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00篇
  免费   1517篇
  国内免费   916篇
耳鼻咽喉   172篇
儿科学   127篇
妇产科学   147篇
基础医学   1128篇
口腔科学   353篇
临床医学   3841篇
内科学   2044篇
皮肤病学   205篇
神经病学   551篇
特种医学   8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811篇
综合类   7411篇
预防医学   3095篇
眼科学   298篇
药学   3002篇
  42篇
中国医学   3263篇
肿瘤学   768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607篇
  2022年   562篇
  2021年   513篇
  2020年   626篇
  2019年   703篇
  2018年   714篇
  2017年   466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658篇
  2014年   1350篇
  2013年   1338篇
  2012年   1445篇
  2011年   1588篇
  2010年   1478篇
  2009年   1396篇
  2008年   1415篇
  2007年   1351篇
  2006年   1243篇
  2005年   1196篇
  2004年   1107篇
  2003年   1016篇
  2002年   985篇
  2001年   942篇
  2000年   743篇
  1999年   573篇
  1998年   523篇
  1997年   493篇
  1996年   494篇
  1995年   439篇
  1994年   390篇
  1993年   291篇
  1992年   255篇
  1991年   193篇
  1990年   175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133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110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72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63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10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2篇
  195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91.
目的:通过观察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损伤后脑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利拉鲁肽如何影响合并糖尿病的脑缺血损伤及可能机制。方法:48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糖尿病脑缺血组(DCI组)、利拉鲁肽组(Lir组)、胰岛素组(Ins组),每组12只。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继而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Lir组、Ins组于缺血前7d分别腹腔注射利拉鲁肽(100μg/kg,q12h)、胰岛素(2U/kg,q12h),其他各组于同一时间段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脑缺血24h后作神经功能评分,断头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测脑梗死面积,蛋白印迹法检测缺血区PPARα(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α)、PPARβ、PPARγ、NF-κB、p65、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药物干预前后血糖同组比较:Lir组、Ins组注射利拉鲁肽、胰岛素后血糖水平明显下降,注射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ham组无神经功能缺损,与DCI相比,Ins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改变;而Lir组明显降低(P=0.000)。TTC染色:Sham组未见梗死灶,与DCI组相比,Ins组梗死灶无明显变化,而Lir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33)。蛋白质印迹显示:PPARα、PPARβ、PPARγ、NF-κBp65、TNF-α表达水平在Sham组、DCI组、Ins组和Lir组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5.826,P=0.000;F=21.988,P=0.000;F=21.132,P=0.000;F=21.023,P=0.000;F=63.607,P=0.000)。与DCI组相比,Ins组各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而Lir组PPARα、PPARβ、PPARγ表达明显增高(P=0.000;P=0.000;P=0.000),NF-κBp65、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00;P=0.000)。结论: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上调PPARα、PPARβ、PPARγ表达,下调NF-κBp65、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布拉氏酵母菌(S.boulardii)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120例。随机分为A组及B组。各60例,A组使用标准三联疗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联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等指标。结果 B组患者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是98.3%,90.3%,显著优于A组患者90.0%,81.70%;不良反应人数比较显示B组显著少于A组患者(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酒精对肠上皮干细胞(ISC)和肠上皮更新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酒精处理组(n=9)。采用Gao-Binge法制备慢性酒精中毒模型。在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5-溴-2-脱氧脲苷(BrdU),分别在注射后2 h、24 h和72 h取小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和ISC特异性标志物Lgr5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酒精处理组小鼠小肠绒毛高度显著缩短、萎缩;酒精处理组小鼠ISC细胞Lgr5表达显著弱于对照组;酒精处理组小鼠每个肠隐窝BrdU阳性细胞数量为(3.50±0.65)个/肠隐窝,显著少于对照组【(7.90±1.08)个/肠隐窝,P<0.05】;在注射BrdU 后2 h、24 h和72 h,酒精处理组小鼠小肠BrdU阳性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66.67±1.60)μm、(219.40±12.11)μm和(313.90±9.76)μm,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11.10±1.60)μm、(319.00±10.04)μm和(625.90±3.34)μm,P<0.05】。结论 酒精通过抑制ISC引起肠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从而损伤肠上皮的更新修复能力,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N2a)细胞中脑啡肽酶(NEP)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机制,探讨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体外培养N2a细胞,以3μmol/L、5μmol/L DNA甲基化酶抑制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及(300、500、700)nmol/L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分别处理N2a细胞48 h和24 h。采用逆转录PCR(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EP的mRNA、蛋白表达;亚硫酸氢盐测序聚合酶链反应(BSP)法检测NEP基因启动子区DNA的甲基化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检测NEP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结果 5-Aza-dc和TSA均能剂量依赖地提高NEP基因的表达(P0.01);5-Aza-dc可诱导NEP基因去甲基化(P0.01);TSA可增高NEP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P0.05),但不能明显改变NEP基因DNA的甲基化水平(P0.05)。结论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2a细胞中NEP基因的表达受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并不影响DNA甲基化状态。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单核细胞在整个动脉硬化进程中至关重要,根据细胞表面CD14和CD16的差异表达,单核细胞可分为CD14+CD16-和CD14+CD16+两种亚群,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97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无冠心病组(non-coronary artery disease,non-CAD)、单支病变组(single-vessel disease,SVD)及多支病变组(multiple-vessel disease,MVD),并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两种单核细胞亚群数量。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在MVD组的比例高于SVD组和non-CAD组(MVD:15.2±4.6;SVD:12.5±3.7,P0.001;non-CAD:7.5±2.5,P0.001),且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D14+CD16+亚群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外周血CD14+CD16+细胞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
目的了解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及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滴度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分析其在性病门诊中对各期梅毒检测的意义。方法对在医院门诊确诊的182例各期梅毒患者,同时进行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M)和RPR滴度的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意义。结果检测的182例梅毒患者,其中一期梅毒患者IgM阳性率46.67%(14/30),RPR阳性率73.33%(22/30);二期梅毒患者IgM阳性率30.61%(15/49),RPR阳性率81.63%(40/49);隐性梅毒IgM阳性率2.91%(3/103),RPR阳性率61.17%(63/103)。结论RPR和特异性梅毒抗体IgM检测各有其优缺点,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防止梅毒的误诊、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