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躁动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是一个重大挑战.电休克疗法(ECT)对各种精神疾病是一种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治疗,但ECT对精神分裂症的躁动治疗的相关meta分析还尚未报道.目标:系统地评估单一使用ECT或ECT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APs)的对精神分裂症的躁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文献搜索.两名独立评估者筛选研究、提取结果数据与现有数据的安全性、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合成.采用建议、评估、开发、和评价的工作组等级(GRADE)来判断主要成果的证据的总体水平.结果:一共确定了中国有七个RCTs,包括ECT单一使用(4个RCTs有5个治疗组,n=240)和ECT-APs合并使用(3个RCTs,n=240).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4.3(4.5)岁,平均治疗时间为4.3(3.1)周.所有7个RCTs非盲法,并且根据Jadad量表7项RCTs均被评为低质量.样本的Meta分析发现与APs单一治疗相比,单一使用ECT或ECT-APs合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躁动子因子评分改善均无显著性差异(ECT单一使用: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90,95%confidence interval(CI):(-2.91,1.11),p=0.38;ECT-APs合并使用:WMD=-1.34,(95%CI:-4.07,1.39),p=0.33).然而,PANSS总分(WMD=-7.13,I2=0%,p=0.004)和兴奋子因子评分(WMD=-1.97,p<0.0001)、ECT治疗14天后的PANSS总分(WMD=-7.13,I2=0%,p=0.004)和第7天和第14天的兴奋子因子评分(WMD=-1.97 to-1.92,p=0.002 to 0.0001)均显示单一使用ECT优于APs单一治疗.ECT-APs合并治疗结束时(WMD=-10.40,p=0.03)和治疗后7天(WMD=-5.01,p=0.02)的PANSS总分显示均优于APs单药治疗.头痛(p=0.0001,number-needed-to-harm(NNH)=3,95%CI=2-4)是唯一的ECT单一治疗后不良反应,并且ECT单一治疗组比APs单药治疗发生的更频繁.根据GRADE方法,主要结果的证据水平被评为"非常低"(37.5%)和"低"(50%).结论:基于中国7个RCTs合并的数据发现ECT单一治疗或ECT-APs合并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躁动治疗中并没有优势.然而,ECT单一治疗或ECT-APs合并治疗均与PANSS总分减低显著有关.需要高质量的RCTs验证目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对急性病毒脑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55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研究组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每d 0.25~0.3g/kg),连续冲击治疗5d.观察两组病人疗效、并发症、脑电图改变.结果两组病人显效率分别为51.9%和21.4%(p<0.05),有效率分别为85.2%和53.6%(p<0.05)、并发症感染分别为7.4%、32.1%(p<0.05);治疗2周后中度及重度异常脑电图比率分别为18.5%、46.4%(p<0.05).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估治疗前后躁狂发作患者的自知力水平,并探讨自知力恢复与躁狂症状、服药态度和社会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ICD-10关于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92例,在患者入院后及出院前1周进行杨氏躁狂评定量表( YMRS)评定患者躁狂症状、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 ITAQ)评定患者自知力水平、药物意见详细目录( DAI)评定患者服药态度。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躁狂症状、自知力水平及服药态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躁狂症状、自知力水平及服药态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知力水平和躁狂症状呈负相关(P<0.01)。经多元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为YMRS总分减分。结论影响躁狂发作患者自知力的主要因素为躁狂症状,躁狂症状越严重,自知力越差。治疗后,患者自知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躁狂症状改善。恢复躁狂患者的自知力主要是控制躁狂症状,并可能对最终的临床结果存在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背景:中国大多数精神科住院患者是由家人强制性入院,导致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和再次住院率相对较低。然而,这种模式随着新颁布的中国精神卫生法(颁布于2013年)可能发生变化,该法限定了强制性精神科入院为那些对自己或他人产生危险的小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目标:评估中国广州精神科住院患者再次住院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从中国最大的精神病医院之一——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年龄、性别、诊断、婚姻状况、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医疗保险、指标住院的时间、以往的入院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评估出院后一年内再住院的风险。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来评估随访一年中再次住院总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1日间3455例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标准差)为65.7(66.3)天,476(13.8%)名患者出院后一年内再入院一次或多次。在将再入院所有可能的预测因素进入多因素生存分析后,指标住院前的以往住院次数是再次住院的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与再住院总时间显著相关的唯一因素是指标住院的长短。结论:缩短住院时间并没有增加中国南方一家大型公立精神病院的患者再住院率。这表明,根据中国的新法规,大部分病人自愿入院时不仅不会导致再次住院率的增加,可能还会出现预期的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时间的缩短。前瞻性研究将需要结合更全面的结果评估(包括患者功能,服药依从性,和家庭负担)来监测精神卫生法对患者和精神卫生服务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2年的服药依从性和复发情况以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71例,自制调查问卷,回顾性调查出院后第1年及第2年时的复发率、服药认识、依从性、就诊及工作/学习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出院后第1年及第2年复发率分别为32.9%(122例)和40.2%(72例)。出院后第1年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对服药的认识、依从性、复诊频率及坚持正常工作/学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年复发组对服药的认识(χ2=17.554)、依从性(χ2=62.514)、复诊频率(χ2=4.131)及坚持正常工作/学习(χ2=9.806)方面均明显差于未复发组(P0.05或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1年及第2年对服药认识积极、服药依从性好及能坚持正常工作/学习的患者复发风险更低(OR=0.152~0.376,P0.05或P0.01);而第1年的依从性、服药认识与第2年复发无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对服药认识积极、依从性好、定期复诊及能坚持正常工作/学习可有效降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早发型老年抑郁症及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为阐明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门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包括早发型老年抑郁症29例,晚发型老年抑郁症27例,及社区招募正常对照组25例,收集人口学资料及进行总体认知评估、详细认知域及血管风险因素评估,分析早发型老年抑郁症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特点。结果总体认知功能MMSE比较发现,晚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得分明显低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2.9,22.8±3.5,P=0.030);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在符号数字转化测验、画钟测验及连线测验中得分优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10.5,22.9±11.8,P=0.028,3.6±0.8,2.9±1.3,P=0.006,60.4±20.6,74.7±28.8,P=0.027)。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血管风险因素评分高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2.7,12.3±2.2,P=0.001)。结论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相比,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损害更重,血管风险因素更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门诊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广州市3家三甲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门诊患者发放自评调查表并收集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53例抑郁状态患者中平和质组和偏颇体质组的PHQ-9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3例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主要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35.72%)及偏颇体质(64.28%),其中偏颇体质包括气虚质(26.83%)、阳虚质(16.87%)、气郁质(11.29%)、痰湿质(6.51%),湿热质(1.59%)和特禀质(1.20%),阴虚质与血瘀质仅在兼夹体质中出现。另外,有336例(44.62%)抑郁状态患者同时兼夹2种及2种以上的体质,以同时兼夹8种体质为主(34.52%)。而且气虚质患者较平和质患者在抑郁状态严重程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医院门诊抑郁状态患者的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为主,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较常见,并且兼夹多种体质类型多见。另外,偏颇体质患者较平和质抑郁状态程度更加严重,尤以气虚质更为突出,提示临床上应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为基本调治原则。  相似文献   
108.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NF1)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1基因位于 17q11 2 ,跨距 35 0kb的基因组DNA ,转录形成包含 6 0个外显子的 13kbmRNA ,负责编码由 2 818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纤维蛋白。其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神经纤维蛋白的截断及下调ras基因功能丧失。因此NF1基因的研究为NF1发病和防治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