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支架外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手法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法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复位、支架外固定19例、对照组为复位骨牵引共18例,经过治疗并随访1—3年。结果 治疗组优良率88.7%,保守组优良率5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法具有复位、稳定骨盆骨折端,控制出血、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利于骨折愈合、便于护理、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等作用,是一种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通过评价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及影像资料,分析畸形愈合对不同年龄组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资料完整的70例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分别在1周、2周、4周、3月复查并拍摄标准的正侧位X线片,3月后进行PRWE腕关节功能评分.在整复前后及3月时的X线片上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情况,把3月后的测量结果进行Lidstrom分级.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腕关节功能与影像表现、年龄的关系.结果:腕关节功能评分总体优良率为68.6%;年轻组及老年组Lidstrom Ⅰ级患者优良率分别为90.0%、92.3%,Lidstrom Ⅱ级患者分别为62.5%、81.8%,Lid-stromⅢ级患者分别为42.9%、50%,LidstromⅣ级患者分别为42.9%、50%.2年龄组Lidstrom Ⅰ、Ⅲ、Ⅳ级的患者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idstromⅡ级的老年患者腕关节功能优于年轻患者(P<0.05).结论:手法复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之有效,但年轻患者复位后维持畸形愈合的标准不宜低于Lid-strom Ⅰ级,而老年患者不宜低于LidstromⅡ级.  相似文献   
64.
65.
为研究化瘀生脉方对小血管吻合术后内皮细胞愈合机制的影响。采用SD大鼠尾动脉切断后作端端吻合的模型。按用药不同随机分成化瘀生脉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只。每组再按血管吻合术后22、4、48小时和7天切取标本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样本用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处内皮细胞的修复过程。结果显示术后2、24、48小时和7天,化瘀生脉组缝线表面完全覆盖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24、48小时,化瘀生脉组在针孔及缝线表面的覆盖成分以纤维素、内皮细胞为主,构成比不同于空白对照组,经χ2检验,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化瘀生脉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在针孔处聚集的作用,能够促进纤维素对针孔及缝线表面的覆盖,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从而可以防治术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弥漫性颅内高压患者的TCD频谱和参数改变。方法 对66例弥漫性颅高压患者进行TCD检测,同时测血压并腰穿测颅内压。结果 颅内压升高时,出现典型的TCD频谱:高阻力血流频谱、舒张期血流消失频谱。随着颅内压升高,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慢,血管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增大。结论 根据特征性TCD频谱和TCD参数改变可间接推断颅内压变化。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对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由救护车送入解放军第306医院,发病12h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49例。记录如下时间:SO-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进门、D-to-B、发病至球囊扩张。分为SO-to-FMC≤60 min组(82例)和SO-to-FMC>60 min组(67例)。结果 149例患者SO-to-FMC中位时间(P25,P75)为60(40,105)min;SO-to-FMC≤60 min组D-to-B时间达标率显著高于SO-to-FMC>60 min组(35.3%对19.4%,P=0.000),D-to-B时间明显短于SO-to-FMC>60 min组(中位时间95 min对114 min,P<0.05),总缺血时间显著短于SO-to-FMC>60 min组(中位时间179 min对273 min,P<0.05);两组首次医疗接触至进门时间(中位时间26 min对25 min,P=0.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O-to-FMC时间越短即越早寻求医疗干预,D-to-B及总缺血时间也随之越短,因此SO-to-FMC时间可作为STEMI患者急救的新时间指标。  相似文献   

69.
CT定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采用CT定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痊愈和好转31例,死亡6例。根据病情结合CT体表定位,小骨窗术后辅以尿激酶溶解残余血肿有助于提高疗效,并就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优势进行探讨。认为术后并发症是有些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法结合微动应力内固定对大鼠骨折早期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72只,造成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成治疗组,固定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每组24只。进行术后局部大体观察及肿胀评分,同时取术后天3、5、7、10、14和21d这6个时相点,每组每时相点4只,均断颈处死后拍胫骨X线片并进行骨痂质量灰度评分。结果:在大鼠骨折术后早期3、5、7d的表现,治疗组的大体观察结果优于2个对照组。而各时相点的X线片大体观察及骨痂灰度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最早出现血肿肌化及骨痂塑形,骨痂密度高。固定组血肿肌化及骨痂出现较中药组晚,但质量高,而且良好愈合。无固定的中药组虽然骨痂出现早,量多,但是密度低、不能形成连续,骨折愈合差。结论:活血祛瘀方法和微动应力内固定对骨痂成骨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