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27篇
内科学   11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16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孙琦  王晋明  王颖  王晶  胡萍  胡文兰  牛萍 《心脏杂志》2004,16(2):99-102
目的 :用血管紧张素 (Ang ) 型受体 (AT1 R)反义寡核苷酸 (AS- ODN)体外逆转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方法 :将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组、Ang 组、AT1 R- AS- ODN组 ,观察 Ang 及 AT1 R-AS- ODN对心肌成纤维细胞 c- jun基因表达、成纤维细胞增殖、3H- Proline掺入率的影响。结果 :Ang 可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c- jun基因表达增多、3H - Proline掺入率增加。 AT1 R- AS- ODN能逆转 Ang 的上述作用。结论 :AT1 R- AS- ODN能有效逆转 Ang 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疾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硬膜外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他髓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发生在胸椎椎管内,3例沿脊髓长轴生长呈长梭形,1例呈哑铃形,经椎间孔向外生长。T1呈等、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一强化。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索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分系统,并初步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5—2017年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67例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下深部浸润(距黏膜肌层≥200 μm)的表浅食管鳞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P<0.1的自变量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并对自变量赋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的临界值对267例病例进行风险分组,淋巴结转移率行多组间对比分析。 结果 267例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者中,71例(26.59%)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P=0.015,OR=2.802,95%CI:1.225~6.409)、血管侵犯(P=0.043,OR=3.450,95%CI:1.040~11.445)、淋巴管侵犯(P<0.001,OR=36.985,95%CI:13.699~99.856)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黏膜肌层增生异常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81,OR=2.005,95%CI:0.918~4.380),但P<0.1。根据上述4个因素建立评分系统,黏膜肌层增生异常赋1分、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赋1分、血管侵犯赋2分、淋巴管侵犯赋5分,ROC曲线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为评分>2分,将267例病例分为低危组(评分0~1分,n=143)、中危组(评分2~5分,n=79)和高危组(评分6~9分,n=45),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2,P<0.001),且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组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线性上升趋势(χ2=109.298,P<0.001)。 结论 中度和低度分化、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为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3个因素结合黏膜肌层增生异常构建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个体化指导临床决策,对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原发性肺动脉肉瘤(primary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PAS)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肺动脉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肺动脉肉瘤也在肺动脉瓣和右心室流出道上形成。这种疾病首次报道于1923年,大多数PAS是高度恶性的,并且在没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因此PAS极易被误诊为肺血栓栓塞性疾病(pulmonary thromboembolic disease,PTD),例如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相似文献   
35.
正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PEC)形态特征为细胞呈上皮样,胞质透亮或淡嗜伊红色,PAS染色呈阳性,核小,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小核仁。PEC常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邻近血管的PEC呈上皮样,而远离血管的PEC呈梭形,似平滑肌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的相对比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MTSCC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MTSCC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构成,小管间为淡染的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和梭形,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小,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在黏液性间质中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2例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8, CK8/18和波形蛋白,Ki-67增殖指数<5%。结论:MTSCC是一种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调查了解河北省各自然保护区的寄蝇科昆虫资源。方法于2016年7月5-18日采集河北省部分地区的寄蝇科昆虫,采用比较形态分类与动物地理研究方法,对寄蝇科昆虫资源312号标本进行整理、分类和鉴定。结果经分类鉴定隶属4亚科13族43属66种,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纪录种,三色阿特寄蝇[Atylostoma tricolor(Mik,1884)];河北省新分布纪录种26种。结论河北省在动物地理区中属于华北区,地貌和植被的复杂多样性使该地区寄蝇科昆虫资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38.
程松  潘英妮  孙琦  刘晓秋 《中国药房》2014,(27):2556-2558
目的:研究琥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琥珀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数据库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共鉴定出琥珀挥发油中49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1.38%,主要成分有(-)-斯巴醇(16.635%)、氧化石竹烯(12.927%)、α-咕巴烯(7.858%)、马兜铃烯环氧化物(5.819%)、β-榄香烯(5.710%)、l-石柱烯(4.203%)、氧化蛇麻烯Ⅱ(3.792%)等。结论:该试验首次分析了琥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可为琥珀的进一步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评价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淋巴结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募集北京胸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淋巴结肿大患者185例,最终分为确诊结核性淋巴结组(51例)、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105例),其余诊断不明确或临床诊断淋巴结结核患者予以剔除.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T-SPOT.TB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间斑点形成个数(SFCs)数据比较采用Mann WhitneyU检验,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SPOT.TB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敏感度分别为92.2%(47/51)和60.8%(31/51),特异度分别为79.0%(83/105)和77.1%(81/105),T-SPOT.TB敏感度显著高于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5,P<0.01).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刺激下结核性淋巴结组SFCs中位数为242个(57,621个)/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SFCs中位数为0个(0,20个)/106 PBMCs,结核性淋巴结组SFCs数量显著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应用Mann 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72.0,P<0.01).在T-SPOT.TB结果阳性的69例患者中,47例结核性淋巴结患者SFCs的M(P25,P75)为280个(98,684个)/106 PBMCs,显著高于对照组22例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患者SFCs的M(P25,P75)52个(35,93个)/106 PBMCs(U=146.5,P<0.01).结论 T-SPOT.TB方法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有可能成为淋巴结结核辅助诊断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