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北京佑安医院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已确诊为不同临床分期梅毒患者207例,治疗前采用免疫印迹法(TP-IgM-WB)检测血清中的IgM抗体同时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患者规范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1次,1年后每半年复查1次,随访两年。首次RPR检测阴性时,再次进行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结果 207例确诊梅毒患者未进行规范治疗前,IgM抗体阳性率和RPR阳性率分别为74.88%、72.95%。各期梅毒患者中TP-IgM-WB及RPR阳性率分别为,一期梅毒86.79%、60.38%;二期梅毒74.11%、83.93%;三期梅毒25.00%、50.00%;隐性梅毒65.79%、60.53%。两种方法相比一期梅毒TP-IgM-WB敏感性比RP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规范治疗经随访至两年血清学治愈159例样本中,IgM抗体检测出4例阳性,其中一期梅毒中1例、二期梅毒1例、隐性梅毒2例,经FTA-abs-IgM验证后4例均为阳性。结论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中灵敏度高于RPR。在梅毒患者临床血清治愈判断中,除了RPR试验外,建议加入梅毒螺旋体IgM抗体作为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对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72例梅毒患者检测了特异性IgM抗体,并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在一期梅毒的阳性率为73.3%(11/15),在二期梅毒的阳性率为88.9%(16/18),二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6363,P>0.10).在潜伏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6.1%(6/23),非常显著地低于早期显性梅毒(χ2=17.6189,P<0.005).在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RPR和TPPA的阳性率均为100%.入组前2~24个月已经正规抗梅治疗的梅毒16例,其中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梅毒并不优于RPR和TPPA.IgM抗体在潜伏梅毒敏感性低,其诊断应依靠RPR和TPPA.目前不推荐单独检测抗梅毒IgM抗体来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梅毒患者经规范治疗前后,血清、尿液及阴道分泌物的梅毒螺旋体脱氧核糖核酸(TPDNA)含量,观察其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情况,评估其体液的间接传染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规范治疗前后女性梅毒患者110例,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血清、尿液及阴道分泌物TP-DNA,同时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结果梅毒女性患者不同临床分期血清、尿液、阴道分泌物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梅毒患者经规范治疗前,其血清、尿液及阴道分泌物TP-DNA阳性率分别为36.36%、7.27%、10.91%,治疗后分别为12.73%、0.91%、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血清、尿液及阴道分泌物中的TP-DNA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梅毒患者经规范治疗后,RPR无明显变化组血清TP-DNA阳性率为21.43%,高于治疗有效组血清TP-DNA检测阳性率(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女性梅毒患者按照血清RPR滴度分为1∶2、1∶4~1∶8和1∶16三组,比较三组血清、尿液、阴道分泌物的TP-DNA阳性率,结果各组TP-DNA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P-DNA阳性率与血清RPR滴度呈正相关(r=0.710,P0.05)。结论女性梅毒患者的血清、尿液、阴道分泌物中存在梅毒螺旋体,治疗后仍有部分血清、尿液及阴道分泌物中检出TP-DNA阳性,体液也是梅毒的间接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梅毒特异性IgM抗体、梅毒特异性IgG抗体、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等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IgM、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对110例各期(一期、二期、隐性等)梅毒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检测的110例梅毒患者,其中一期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28/44、27/44和16/44;二期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11/19、19/19和19/19;隐性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9/47、46/47和40/47。结论梅毒特异性IgM抗体在一期梅毒患者检测中能更早明确诊断,而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在二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检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的梅毒诊断提供更为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翁文佳  闫俊玲  高艳青 《传染病信息》2019,32(5):399-401,406
