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48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18篇
预防医学   8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25篇
中国医学   140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气管插管患者舒适体位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期间患者的舒适体位。方法 选择带气管插管时间≥ 30h病例 5 2例 ,采取自身对照。取仰卧位、低坡位、中坡位、高坡位 ,分别于改变体位前 30min、改变体位即刻、改变体位 30min ,1h ,2h ,4h ,12h ,2 4h观察记录改变体位时对各项监测指标 (心率、血压、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 )的影响。结果以 (x±s)表示 ,应用SAS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 ,P <0 .0 5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本组患者改变体位时对心率、血压、心电图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SpO2 取半卧位时较仰卧位时高 (P <0 .0 1)。患者体位选择 :低坡位 87.5 0 % ,中坡位 10 .5 5 % ,高坡位 1.17% ,仰卧位 0 .78%。结论 带气管插管半卧位时患者的体位可以根据患者舒适的需求随时更换 ,患者认为半卧位时较仰卧位时更舒适 ;取半卧位SpO2 高于仰卧位 ,对心胸大手术后患者平稳过渡至拔出气管插管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芦可替尼对JAK2 V617F 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veloproliferative ncoplasms,MPN)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纳人 2016 年10月至2018年5月保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 JAK2 V617F阳性 MPN 患者46 例,包括初治组41例、芦可替尼治疗组5例,,另纳人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JAK2 V617F突变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PD-1、PD-L1 及Trexg 细胞水平。另选取12 例患者行体外细胞培养,应用250mmol/L芦可替尼干预48h后检测PD-1、PD-L1及Treg 水平。结果∶JAK2 V617F 阳性MPN 初治组患者骨髓髓系细胞高表达 PD-1、PD-L1,外周血 Teg细胞水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芦可替尼治疗组(均P <0.05)。250 nmol/L芦可替尼体外干预48 h后MPN原代细胞PD-1、PD-L1 及Trexg的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水平(均P <0.05)。结论∶PD-1、PD-L1 及Treg参与了MPN的发病,芦可替尼能够抑制MPN JAK2 V617F突变量、PD-1、PD-L1 及Treg 水平,进而抑制 MPN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估2017年7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7月全国总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6月下降,主要与学校放假、传染病暴发事件下降有关。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我国输入病例将持续增加,南方重点省份的本地传播风险将上升;而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食物中毒事件将继续上升。7-8月也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且毒蘑菇中毒往往是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死因。洪涝灾区灾后发生的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7月将继续下降,但仍可能发现散发病例。7月持续高温潮湿天气,中暑病例易出现高峰。结论 预计2017年7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相对较少;需重点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一般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霍乱和高温中暑。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评估2017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9月全国总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有所上升,主要与学校开学后常见传染病事件逐渐增加有关。国内多地暴发本地传播的登革热疫情,随着人员流动,有媒介伊蚊分布的省份本地传播风险也将上升;而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人感染H7N9禽流感将继续出现散发病例。9月仍然是食物中毒高发期,且毒蘑菇中毒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的季节性流感仍处于高位,北方地区流感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学校开学,暴发疫情将增多。中东呼吸综合征存在输入的可能,但大规模传播的风险极低。2017年夏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有所升高,但目前疫情已经处于下降趋势。结论 预计2017年9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将有所上升;需特别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重点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一般关注食物中毒、季节性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了解乙脑疫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5.
文章介绍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概念及评分方法,归纳了国内外有关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门急诊分诊处置、预测识别住院危重症患者、院内患者转运及陪检、预测患者预后和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52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7%。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的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恶性肿瘤类型以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为主,占25.33%;其次是宫颈癌,占18.67%。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结论年龄和免疫功能缺陷均增加了HIV感染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8.
109.
1987年测定了呼和浩特市家蝇对溴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的抗药性,溴氰菊酯的LD50为0.0002μg,/♀蝇,属敏感水平,二氯苯醚菊酯的LD50为0.0112~0.0137μg/♀蝇,呈中抗水平,1981年开始使用以该药为主的“灭害灵”灭蟑螂和灭蝇,时间长,用量大,范围广,操作不当,可能是该药抗性上升快的主要因素。比较了1987、1984和1981年家蝇对敌百虫、敌敌畏和丙体666的抗性发展水平其中敌百虫和敌敌畏1987年LD50  相似文献   
110.
回顾分析21例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17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1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14例曾接受侵入性诊治,均使用过广谱抗生素.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部X线多表现为双下肺斑片状阴影.药敏监测该菌耐药率>90%的有亚胺培南和头孢噻肟,>50%有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吡肟、奈替米星;而敏感率>50%者有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复方新诺明.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患者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明显,部分出现肺实变和胸腔积液,细菌耐药现象严重,诊断与治疗有赖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