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6篇
  1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双BAK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不稳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BAK椎间盘植骨融合对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前或后路BAK置入椎间单或多节段植骨融合,滑脱病例同时使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并经后路行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结果:36例随访8-32个月,平均15.8个月。滑脱复位率94.4%(34/36);BAK融合率91.7%(33/36)。按0-9评分系统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88.9%,4例分别出现了伤口不愈合,窦道形成,滑脱复位不完全;假关节形成。结论:BAK能够提供节段稳定性及为椎间骨融合创造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但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92.
病例:男,11岁,三岁时被发现双足踝关节无痛性肿胀,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双踝关节结核”及“踝部骨折”,分别给予抗痨药物治疗及石膏外固定制动,病情减轻。其后双踝关节随生长发育反复肿胀。1992年3月患儿又因双踝关节无痛性肿胀入我院。详询病史,患儿2岁时被发现对疼痛不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人工全肩胛骨肩关节置换及保肢功能重建技术治疗肩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4年11月,采用肿瘤广泛切除术、制约式逆置型人工全肩胛骨肩关节置换及功能重建治疗肩部恶性肿瘤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9~26岁,平均23.6岁。肿瘤包括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以及尤文氏肉瘤2例。术后患肢均用三角巾悬吊3周。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肩关节功能锻炼,3周后行主动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380~530min,平均425min;术中出血量1250~1900ml,平均1540ml。术后出现气胸1例,肩部切口皮瓣局部缺血坏死1例,锁骨残端翘起顶破皮肤合并局部感染1例;分别经短期胸腔闭式引流、中药生肌膏换药及再次手术清理病灶、二次截骨等处理后治愈。术后获随访7~52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均无深部感染、假体外露、松动或脱位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屈、伸肘功能均恢复正常;肩部前屈功能部分保留,外展与后伸功能丧失;手部持物及精细动作良好。按照肩关节JOA(Japan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得分60~72分,平均65分。结论逆置型人工全肩胛骨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肩部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此类假体具有适应证广、活动范围大及稳定性强等优点,同时术式既保留肢体又重建功能,术后恢复快,能减轻肩关节疼痛,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94.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最新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HIV/AIDS在东欧和亚洲的传播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95.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正在变暖这一迹象已不容置疑。当今人类健康也在遭受对气候敏感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攻击公共卫生的支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于世界卫生日警告说,这些影响也使我们看到一些在大规模范围内公共卫生将需要面对的挑战。人类已在面临气候敏感性疾病的影响,这些疾病在当今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其中,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人数达350多万,  相似文献   
96.
c-myc癌基因产物是一种分子量62,000道尔顿的细胞核结合蛋白。它可调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并经证实在一些肺癌细胞株中c-myc癌基因的表达增强。从几种组织类型的肺癌活检标本中也发现c-mycRNA的水平增高。1985年,Evan等建立了与c-myc癌蛋白起反应的单克隆抗体(MCAs)。已有报道,抗细胞表面抗原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地对肿瘤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97.
正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是一种通过利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特异性标记待测组织中蛋白的方法,是目前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常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1])。近年来发现,联合应用CD117、CD34和DOG1等一系列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在GIST的诊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参附配伍对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参附注射液腹腔注射组(注射组)、参附注射液口服组(口服组)、参附汤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参附汤低剂量组(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寒凝加药物干预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血瘀证动物模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观察各组动物全血黏度、血细胞参数[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配宽度(RDW-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配宽度(PDW)]、血沉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血细胞参数及血液黏度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药物加寒凝成功造成血瘀模型。2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心电ST振幅偏移减少,低、中、高切值显著降低,MCV、RDW-CV、MPV值显著降低,跳台实验的错误次数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口服组的PDW值、血沉显著降低(P0.05);注射组、口服组和高剂量组的潜伏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注射组比较,低剂量组ST振幅、全血黏度、血细胞参数(MCV、RDW-CV、MPV值)、血液沉降率和跳台实验的错误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口服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其药效相当。3血液流变学和行为学指标的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寒凝血瘀动物的血流变性和认知能力存在相关性。结论参附配伍可改善模型动物血液流变学性状,同时提高血瘀动物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9.
中药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亟需开展。然而,关于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具体操作步骤尚无标准可循,故此,急需建立一种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和方法以指导实践。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提出在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几点看法,包括明确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确定评价工作的流程,制定安全性评估项目清单,并提出三级风险分类控制,最终探索性的形成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该评价模式根据前期研究基础,通过项目清单评估的方式对中成药目标品种进行风险分级,并分别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品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使药品从高风险级别降到低风险级别,最后进入五步骤循环无端的常态化风险管理,即广泛收集风险信号,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风险管理,再次应用于临床进行后效评估。希望该文提出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能够为将来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针对骨折患者,探讨适合患者骨骼解剖形态和骨折病理形态特点的数字化接骨板的定制过程和方法,通过数字技术使接骨板完全个体化、特异化。方法:由CT薄断层扫描及三维成像获取骨折部位及对应健侧骨骼的原始数据,经电脑处理生成快速成型所需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具体骨折的模型,模拟骨折复位,经电脑分析、处理,设计适合该患者骨折部位的接骨板及设计好预留固定的螺钉孔、接骨板形态。通过数字化程控技术生产出适合骨折患者的个性化数字接骨板。结果:成功定制了首例应用于股骨近端骨折的的数字化接骨板。结论:该方法是通过结合螺旋CT三维成像、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控仿真加工技术为创伤骨科患者成功定制出完全数字化、个体化的接骨板,对创伤骨科骨折患者来说,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植入物,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