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探讨Fluoro-JadeC荧光染色检测神经毒物MPTP和红藻氨酸(KA)损伤致中脑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小鼠腹腔注射MPTP或黑质定位注射KA制备黑质损伤模型,然后进行Fluoro-JadeC染色标记和计数分析黑质内变性死亡神经元。结果显示:Fluoro-JadeC(FJC)染色可清晰地显示MPTP或KA致小鼠黑质损伤后出现的变性神经元,包括变性神经元的细胞胞体和突起。在中脑组织切片上,MPTP模型与KA模型黑质致密部内有许多FJC染色阳性的变性神经元,而对照组动物黑质内未见FJC染色阳性的变性神经元分布。本研究结果表明:FJC方法能够很好地显示MPTP和KA动物模型黑质内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具备很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是一种特异性标记黑质变性神经元树突、轴突和胞体的优良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62.
大鼠孤束核内5-羟色胺能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顺行演变与免疫组织化学结合的双标技术,电镜下观察大鼠孤束核内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5-HT-LI)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特别是与迷走神经初级传入(溃变)终末的关系。发现:1.5-HT-LI轴突终末和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终末终止于同一个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5-HT-LI轴突终末与树突形成轴-树突触;3.5-HT-LI轴突终末与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终末或非标记的轴突终未形成轴一轴相贴(axo-axonic-contact)。以上结果提示,孤束核内的5-HT能神经成分可能通过突触后、突触前机制调控经迷走神经传入的信息。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单侧和双侧眼睑缝合后 ,幼年大鼠脑内视觉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变化。 方法 分别缝合出生后 7d大鼠单侧或双侧眼睑并维持 80d ,正常光线环境下饲养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大鼠脑内视觉系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单眼与双眼缝合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结构均减少。单侧眼睑缝合组视交叉、视束及缝合眼对侧与视觉传导相关的脑区 (包括视交叉上核、外侧膝状体、枕叶视皮质、上丘视神经层、顶盖前区 )内GFAP阳性结构明显减少。双侧枕叶视皮质呈现“互补分布”的特点。双侧眼睑缝合组大脑两侧上述脑区内GFAP阳性结构基本消失。单侧和双侧眼睑缝合组两侧嗅皮层内GFAP阳性结构明显增加。 结论 提示发育过程中视觉经验可以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  相似文献   
64.
内脏伤害性刺激诱导的大鼠延髓内Fos表达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陈良为  饶志仁 《解剖学报》1995,26(2):127-131
用抗Fos蛋白和酷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两种内脏伤害性刺激诱导的大鼠延髓Fos表达情况及其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关系进行了观察。提示延髓内脏带半数以上的儿茶酚胺神经元参与对内脏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高湿热环境下大鼠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将大鼠置于仿真模拟气候舱[干球温度(40.0±0.5)℃,相对湿度(60±5%)]内,120 min后取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GFAP在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表达并计录各组动物的行为学反应.结果 在高湿热环境下行为学上动物表现为躁动不安、呼吸加快、前爪抓挠面部;120min组中有2只动物死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湿热刺激组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Fos和GFAP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体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参与了对高湿热刺激的反应及其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66.
魏丽春  石梅  曹荣  陈良为 《医学争鸣》2006,27(23):2117-2119
目的:观察前脑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和使君子酸(AMPA)型谷氨酸受体的分布. 方法:应用成年SD大鼠前脑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NMDA和AMPA受体六种亚基的细胞定位. 结果:在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有NMDA受体亚基NR1,NR2C及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3,GluR4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免疫阳性产物则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或细胞膜. 半定量分析表明NR1和GluR4阳性细胞的数目和染色密度均高于NR2C,GluR1和GluR2/3阳性细胞. 结论:结合以往研究,NMDA和AMPA受体亚基在大鼠前脑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定位结果提示NMDA和AMPA受体可能参与该区域神经发生等功能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6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3例15例次发作,经25%硫酸镁原液7~8ml 1~2次5秒内快速静脉注射转复9例次,转复率为60%,转复时间自静注完毕到84秒不等,平均39.41±16.84秒。其不良反应包括:全身发热、潮红15例次;注射部位胀痛2例次;瞬间室性早搏3例次;头昏、恶心3例次。对动脉血压无明显影响,亦无呼吸骤停发生。本研究表明25%硫酸镁快速静脉注射对PSVT确有一定的复律效果,且简便、迅速,是安全的,从而为PSVT患者又寻找到一种新的药物复律方法。  相似文献   
68.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D型氨基酸在高等生物中没有生理功能,D-丝氨酸仅存在于低等细菌内,而在哺乳动物体内只有L-丝氨酸.但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D-丝氨酸和丝氨酸消旋酶(serine racemase,SR)均存在于哺乳动物脑中.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丝氨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9.
本文通过建立HRP逆行追踪结合抗FOS和抗酷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技术,在延髓见到以下七种标记细胞:FOS,HRP,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延髓中、尾段由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在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共同组成的弧形带状区-“延髓内脏带”。本文结果表明大鼠“延髓内脏带”向杏仁核直接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在同一神经元内同时显示HRP逆行标记以及Fos和某类神经递质或相关酶(例如TH)的三重标记技术。首先将HRP注入脑内某一核团(如中央杏仁核),动物存活48h后,再向胃内导入1%福尔马林2ml,以造成对胃的伤害性刺激,2h后将动物处死。脑的切片(如本文的延髓切片)先用四甲基联苯胺-钨酸钠(TMB-ST)法进行HRP呈色反应,后用二氨基联苯胺(DAB)和氯化钴作加强;然后按ABC法进行Fos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继之按PAP法进行TH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光镜下在延髓切片观察到7种标记神经元,即TH-、HRP-或Fos-单标记神经元,TH和HRP-、TH和Fos-或HRP和Fos的双标记神经元以及TH和HRP和Fos的三标记神经元。该方法为研究同时显示中枢神经元的功能活动状态、传出投射及所含神经递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