岁。治疗后3个月依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26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84个月,中位数为38个月。依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肩关节功能评分均>98分,显示关节功能优良。无一例主诉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保守组2例主诉伤肩局部可见明显突起畸形,手术组均未见外观畸形。结论 锁骨外侧端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但对于大龄儿童的Ⅲ、Ⅳ、Ⅴ型骨折,由于移位大,为避免局部外观畸形和双锁骨形成可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在急性期发生早期并发症分为两组,对可能影响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如性别、年龄、脊髓损伤程度、损伤节段、手术情况及急性期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期发生早期并发症者178例,发生率为19.9%,两组间在发病年龄、脊髓损伤程度和损伤节段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龄、损伤程度重以及高位脊髓损伤是合并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性别、急性期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手术与否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期脊髓损伤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高龄、损伤程度重以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易合并早期并发症,在脊髓损伤急性期需综合防治,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