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黄文薮  朱康顺 《当代医学》2009,15(35):751-754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射频消融术已成为不能外科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方法。由于这两种介入疗法的局限性,术后常出现肿瘤病灶的残存或复发。因此准确地评价TACE及RFA术后疗效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及MRI在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术后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CT及MR对肝细胞癌TACE及RFA术后的评价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持续小剂量灌注尿激酶治疗糖尿病足(DF)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例DF患者,采取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首先20 min内脉冲式给予尿激酶25~50万U,然后保留导管,持续小剂量溶栓,3~6万U/h,24 min尿激酶用量75~100万U. 结果 11例溶栓成功,溶栓成功率为91.7%(11/12),1例肾动脉开口部以下腹主动脉闭塞患者,溶栓过程中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溶栓时间为24~240 h,尿激酶总量为100~1000万U.11例中,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残存狭窄率<30%)5例,部分性开通(残存狭窄率>30%)6例,溶栓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5例,穿刺点渗血3例,牙龈出血1例.溶栓成功后,对残存狭窄率>30%的6 例患者,3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治疗,3例行PTA及腔内支架治疗.11例术后1个月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2例行坏疽足趾截肢术. 结论 持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DF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CTP)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3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计算主动脉强化峰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排除此范围以外的病例.测量无并发症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最(PVP)、总肝灌注最(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的平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术后并发症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情况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2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无术后并发症15例,有术后并发症14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HAP、PVP、TLP和HPI的95%可信区间范围分别为(0.1509~0.3183)、(0.7223~1.3859)、(0.8367~1.7231)ml·min-1·ml-1和17.83%~31.63%.14例有并发症的患者中,HAP降低7例,其巾肝动脉狭窄5例、脾大3例;HAP增高2例,均为中、重度门静脉狭窄患者.PVP减低13例,其中门静脉狭窄或闭塞8例、脾肾分流4例、脂肪肝2例;TLP减低12例,全部与PVP减低有关.仅2例HAP减低患者HPI减低.结论CTP技术通过定量测量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能够无创性评价各种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客观评价移植肝缺血的程度和类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盆腔血管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致严重并发症1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盆腔血管性栓塞治疗中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原因 ,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对 2 10例因妇产科疾病行盆腔血管性栓塞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发生严重并发症 10例 ,发生率为 4 8%。其中臀部缺血坏死 4例 ,下肢麻木、感觉障碍 2例 ,尿频、尿急、尿痛、血尿 2例 ,阴道流脓血性分泌物 3例 ,会阴严重水肿 1例。结论 :行盆腔血管性栓塞治疗时栓塞材料选择及操作不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8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15d。其中,巨块型37例,结节型102例,弥漫型29例。以DSA诊断近端APS为标准,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能力及近端APS的CT表现特征。近端APS的诊断不包括肝段或亚段的外周APS。结果 168例HCC患者,42例(25.0%)DSA证实为合并近端APS,此42例均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近端APS相关的阳性征象;另外,CT还发现6例假阳性患者,其中2例门静脉显影密度低于主动脉增强密度。CT诊断近端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5.2%、96.4%、87.5%和100.0%.42例近端APS患者中,CT与DSA显示APS范围(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显影)相符的患者有35例(83.3%),对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的符合率达90.5%。CT上近端APS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支提早显影,其门静脉显影密度接近于主动脉增强密度,有3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有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经血管路径为HCC形成近端APS的主要发生机制。螺旋CT近端APS的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肢体低流量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先天性肢体低流量血管畸形(LFVM)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15例肢体LFVM,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18岁。初诊10例,手术后复发5例。表浅型8例,较深型7例;无血供型10例,少血供型5例;蜂窝型9例,静脉型6例。均行经皮穿刺硬化术,硬化剂为无水乙醇和/或平阳霉素,对血供丰富者结合动脉栓塞。结果 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8例1个疗程治愈,一次性治愈率53.3%;4例、2例和1例分别经2、3、4个疗程治愈,总治愈率达100%。病灶平均消退时间为3个月。结论 经皮穿刺硬化术是先天性肢体LFVM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Budd-Chiari综合征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DSA证实的28例BCS患者,在DSA检查前1周内行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患者的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并以DSA结果为对照,评价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A技术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与DSA对照,28例BCS中多层CT扫描准确判断梗阻平面者26例,未能诊断者2例,为膈肌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膜性阻塞。22例肝静脉梗阻的患者中,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肝脏典型斑片状强化者19例,不典型强化者3例,8例出现肝内良性结节,同时还显示门脉分支狭窄、僵直20例,肝动脉增粗14例,肝内侧支静脉开放20例。6例单纯性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未出现肝脏异常表现。结论肝内、外侧支静脉的出现与梗阻部位有关。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在活体肝移植中,重建肝静脉的通畅回流是保证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手术成功,避免发生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syndrome,SFSS)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发现并正确处理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epatic venous congestion,HVC)可以有效保护移植肝脏,提高活体肝移植疗效.现对我中心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施行的22例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发生HVC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IRES和hrGFP,拼接成IRES-hrGFP,并克隆到pLenti6.3载体;进一步采用PCR技术扩增hHGF,并克隆到plenti6.3-IRES-hrGFP载体,然后BamHI/Asc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的plenti6.3-hHGF-IRES-hrGFP重组载体。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24h、48h、72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和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HGF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利用ViraPowerTM慢病毒表达系统,将表达质粒与包装混合物(PackagingMix)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包装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hrGFP表达水平(荧光显微镜下对hrGFP表达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IRES,hrGFP和hHGF基因片段重组到plenti6.3载体,电泳结果和双酶切鉴定均能得到与理论大小相符的片段,测序结果与Genebank序列完全一致。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和上清中HGF蛋白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多,72h最高。24h、48h、72h后HGF蛋白含量分别为(477±19),(1424±78),(4274±128)μg/L。测得病毒的滴度为1.9×108TU/mL。结论携带hH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在293T细胞中正确表达,并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为其体内外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脾脏淋巴瘤6例,其中4例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分析此6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脾脏不同程度增大,CT平扫时多为低密度灶,MRI为T1WI双回波序列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均匀/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稍减退,各期的强化均低于同层面的脾脏实质的强化程度,不均匀强化者病灶内见片状无强化区。其中脾脏淋巴瘤累及肝脏3例,累及胃2例,累及淋巴结5例。脾脏小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弥漫浸润型或栗粒结节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单发巨块型。结论 CT及MRI影像学方法,在病理诊断之前,对鉴别脾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及高度提示脾脏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