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6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9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FABP水平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低水平组(A-FABP<30 ng/ml,n=57)、中水平组(A-FABP 30~40 ng/ml,n=74)与高水平组(A-FABP≥40 ng/ml,n=59)3组。比较3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Syntax积分。分析A-FABP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MACCE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水平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显著低于低水平组及中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的Syntax积分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ABP水平与LVEDD、LVEDV、IL-6、IL-10、cTnⅠ、CKMB、MACCE、Syntax积分呈正相关(P<0.05);A-FAB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 A-FABP参与了整个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能够间接的反映出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与患者的心室重构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后不同时间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 148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按行急诊PCI时间分为A组(AMI后≤3 h)、B组(AMI后3~6 h)和C组(AMI后6~12 h)。分别比较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A组与B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1年期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随访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1年期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 h内不同时点行急诊PCI对急性下壁心梗预后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疗效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救医疗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19例,按不同转运方式分为急救医疗系统(EMS)转运组与非EMS转运组。比较两组发病呼叫-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发病呼叫-球囊扩张(So-to-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转运方式发病距离与这些时间的关系。结果 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分别为60 min、143 min、105 min,非EMS组分别为96 min、177 min、175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与非EMS组D-to-B时间分别为107 min与106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不随着发病距离的增加而延长(P>0.05),而非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均随着发病距离的增加而延长(P<0.05)。结论运用EMS转运患者不会因为发病距离的延长而增加急救时间,可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进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及他汀使用情况,并与新指南对照。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39例,随访1年,收集复查资料,包括LDL-C水平及生化指标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按2004年ACC/AHA血脂指南LDL-C水平,达标373例(69.2%),未达标166例(30.8%)。按2013年ACC/AHA新指南评价,LDL-C水平达标195例(36.1%),未达标344例(63.9%)。两种标准评价是否一致Kappa值为-0.047,P=0.178,两种标准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阿托伐他汀(n=247,10 mg~80 mg)和瑞舒伐他汀(n=147,5 mg~20 mg)为主,其他还包括辛伐他汀(n=139,25.7%,10 mg~40 mg),氟伐他汀(n=2,40 mg),普伐他汀(n=4,40mg)。根据新指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本研究中低强度降脂治疗21例(4.0%),中等强度512例(94.9%),高强度6例(1.1%),43例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结论按2013年新指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他汀治疗1年,随访时多数患者LDL-C不达标,新指南是否适合中国人群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AMI入院并接受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根据其发病至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不同分为急诊直接PCI组(<24 h)及择期PCI组(7~30 d).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直接PCI组及择期PCI组的病变成功率和病例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7.9% vs 97.3%.98.5% vs98.3%,均P>0.05),择期PCI组植入的药物洗脱支架比例较高(83.6% vs 71.0%,P<0.05).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急诊直接PCI组中50例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术后住院期间17例死亡;择期PCI组无死亡病例.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急诊直接PCI组和择期PCI组分别随访(12.3±9.9)个月和(12.5±10.3)个月,两组心袁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75岁以上AMI患者行择期PCI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冠状静脉解剖形态的改变,为成功置入左心室电极提供依据.方法 128例患者,男101例,平均年龄(63.5 ±10.6)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IHD)41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狭窄≥50%),非缺血性心肌病(NIHD)87例.结果 127例完成冠状静脉造影,1例冠状窦插管失败;123例(96.09%)经静脉将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送至心脏静脉的分支.心侧静脉及心后侧静脉异常(细小、狭窄、扭曲、缺如)占76.38%,心侧静脉细小、扭曲和累计血管变异均明显多于心后侧静脉(P<0.05~0.01),而心后侧静脉缺如则明显多于心侧静脉(P<0.05).心侧静脉和心后侧静脉同时存在变异占25.20%.男性靶静脉缺如比率多于女性(P<0.05),女性靶静脉细小及扭曲明显高于男性(P<0.05).心后侧静脉缺如、细小或双支靶静脉均有变异在IHD组明显多见(均为P<0.05),冠状静脉窦肌桥均发生在NIHD组.IHD亚组分析,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病变主要伴心侧静脉变异.结论 心侧静脉和心后侧静脉的解剖变异发生率高,男性靶静脉缺如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靶静脉细小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IHD血管变异比率明显高于NIHD,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梗死部位对静脉变异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评价国产可降解涂层西罗莫司洗脱支架(Tivoli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2月共有55例原位冠状动脉长病变的患者分别接受Tivoli支架(Tivoli组,28例)和进口左他莫司洗脱支架(Endeavor组,27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术后270 d时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Tivoli组既往有心肌梗死者占50.0%(14/28),显著高于Endeavor组的11.1%(3/27,P=0.002);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600±0.044),显著低于Endeavor组的(0.659±0.060)(P=0.003);平均病变长度为(29.5±12.5)mm,显著高于Endeavor组的(22.19±9.43)mm(P=0.006).两组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均为100%.术后8个月,Tivoli组和Endeavor组的造影随访率分别为92.9%(26/28)和92.6%(25/27),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10.5%(4/26)和3.3%(1/25)(P=0.370),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分别为(0.37±0.47)和(0.59±0.49)mm(P=0.108);术后270 d的随访率为100%,两组均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栓事件发生,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10.7%(3/28)和7.4%(2/27,P=1.000),均为靶病变血运重建.结论 Tivoli支架在冠状动脉长病变中应用的中期疗效及安全性与进口左他莫司洗脱支架相似,初步表明其用于冠状动脉长病变的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101例,随访29.5±19.5个月。左室电极导线脱位4例(占4.0%),其中2例轻度脱位,提高起搏阈值可起搏左室;1例脱至冠状窦,另1例为3根电极导线均脱到右房,此2例均重新置入。左室电极导线起搏阈值术后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增高的趋势,阻抗的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浊度法检测70例UAP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浆MCP-1及hsCRP水平。结果UAP组血浆MCP-1、hsCRP水平为(27.88±6.35)pg/L、(2.35±0.33)u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92±2.15)pg/L和(1.38±0.30)ug/L(P〈0.05或P〈0.01),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后血浆MCP—1及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UAP患者血浆MCP-1及hsCRP水平升高与冠脉炎症反应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浆MCP-1及hsCRP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80岁以上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80岁以上心脏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125例(高龄组)。与同期首次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570例65~79岁的患者(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高龄组患者多种心脏疾病(除手术适应证疾病外)并存及合并心脏外疾病较老年组均明显增多。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高龄组125例患者共植入单腔起搏器69台、双腔起搏器50台、三腔起搏器4台、双腔ICD2台。高龄组患者手术耐受性差,与老年组比较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围术期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经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并发症均好转。所有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充分考虑8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脏疾病的特点,并加强围术期管理,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