目的分析8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7例HIV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 FTA-ABS)等资料。结果 87例神经梅毒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54例(62.1%),其中眼部受损者最多见;无症状患者33例(37.9%)。87例患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异常率为82.8%,脑脊液蛋白异常率为44.8%,脑脊液RPR的异常率为44.8%,脑脊液TPPA阳性率为80.5%,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87.4%、IgM抗体阳性率为3.4%。有症状患者与无症状患者脑脊液RPR、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有症状患者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94.4%,Ig M抗体阳性率为3.7%。结论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中眼部受损者多见,临床医生对有眼部损害的梅毒患者须警惕神经梅毒的可能。神经梅毒患者中脑脊液RPR检测阳性率较低,脑脊液RPR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作用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FTA-ABS抗体阴性不能排除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中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HIV1/2-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以及Abbot HIV胶体硒快速试验(Determine HIV-1/2),同时检测性病门诊保存的96份梅毒血清及96份健康对照者血清.结果 96份梅毒血清中有32份HIV1/2-PA结果被干扰而无法判读(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同时凝集),其他64份血清HIV1/2-PA结果为阴性.将96份梅毒血清按滴度分成11组,观察到随着RPR滴度的升高,HIV1/2-PA结果出现干扰现象的频率也升高.RPR滴度>1:8的标本出现此现象的比例与≤1:8的标本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05).对9例出现HIV1/-PA结果干扰的梅毒患者进行随访,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6个月,用HIV1/2-PA测试其血清,原结果中的干扰现象消失.比较这9例患者治疗前后RPR和TPPA滴度的变化发现,RPR的滴度均下降至≤1:8,而TPPA的滴度则有4例升高,有4例未变化.5份RPR阳性、滴度均<1:8.TPPA阴性标本,在HIV1/2-PA试验中未出现结果被干扰现象.结论 高滴度(>1:8)的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是HIV1/2-PA出现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同时凝集这一干扰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未经治疗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艾滋病病毒 (HIV)阴性、未经治疗、且无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的梅毒患者的脑脊液常规及梅毒抗体的检测情况 ,并探讨这些指标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36例未经治疗且无神经系统临床表现的梅毒 (其中二期16例 ,隐性 2 0例 )患者脑脊液进行脑脊液常规、梅毒暗视野检查、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脑脊液梅毒抗体试验、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试验 [(RPR)、IgM、梅毒参比试验 (VDRL)、荧光密螺旋体抗体 (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FTA Abs) ]检测。结果 在所检测的 36例梅毒患者脑脊液中 ,常规检测发现 2 4例 (6 6 6 7% )蛋白升高 ,11例 (30 6 % )葡萄糖升高 ,未发现红细胞和白细胞 ;有 19例 (5 2 78% )梅毒患者脑脊液存在≥ 1种梅毒抗体。其中 6例 (16 7% )VDRL阳性 ,13例 (36 39% )FTA Abs阳性 ,14例 (38 33% )TPHA阳性 ,RPR、IgM、TP PCR及梅毒暗视野检查均阴性 ;二期和隐性梅毒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脑脊液VDRL、FTA Abs、TPPA三种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其脑脊液存在异常 ,这些异常的结果表明部分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存在无症状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84例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_ABs)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梅毒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012年确诊梅毒并经FTA—ABS检测为阳性的384例患者的血清,同时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复核检测,并对其中的40例患者进行脑脊液FTAABS检测。结果384例FTAABS检测确诊的阳性病例中,梅毒抗体IgG、IgM同时阳性的59例(占15.4%),抗体IgG阳性IgM阴性的325例(占84.6%)。40例脑脊液中抗体IgG阳性的12例,未见抗体IgM阳性。梅毒合并感染HIV的患者有29例(占7.6%),其中RPR滴度〉1:8有21例(72.4%)。单纯梅毒感染的355例(92.4%),其中RPR滴度〉1:8有97例(27.3%)。结论FTAABS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及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2017年海南省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中的1 152例梅毒孕妇及其所产的1 152例新生儿标本,进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及梅毒螺旋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试验(TP-IgM)检测。