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47篇
外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2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了解我国西部地区50个县(区)不同活动场所暗娼(FSW)人群的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和行为学指标情况。方法通过高危人群规模估计,对不同场所内FSW人群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和一对一问卷调查,收集高危行为信息,检测血清HIV抗体。结果 15 526名调查对象中,第一类来自宾馆、酒店、桑拿、洗浴中心、夜总会、卡拉OK厅、歌舞厅、酒吧等,占48.04%;第二类来自洗脚屋、发廊、路边店、小饭店和街头站桩,占51.96%。年龄20~29岁者占60.9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3.77%。第二类FSW人群最近一次性交易时安全套使用率(68.9%),最近一个月性交易时安全套使用率(37.0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17.53%),最近一年接受预防服务率(67.31%),均低于第一类。FSW人群HIV阳性率为1.58%。结论 FSW人群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存在商业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行为,尤其是在街头等第二类场所中的FSW,是监测和干预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2.
3000例男性患者性病实验室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通常临床上诊断男性尿道感染主要依靠尿道症状、体征或实验室尿道拭子涂片染色(≥5个多形核白细胞/×1000显微镜)、衣原体检测(抗原、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淋球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等。  相似文献   
53.
国产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们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用国产苄星青霉素对30例早期梅毒进行了为期2年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4.
130例妇女宫颈支原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女性宫颈Uu感染与临床的致病关系,我们于2002年5-6月对体检正常妇女,采用半定量支原体致病浓度的培养方法,对宫颈的体征和症状及妇女避孕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5.
目的:了解江门市性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 1991-2000年江门市的性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1-2000年江门市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 1991年的 242例(发病率 91/10万)上升到 2000年的 6113例(发病率 1193.83/10万),年均增长33,1%,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淋菌性尿道炎(NGU),年均增长87.1%,其次依次是生殖器疮疹(GH)、梅毒(SYP)、尖锐湿疣(CA)、淋病(GON),年均增长率分别是67.9%、65.1%、19.1%、14.8%;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从1991年的101例增长到2000年3610例,年均增长48.8%,高于男性的37.7%,以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依次为30-39、40-49、≥50岁组,而<15岁组最低;非婚性接触是性病传播的一个最主要感染源。结论:江门市性病流行形势日益严峻,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6.
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84,自引:15,他引:284  
目的:了解我国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定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1-200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种法定报告和监测性病的病例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①流行趋势:1991-2000年全国8种报告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1991年的175528例(报告发病率为15.48/10万),增至2000年859040例(报告发病率为68.91/10万),年均增长19.30%(增长幅度范围2.59%-36.88%)。2001年报告性病795612例,较上年下降了7.38%,为开展性病报告工作以来出现的首次下降。②地区分布:全国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江地区、东北三省、京津地区和重庆地区,1997年后其报告发病率普遍高于80/10万-100/10万,有的地区性病报告发病率起过1000/10万;发病较低的地区为华北与中原部分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其报告发病率一般低于30/10万-50/10万。③人群分布: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逐渐缩小,由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1.60:1-1.69:1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35:1-1.40:1;以20-3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80%以上。结论:我国性病已成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广泛开展有效的干预活动控制性病流行。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对我国梅毒病例报告的影响,为科学研判梅毒疫情形势和加强新冠肺炎流行背景下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全国性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和github官网下载“nCov2019”R包。比较新冠肺炎流行前后我国梅毒病例报告数的变化;基于2010-2018年梅毒病例报告数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使用2019年数据进行验证,并预测2020和2021年的梅毒病例数。通过计算梅毒实际病例报告数与预测数之间的百分比误差评估新冠肺炎流行对梅毒病例报告数的影响。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梅毒与新冠肺炎病例报告数的相关性。应用Joinpoint 4.9.1.0和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比于新冠肺炎流行之前(2019年),2020和2021年全国梅毒病例报告数分别减少13.32%和10.41%,2021年梅毒病例报告数比2020年上升3.36%。2020和2021年全国梅毒病例报告数较预测数分别减少17.95%和20.41%。2020年1-3月,梅毒月病例报告数与新冠肺炎月确诊病例数呈完全负相关(rs=-1.00,P<0.001)。新冠肺炎流行程度不同的省份每月梅毒病例报告数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也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2020和2021年我国梅毒病例报告数的变化与新冠肺炎流行密切相关,受新冠肺炎流行的影响,梅毒病例报告数比新冠肺炎流行之前显著降低,但尚不能认为未来我国梅毒发病呈下降趋势,需要慎重和科学研判梅毒疫情变化。  相似文献   
58.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的成功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重要策略,但由于其对现症感染及所致疾病无效,人乳头瘤病毒治疗性疫苗的研发成为当今的热点.对目前研究的人乳头瘤病毒治疗性疫苗包括载体疫苗、肽疫苗、蛋白疫苗、DNA疫苗、RNA疫苗和细胞疫苗的研究进行概述,为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研究提供参考.其中,蛋白疫苗安全性好、无人类白细胞抗原限制可以通过添加佐剂来提高疗效,应该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首选.  相似文献   
59.
1999年全国性病监测系统不同人群性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的性病患病率.方法在性乱人群、供血员和孕妇中分别连续抽样采集标本,直到完成要求的监测样本量,并统一进行检测.结果性乱人群淋病、梅毒病患病率分别为6.64%和4.32%,HIV感染率为1.06%;供血员梅毒感染率为0.32%,HIV感染率为0.22%;孕妇淋病感染率为0.37%;梅毒感染率为0.13%.结论性乱人群为性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主动发现病人的筛查工作;供血员、产前检查妇女为STD感染的低危人群,但这两种人群易于接近,可将STD检测纳入常规工作中.  相似文献   
60.
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及其方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滋病 (AIDS)流行病学研究和监测是制定防治策略以及干预等工作的基础。自AIDS流行以来 ,通过病例报告、哨点监测、行为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 ,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为制定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目前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类高危人群的AIDS病毒 (HIV)感染率、行为危险因素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 ,很少涉及高危人群的基数的估计[1]。随着对AIDS防治投入力度增加 ,对患者和感染者关怀救治需求增加以及循证决策 (evidence basedpolicymaking)思想[2 ,3 ]在卫生决策中的应用 ,对AIDS流行病学研究和监测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