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5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43篇
药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非O1/非139群霍乱弧菌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O1/非O13 9群霍乱弧菌是指除O1群霍乱弧菌和O13 9群霍乱弧菌以外的霍乱弧菌总称[1] ,是一种水生性细菌 ,呈世界性分布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在污水、海水、河水等水体、海产品、动物和人群中均能检出 ,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非O1群霍乱弧菌致病的报告逐渐增多 ,在国内非O1/非O13 9群霍乱弧菌是引起夏、秋季腹泻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 ,其发病率有超过沙门菌、志贺菌的报道[2 ] 。随着O13 9群霍乱弧菌通过抗原漂移获得毒力基因 ,引起了O1群霍乱弧菌样的世界性流行以来 ,以及霍乱弧菌毒力岛可水平传播的发现[3 ] ,…  相似文献   
62.
宁波市于1995年达到国家基本控制布鲁杆菌病(布病)标准,1996年转入监测巩固阶段。此后已连续8年无1例新患发生。近年来由于北畜南运,沿海区(县)对牲畜引入缺乏检疫制度,使一些带菌病畜流入我市。致使布病再度流行。为此,我们在原疫区监测的基础上扩大了监测范围.并对非历史疫区的高危职业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2002~2004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株的变异情况。方法采集2004年5月宁波大学流感爆发期间病人的含漱液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对其中1株病毒的血凝素重链区进行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在9份样品中共分离到流感病毒3株,经血清学试验鉴定为甲3型。与2002年宁波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2%-98.3%,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3%;与2003年流行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氨基酸同源性为97.6%;与参考株A/Sydney/05/199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9%,氨基酸同源性为92.7%;与参考株A/Wuhan/359/199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氨基酸同源性为91.2%。结论2004年宁波大学流感爆发的病毒为甲3型。其HA1区序列更接近2003年流行毒株,与A/Sydney/05/1997毒株的同源性要高于A/Wuhan/359/1995。该爆发流行的毒株可能是在宁波以前流行毒株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国产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持久性。 方法 选择119名7~13岁儿童分为两组,分别接种国产和进口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采用血清抗体膜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的抗水痘病毒抗体水平。 结果 接种国产疫苗和进口对照疫苗6周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160.7和1∶204.0,免疫成功率分别为96.7%和100%,两组免疫成功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96和0.496,);接种国产疫苗1年后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接种6周后的抗体水平(P0.001)。 结论 国产疫苗与进口对照疫苗具有同样良好的免疫原性,但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65.
该文就如何依托街道/乡镇开展暗娼人群的艾滋病综合干预进行了介绍,指出为了满足暗娼人群综合干预工作需要,有效提高该人群高危行为干预工作覆盖率和频率,从而提高该人群的防艾知识知晓率、降低高危性行为发生率,应打破既往以疾控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干预模式,建立以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为依托的、社区为主体的综合干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中和抗体试验检测麻疹抗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中和抗体试验(NT)在麻疹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NT为"金标准",同时用德国Virion/Serion的定量ELISA试剂盒检测364份麻疹抗体滴度,将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NT的阳性率为57.69%,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5.48,ELISA的阳性率为42.86%,平均抗体活性值为48.57IU/L。定性结果发现,ELISA特异度为99.35%,其敏感度即阳性符合率为73.81%,且阳性符合率随着滴度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z=-5.99,P<0.001)。Fisher精确概率法发现,滴度1∶2组、滴度1∶4组与其他各组阳性符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度1∶8组与滴度≥1∶64组阳性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阳性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量结果发现,ELISA抗体活性值与NT滴度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0.884,P<0.001。结论德国Virion/Serion的定量ELISA试剂盒在检测低滴度麻疹抗体时易出现假阴性,检测高滴度麻疹抗体时,两种方法敏感性接近;滴度临界值为1∶8~1∶16。该试剂可推荐用于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67.
7 CAPD周期中的溶质传递 腹透期间溶质转运通过弥散和对流,弥散与溶质分子量大小、构形、电荷、腹膜对溶质的透过性(P_S)和腹膜表面积(A)、浓度梯度(△C)有关,溶质的弥散(J_S)公式:  相似文献   
68.
目的 了解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情况、居民对中暑的风险认知及适应性,为开展健康宣教及制定高温热浪灾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10--11月在宁波市2个县(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抽取120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中暑情况、中暑风险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中暑脆弱人群和风险认知情况.结果 共调查14岁及以上居民2 767人,2014年7-9月经医院诊断为中暑的发生率为6.3%(174/2 767),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为8.9%(247/2 767).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和7.7%;吸烟人群和饮酒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5%和9.1%.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最高(13.4%);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午睡的居民更倾向于自我诊断中暑,发生率分别为10.6%和11.2%.总分为14分的高温热浪风险认知得分中,平均得分为(8.9±3.0)分,认知程度低(≤8分)的人群中暑发生率较高.调查对象在高温热浪期间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以尽量减少外出(87.2%)、户外乘凉(78.0%)和改变出行方式(66.4%)为主.结论 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率较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高温热浪风险认知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宁波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对人群心肌梗死(心梗)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宁波市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每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同期气象监测数据及死因监测数据资料,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气象因素及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宁波市CO及O3日均浓度分别为0.90(0.02~3.31)mg/m3及82.78(4~236)μg/m3,心梗死亡共5 388例,日均死亡3例。单污染物模型显示滞后第6天CO日均浓度每升高0.1 mg/m3造成总人群心梗死亡风险增加1.06%(95% CI:0.29%~1.93%)。≥65岁人群风险增加1.26%(95% CI:0.28%~2.24%),但对<65岁人群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男性人群影响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人群风险增加1.77%(95% CI:0.44%~3.13%)。O3对死亡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宁波市CO浓度变化与人群心梗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未发现O3浓度变化与心梗死亡风险的关联。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描述浙江省宁波市0~36月龄婴幼儿癫痫发病的三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出生队列设计,回顾性收集2015—2019年宁波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本地出生的婴幼儿,以平台内电子病历首次癫痫就诊作为新发病例。采用泊松分布估算癫痫发病密度及其95%CI。结果: 2015—2019年宁波市累计出生29.49万儿童,男性占51.92%,总人年59.53万,中位随访人年2.31年[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 IQR):1.90]。观察期间癫痫新发575例,总就诊人次2 599,平均就诊人次4.52,总发病密度96.59/10万人年(95%CI:88.85~104.82)。中位发病月龄13月龄(IQR:15),0~12月龄发病密度最高(102.18/10万人年),25~36月龄最低(89.68/10万人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发病密度97.58/10万人年,女性95.53/10万人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辖10个区县中,奉化最高(130.54/10万人年,95%CI:94.47~175.83),宁海最低(66.44/10万人年,95%CI:47.02~91.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年份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日历年0~12月龄发病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rend<0.05)。该年龄组下, 2015年发病密度最低(69.41/10万人年,95%CI:41.79~108.39), 2019年最高(225.61/10万人年,95%CI:186.10~271.03)。不同日历年13~24、25~36月龄发病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5—2019年宁波市0~36月龄婴幼儿癫痫发病密度整体较低,年龄组、性别、出生年份等发病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12月龄婴幼儿发病密度随年份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