结果 1 152例孕妇中TRUST和TPPA的阳性率分别为78.82%(908例)和100.00%;1 152例新生儿中TRUST和TPPA的阳性率分别为47.14%(543例)和97.14%(1 119例);新生儿确诊先天梅毒37例(3.21%),TP-IgM阳性有34例,新生儿TRUST滴度大于或等于母亲TRUST滴度的4倍有10例(7例TP-IgM阳性,3例TP-IgM阴性)。结论 TP-IgM检测为先天梅毒诊断的必要的梅毒血清学检查,再联合TRUST和TPPA检测可提高诊断先天梅毒的准确率,新生儿梅毒TRUST滴度≥1∶64,可作为先天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3种梅毒螺旋体(TP)-lgM抗体检测试剂的性能比较,为推广此项目和临床选择试剂提供参考。方法用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检测试剂(作为参考试剂)和两种蛋白印迹法(WB)试剂分别检测103例梅毒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样本TP-lgM,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3例梅毒患者中的一期梅毒、二期梅毒、胎传梅毒、神经梅毒、隐性梅毒患者,经FTA-ABS法检测,TP-lgM阳性率分别为85.7%(6/7)、100%(20/20)、90.9%(10/11)、33.3%(6/18)、46.8%(22/47)。经Kappa检验分析,WB1试剂与FTA-ABS试剂一致性好(Kappa=0.736),WB2与FTA-ABS试剂、WB1试剂一致性均较差(Kappa=0.565,Kappa=0.566)。结论建议临床使用与"金标准"(FTA-ABS试剂)结果一致性好的WB试剂检测TP-lgM。  相似文献   

11.
三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梅毒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验三种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梅毒阳性检出率,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性病门诊就诊者的静脉血,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抗体,同时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同一份血清,二种方法均为阳性者用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法(FTA-ABS)检测及免疫印迹法(WB)确认,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检查。结果在所有784名性病门诊就诊者中,ELISA检测梅毒抗体阳性者306人,阳性率39.03%;TPPA法检测梅毒抗体阳性为297人,阳性率为37.88%;经FTA-ABS检测确证阳性299人,阳性率为38.14%;最终WB结果与FTA-ABS检测一致。结论为了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及正确性,对高度疑似梅毒的患者,应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定量检测在神经梅毒诊疗中的应用。方法统计神经梅毒患者初次确诊时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G、FTA-ABS IgM和血清RPR的检验数据,治疗规范半年后、1年后复查上述检验项目,分析3次数据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经规范治疗后,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TPPA的滴度逐渐下降,半年稀释倍数与首次相比(t=3.533,P=0.002)、1年稀释倍数与首次相比(t=4.55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例患者脑脊液TPPA转为阴性;TPPA稀释倍数与脑脊液RPR(r=0.430 1,P=0.031 9)、VDRL(r=0.703 7,P=0.000 1)稀释倍数呈相关性;脑脊液TPPA稀释倍数与血清RPR稀释倍数无相关性;脑脊液和血清TPPA定性结果与FTA-ABS IgG完全一致。结论 TPPA定量检测与VDRL、RPR相比,对神经梅毒疗效观察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丈夫梅毒检测阴性的孕妇梅毒感染的情况,提高对孕前梅毒筛查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在北京佑安医院皮肤感染门诊就诊的、梅毒血清抗体检测为阳性的孕妇,同时应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并对其丈夫进行同期梅毒检测,筛选出夫妻梅毒抗体检测不一致的标本,孕妇梅毒抗体阳性者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确认。结果共有109对夫妻梅毒检测不一致的标本,在孕妇梅毒抗体均为阳性时,其爱人梅毒抗体均为阴性。以RPR滴度分级,RPR滴度〉1:8的62例(56.88%),〈1:8及阴性的47例(43.12%),最终经蛋白印迹试验(WB)确认,109名孕妇梅毒抗体均为阳性。结论当孕妇孕前筛查梅毒时,对孕妇的梅毒血清学初筛,推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与RPR联合检测,强调孕前梅毒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人感染梅毒后,体内能产生两种抗体,一类是针对梅毒螺旋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即抗梅毒螺旋体抗体(IgG和IgM),另一类是具有抗体性质的反应素。为了解健康人群的感染情况,就健康从业人员的血清进行梅毒的初筛(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确证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并对初筛阳性血清滴度与确证实验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被动凝集(PP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成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PA、ELISA法检测90例成人CAP患者的MP抗体及MP-IgA、MP-IgM、MP-IgG抗体并进行分析。结果 PPA法检测MP抗体阳性率为72.2%(65/90),ELISA法检测总抗体阳性率为50.00%(4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MP-IgA阳性率为26.7%(24/90),MP-IgM的阳性率为22.2%(2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一致性(Kappa=0.520);MP-IgG阳性率为37.8%(34/90),与MP-IgM、MP-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滴度越高,ELISA法MP-IgA、MP-IgM阳性检出率越高。结论 ELISA检测MPIgA、IgM、IgG联合PPA检测MP抗体效价可以提高CAP诊断的准确性,对早期诊断成人MP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23 516例患者总阳性率为11.95%,HBsAg、抗-TP、抗-HCV及抗-HIV分别检出2 300例(9.78%)、322例(1.40%)、175例(0.74%)和13例(0.05%),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度感染性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专科医院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检测对老年梅毒假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年龄≥60岁的167例门诊患者,首次检测RPR呈阳性的血清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PR阳性标本167例,RPR滴度1∶8的有60例,诊断老年梅毒13例,1∶8有33例,诊断老年梅毒21例,RPR滴度为1∶16有35例,诊断老年梅毒33例,RPR滴度≥1∶32有39例,诊断老年梅毒39例。结论老年梅毒的假阳性率与RPR滴度的高低呈负相关性,RPR滴度越低,老年梅毒的假阳性率就越高,根据RPR滴度高低,可减少老年梅毒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咨询检测者的人群特征和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2017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VCT门诊自愿咨询检测人群的一般资料和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 082例求询检测者中,男女比例为7.08∶1,其中20~29岁青壮年占57.21%(13 206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7.22%(15 515例),未婚占53.83%(12 425例);HIV抗体阳性率3.86%(891例),其中≥50岁和20岁年龄组、离异或丧偶者、文盲和初中文化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6%(76/1 125)、5.00%(29/580)、9.78%(81/828)、6.57%(9/137)和6.39%(86/1 345),不同特征人群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求询原因中注射毒品、男男性行为史以及配偶或性伴阳性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50%(6/48)、10.53%(831/7 893)和8.81%(1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现症感染率为5.76%(886/15 373),HIV和梅毒合并感染率为1.81%(279/15 373),6年间HIV、梅毒以及HIV合并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CT是发现人群HIV感染的重要手段,今后要加强青年学生、老年人、离异或丧偶人群以及男男性行为者的干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贵州省抑郁症患者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弓形虫基因型。方法 ELISA检测141例抑郁症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CAg),PCR扩增血样弓形虫高重复DNA片段(529 bp),多重-巢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Mn-PCR-RFLP)方法鉴定弓形虫529 bp阳性样本的基因型。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3%(30/141)和7.3%(11/15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4,P0.05);抑郁症患者组的IgG、IgM、CAg阳性率分别为18.4%(26/141)、1.4%(2/141)、1.4%(2/141);健康对照组IgG阳性率为7.3%(11/150),与抑郁症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检测到IgM和CAg。PCR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组检测出1例弓形虫核酸阳性,经Mn-PCR-RFLP方法鉴定其基因型,结果为非典型Toxo DB#9(Chinese 1型)。结论贵州省抑郁症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人群,1例抑郁症患者感染的弓形虫基因型为Chinese 1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医院现行梅毒术前筛查方法可能存在的假阳性及漏检。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对武汉协和医院35 424例术前筛查人群的血清进行检测。对结果无法确定的样本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确证实验。结果:3 5424例血清中有4例RPR假阳性,有2例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漏检,但是这2例血清RPR都呈现阳性反应。结论:RPR和ELISA检测TPAb具有相辅的意义,同时做这两项实验会有效减少梅毒的漏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